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吃餃子,大年初一拜個年。”臘月三十日,古稱歲除之夜和除夕。
據史書記載,從周代開始就有除夕夜吃團圓飯的習俗,即同鄉人一起祭祖后“聚眾會飲”,后逐漸變為“家庭會飲”。因而時至今日,即便遠在他鄉工作的人們也會在除夕來臨之前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中,吃團圓飯,過團圓年。
除夕之夜除了享用佳肴之外,重頭戲便是吃餃子。餃子是祭神、祭祖之食,宋代陸游《劍南詩稿·歲首書事》中曰:“以夜分畢祭亨,長幼共飯其余。”
宋代開封人吃的馉饳(近似現在的餛飩)后逐步演變為角子(即現在的餃子),元代稱為匾食,大約到了明清時期才稱為餃子,民間多稱為水餃,年三十的水餃稱為團圓餃。從宋代開始,開封便有除夕之夜祭后吃水餃和團圓飯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