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的前身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天保六年,即公元 555年,在梁州,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市信陵君故宅修建的建國寺。由于信陵君無后代,在他亡故后,地方百姓紀念他,將其遺府改為廟宇。南北朝時,佛教蔚然興起。深崇信陵君節操且又篤信佛教的北齊文宣帝駕臨梁州時,命在該廟廢墟上修建寺院,并御賜寺名為“建國寺”,建國寺因信陵君而名聞天下,當時的規模極為宏大,但是由于北方連年戰爭,寺廟遭到破壞,到了唐初時,此地已變成歙州司馬鄭景的宅園了,只剩下隔壁一個叫福慧寺的經坊,一個小院,三五個和尚。鄭景自小聰明伶俐,弱冠就考取了進士,并被朝廷任命為歙州司馬,鄭景少年得志,正準備走馬上任,怎奈時疫流行,染病在身,找了幾個醫生,都沒有看好。
當時有一高僧,俗家姓姚,湖湘人士,性識精明,氣貌疏朗,10歲那年就立志出家,從衡山南岳初祖禪師學佛,稟承師父慈訓,當了一名小沙彌,努力修行。直到20 歲才在衡山奇岳寺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的資格,法名慧云。他受戒后出來云游四方,講佛傳經,足跡遍于兩湖、江浙等地,參與修造寺院20余所,功成后便又到其它地方,在佛教界已有相當的名氣。此時正值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慧云37歲,已在外10余年,做了很多善事,這時他到了汴州。此時正當盛夏,經人指點,他到汴州郊外的繁臺露宿。繁臺是汴州郊外勝地,南北朝時有繁姓族人聚居于此,故名繁臺。慧云云游四方,隨遇而安,就席地而坐,運用了禪宗打坐的功夫,閉目養神,準備天明再到汴州城內隨緣。到了子夜時分,養足了精神,睜目看見滿天星斗,好似上蒼的眼睛,閃閃爍爍,都在看著自己,企盼自己創造一番事業。正當慧云心境融入自己曾經發宏愿、創大業的雄偉目標時,定睛向北望去,只見高峻的汴州城墻聳立在自己的眼前,城墻外滔滔奔流的汴河,正散發著白天吸收的熱氣,一層白蒙蒙的水汽,似云霧般在河面上蕩漾。忽然,一道紫氣從河的北岸升起,直沖牛斗,這種異象,直驚得慧云目瞪口呆。不久紅日東升,慧云披衣,直奔北方,要將看到的景象,弄個明白。
他到了汴河岸邊,沿著河岸慢慢西行,邊走邊看,走了一會兒,他往北眺望,看到了河對岸的破舊的福慧寺,再往福慧寺西邊一看,一派瑰麗的景色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他看到一所宅院,透過花墻看到庭院整潔,一片清澈的池沼,池沼中隱隱透出天宮的影像,參差的樓閣犬牙相錯,連綿不絕,金碧輝煌,雄偉莊嚴,九重儀象逶迤而千伏,宛如兜率天宮,然后天宮中顯出一座佛像正笑咪咪地看著自己,宛如彌勒菩薩。慧云見此瑞狀心中頗為歡喜,他曾聞《智嚴經》上說,“琉璃地上現宮殿之影,此不思議之境界也”,然后又不禁生出一些憂慮,如此有靈氣之地卻沒有顯揚,只剩這樣一座破舊的福慧寺,實在是埋沒了。于是拜伏在地,將禪杖就地一插,合十發愿:“我要在此地建一梵剎名藍,安放彌勒金身,以報上天示祥之兆。”當他渡過河去,叩門問訊,得知該宅為鄭司馬的寶宅。唐時佛教盛行,鄭景也篤信佛教,于是負病出來接待遠方來的僧人,慧云多年在外,積德行善,也學得很多醫療知識,見鄭景氣色不佳,料知是中了時疫。他趕緊請鄭景回房休息,并開了一個處方,囑咐家人抓藥治療。說也奇怪,鄭景本來已抱病多日,身體空虛,終日沒精打采,自經見了慧云,吃了他開的藥方,竟一天天好了起來。這天他吃了一頓合味的飯菜,精神飽滿,邀請慧云長談,并以素齋招待,以示對慧云醫病的感激之情。慧云謙遜了一番,又說:“鄭大人吉人自有天相,看您面善,生性與佛有緣,我今日來前,見您的宅院內有異兆,池沼內顯現出魄麗的兜率天宮和彌勒圣容,想必是要有祥瑞之事”,一番話說得鄭景動起心來。慧云見鄭審有點動心,就進一步提出他發的宏愿:“我愿在貴宅創建寺院,鄭大人如愿施舍,必定功德無量,澤蔭后世!”。鄭景躊躇了一會,想此宅院是他的祖業,不能輕易許人,但繼而一想自己病愈,即去歙州上任,家中本已無人居住,施舍給佛寺,也是一大功德。另外慧云這位僧人,所說情由十分真切,其一生行徑十分感人,又救了自己的命,就慷慨答應了慧云的要求。鄭景由于大發善心,得到了善報,他位至袁州刺史,晚年又回到汴州。他的后世孫鄭紳生了一個女兒,被宋徽宗選中,即鄭皇后,以節儉著稱。鄭紳也位至太師,樂平郡王,謚僖靖,此是后話。
