繁塔佛像磚人物造型優美,雕刻技藝高超,堪稱宋代磚雕藝術的寶庫。
繁塔的佛像磚每塊一尺見方,中心為一圓形佛龕。佛像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形象端莊,雕工精細。佛像主要分3種:菩薩、羅漢和樂伎。其中菩薩主要有文殊、普賢、觀音、準提等,以觀音菩薩變化最多,有4臂、6臂以至12臂;菩薩多女性化,體態豐盈,雋秀多姿,曲眉豐頤,臉頰圓潤,與唐代仕女神韻相似。羅漢雖數量不多,但姿態神韻異彩紛呈:降龍羅漢面目清秀,宛如雅士;伏虎羅漢則袒胸露腹,儼若天神;以“如意”支撐下巴的羅漢,閉目沉思,恍似禪定;腳蹬草履、手拄拐杖的羅漢,抬頭凝視,如思圓融……總之,羅漢造像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相貌迥異,中外兼而有之。我們經常提到“十八羅漢”,而這里只有16尊,是因為他們是釋迦牟尼諸弟子中修得最高正果的16個弟子。宋代以后,有人又加上達摩多羅、布袋和尚,才形成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十八羅漢”。
造像最為復雜的是樂伎。樂伎佛像是上世紀80年代在繁塔大修時發現的,它使沉寂千年的繁塔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樂伎磚鑲嵌在繁塔二層南塔心室正南、西南兩側的內壁,共有20尊。皆著菩薩裝,頭飾化佛,身披瓔珞,衣紋流暢,雕造細膩。她們各執不同的樂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二層塔心室的前壁上。排簫樂伎結跏端坐,雙手握簫,口對簫管,似乎樂音正在緩緩而出。吹笙樂伎兩手執笙,以指按孔。一對擊鈸樂伎,一開一合,輪流拍擊,配合默契。琵琶樂伎懷抱琵琶,左手撫弦,右手執撥,雙目微閉,似沉浸在優美的樂曲之中。腰鼓樂伎左手以掌撫鼓,右手以杖擊鼓,意態從容,悠然自得……樂伎們以不同的姿態操持著20件共13種樂器,個個刻畫得生動逼真、形神兼備。這是目前國內所見的唯一陣容完整、樂器種類齊全的宋代佛教寺廟樂隊,為研究宋代高度發達的音樂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
在繁塔內外的108種佛像磚中,僅有一種人物造型不是坐姿,這就是行走中的玄奘法師像。玄奘是著名高僧,但在遍布佛、菩薩、羅漢這些地位崇高的佛門中人的舍利塔上,高僧的級別顯然太低了。那他為何會被請上繁塔呢?原來,玄奘不但是印度大乘有宗的正宗傳人,而且開創了唐代盛極一時的法相唯識宗。對于這樣一個弘揚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師,佛教上也習慣稱其為菩薩。
宋代佛像在性格、心理的刻畫上,藝術家賦予他們豐富的思想感情,令人在觀賞時倍感親切而生動。佛像所穿袈裟線條流暢,面部和手腳刻畫得豐滿、圓潤、細致。藝術家在賦予佛像豐富感情的同時,也從技藝上使得佛像惟妙惟肖、嘆為觀止。縱觀整個內外壁佛像造型,高超的技藝令人拍案稱絕。菩薩寶冠上的化佛造像雖小如瓜子,但也眉發畢現,細致入微,充分體現了宋代藝術家雕刻模制的高超技藝。張小建【原標題:宋代磚雕藝術瑰寶——觀繁塔佛像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