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是中原地區和我國北方人們的主食。據古書記載,宋代開封就有出售饅頭的,開封民間過春節,面食的品種可謂豐富,有饅頭、豆包、棗包、油餅、棗饃、棗饃塔(山)、包子、麻葉、馓子等。
豆包、棗包同為甜味主食,它們是分別將紅豆、紅棗蒸熟煮爛,去皮制泥,加入適量白糖拌成餡,外包發面皮后蒸制而成。人們為了討個吉祥,常在這兩種食品上分別點上1個或3個紅點。
每家每戶蒸饃時,還要蒸出許多形狀各異的棗饃和棗饃塔。棗饃是把發好的面搓成條,再搟成長片,運用不同的手法,通過折、疊、壓等方式,制成一定形狀,再在適當的位置放上一枚棗后蒸熟即成。蒸棗饃塔相當費工夫,塔底層的棗饃特別大,向上層逐漸縮小。塔最少有三層,最多為九層,“三”取長久之意,“九”取最大、最好之意。蒸好的棗饃涼透后在家中堂屋的條幾上擺放,以示家庭富足、生活殷實。待春節期間走親戚時,棗饃塔便成為孝敬長輩的饋贈佳品。特別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帶去的棗塔越高、越大,層數越多,表明女兒越孝順,同時也說明在婆家生活得幸福、舒心,吃得好,不受窮。長輩則在晚輩離開的時候,在饃籃內放一些棗饃,意為富貴常有,并暗喻晚輩早(棗)開花、早結果、早成材、早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