慧云募化到鄭宅以后,為募集建寺資金,就掛搭在福慧寺,一邊修行一邊在汴州就地化緣,準備積攢到足夠的錢后鑄造彌勒像,舉高一丈八尺,然后以鄭宅作別殿擴建福慧寺安放彌勒菩薩。他走遍汴州大街小巷,不管是官府、商鋪還是民宅,他都走訪游說,述說自己的經歷見聞、建寺的決心和興建佛寺的無量功德,由于慧云智慧過人,善于宣傳勸化,這樣募集到了一些資金。后來又行走于安業寺、報成寺等寺廟尋求幫助,然后決定苦行求成。一日,正值寒冬時節,汴州大雪,他冒雪打坐街頭,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八風不動。大雪紛紛,世界銀裝素裹,一個出世神僧,端坐于風雪之上,自然是一幅悲壯感人的圖景。不管是大商大賈,還是平民百姓,都為他的苦心和毅力所感動,給他布施的人絡繹不絕,捐款捐物的都有。
積累了十年之功,經歷了種種苦難,到了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才攢到了足以興建的經費,于是慧云帶領福慧寺寺僧準備動工擴建寺院,還以福慧寺為寺名。先是購置材料,修整鄭景宅園,正當挖地基時,挖到一塊古碑,上面記載著北齊興建建國寺的緣起,于是決定還按原名將寺名定名建國寺。別殿修好,然后又請了能工巧匠鑄造了極奇奇偉的彌勒佛像,高一丈八尺,重逾萬斤,周身貼金,又經裝塑能手王溫的妙手,佛像面部金粉閃閃一如活人,額部發出一片瑞光,一副慈悲莊嚴的容貌,使人見之便肅然起敬。建國寺一經擴整修建好,就驚動了汴州城的善男信女前往隨喜膜拜彌勒菩薩,從此香客游客如云,人頭攢動,香火旺盛,還有一些善男信女聽聞慧云和尚神醫妙手,有些病疫也找他醫治,一時汴州城皆傳建國寺和慧云和尚美名。
正當慧云和尚努力經營的建國寺欣欣向榮之跡,天有不測風云。建國寺之名雖然緣于北齊,但時至唐代,它仍屬那種沒有經官府注冊賜名的私人寺院招提之類。唐睿宗自登基以來,他雖然也是一位佛教信士,但當時全國建寺之風甚盛,百姓為逃避沉重的賦稅、徭役,紛紛遁入空門,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唐睿宗的謀臣多次諫言限制興建寺廟,力圖使勞力穩定在土地上,以保證國家的收入和勞役。睿宗不得已,于是下詔取締新建寺院,凡未建成或無官方正式命名的寺院一律停工拆毀,其中所有佛像、法物移入附近寺院供奉,并派欽差到各州宣詔。派到汴州的欽差刑部尚書王志諳,并加授采訪使讓其督促實施。建寺也在拆毀之列。這道敕令,對于慧云來說,就像晴天霹靂,但圣命難違,他也無可奈何,于是,便便在彌勒像前焚香哭拜,禱告道:“若與此有緣,當見奇瑞,策悟群心”。真是他的苦心感動了菩薩,果然,不一會只見彌勒像頭上金光四射,照耀天地,滿城官員百姓,都嘆為觀止。這時有人對此誹謗,說其為虛妄之相,但這種人便立刻失明或舌頭腫大一尺,嚇得他們連連瞻拜佛像,很多人聽說了這些事,便爭相到寺內瞻禮膜拜彌勒圣像,施舍如山。慧云于是瞻拜佛像,為口出狂言者悔過,不一會兒失明者重又獲得光明,舌腫者又恢復能言,并愿為寺奴終生持鐘掃地。采訪使王志諳、賀蘭務見此,不敢輕舉妄動,便將種種祥瑞景象記錄下來,報告給睿宗。睿宗也曾在夢中見彌勒降凡,接到奏報,正與祥瑞相合,因睿宗原為相王,由相王榮登皇位,遂敕命將建國寺改名相國寺,以彰佛德,并令州府不得煩擾。這樣,建國寺才得以保存了下來。中書舍人賈曾、侍郎崔詔、給事中盧逸、中書侍郎平章事岑義皆捐獻自己俸祿,共構因緣,或啟發心之元,或施外護之力。次年睿宗讓位給兒子玄宗李隆基,自己退位當上了太上皇,睿宗寫得一手好字,當了太上皇仍念念不忘相國寺,他親書“大相國寺”匾額,并擇吉日,于八月十五日,詔令大德真諦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持敕賜幡華及寺額送往汴州大相國寺懸掛。唐睿宗親書的相國寺匾額,和王溫裝塑的彌勒圣像,是唐代相國寺中十絕之首。從此相國寺遂名聞于天下,慧云和尚因此被稱為“造寺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