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品牌 >> 瀏覽開封

清官模本:包拯“以法律提衡天下”

2014/12/5 9:42:26 點擊數: 【字體:

   北宋的開封府作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即位之前都曾在這里當過府尹,并且先后有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蔡襄、蘇頌、曾公亮、宗澤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在此任職。在這些人物當中,最出名的當數包拯。
 
  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肥東人),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后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后人亦稱“包龍圖”。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在元、明時期,隨著話本、戲曲的流行而家喻戶曉。包拯也在民間獲得了很多綽號和俗稱,比如“包黑子”、“包文正”、“包相爺”、“包公”、“包大人”、“老包”、“包青天”、“包家”、“黃河清”等。

  包公案中,有歷史明確記載的只有“牛舌案”。后來,在話本、章回小說、戲曲和民間故事當中,包拯故事就出現了《貍貓換太子》、《陳州放糧》、《鍘美案》等衍生作品。這些多不是歷史事實,但是它們都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徇私枉法、官官相護的憎恨和對清正廉明、大公無私的向往。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二十八歲,考中了進士。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法院陪審員,級別很低。接著又任命他知建昌縣、監和州稅,包拯信守圣人“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放棄官職,侍候父母。直到三十六歲時父母亡故后,他才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職。這期間寫了一首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表達他的心志,做人要光明正大,成國家棟梁,應青史留名。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為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在那里,他公正地斷了許多奇案,博得了清官的好名聲。

  村民劉全家養的耕牛的舌頭不知給誰割掉了,他急到縣衙門報案。包拯問明案由,初步判定是劉全的仇人干的。就對劉全說:“看來,這頭牛是活不長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賣,我再資助你一些錢買一頭牛,別耽誤農時。”

  劉全剛走,包拯當即出了一張禁殺耕牛的布告。

  本縣曉諭黎民百姓:為確保春耕春種,保養好耕牛,嚴禁私自宰殺。如有病牛,須請牛醫診治;診治無效的,先報呈縣衙,經查驗后,方可宰殺。未經查驗,擅自殺牛的,一律嚴懲不貸。有人捕捉到殺牛者,官府賞銀三百貫。

  布告公布下去,沒有反應,等到第二天,村民李安來衙門告密,說劉全擅自宰殺耕牛。

  包拯分析李安的告密動機,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劉全宰殺的是殘廢牛,而這個自稱劉全鄰居的人明知殺殘廢牛還來告狀,不就是誣陷好人嗎?這人肯定和劉全有仇。包拯貼出布告本來就是要引劉全的仇人出來,劉全在報案時就提供線索,李安曾和他有仇,割牛舌頭嫌疑最大。包拯研判看來此人必定是偷割牛舌的人。

  一審問,果然真相大白:李安割了劉全家牛舌而又來誣告劉全擅殺耕牛。

  包拯做了多年地方官,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命出使契丹回來后,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之后進入朝廷,成為中央政府官員,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虧他包省主,悶殺宋尚書
 
  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閣待制,擔任諫官,在這個職位必須敢于對朝政發表意見,論劾權幸大臣,讓皇帝在許多重大的決策中避免嚴重失誤。包拯以唐代著名諫官魏征為師,精心選定魏征的三篇奏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一遍,呈奏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

  皇祐二年九月,大澇之后天氣放晴,宋仁宗認定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慶祝外,還下詔大赦天下罪犯,給文武百官每人晉升一級。這就是所謂“覃恩”。包拯對此提出異議,上奏皇帝:罪犯服刑,那是對他們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給予的懲罰,怎么可以因為洪水退去而減輕對他們的懲罰呢?至于官員晉升,更是要考核他們的政績。假如這樣馬馬虎虎地隨便升遷,對那些確有政績的官員不是太不公平了嗎?這樣的話,以后誰還會勤勉地為朝廷出力呢?

  宋仁宗接受包拯勸諫,取消了“覃恩”。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的伯父,沒有什么才干,卻憑借裙帶關系官運亨通。最初,張堯佐被委任為“三司使”。包拯極力反對,向皇帝諫議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不用說“三司使”這樣顯赫的大官了。但宋仁宗不但不理會他的諫議,反而又加封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繼續上諫,堅持怒責張堯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聞,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進諫,痛加陳詞,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終于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

  還有名滿天下的宋祁,也被包拯屢次彈劾。

  宋祁在北宋時期大名鼎鼎,他和哥哥宋庠同時考中進士,都做高官,有“小宋”、“大宋”之譽。宋祁和歐陽修主編《新唐書》,其中列傳150卷盡出自他一人之手,他主持朝廷財政工作時,提出了著名的消除“三冗”和“三費”的主張,為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維護正常的經濟運行作出了貢獻。但是宋祁奢侈腐化同樣天下聞名。

  據史料記載,宋祁的日常生活相當糜爛,他風流倜儻,又喜好聲色,周圍是美女姬妾如云,花天酒地。宋祁編撰《新唐書》時,每晚在宴席散了之后,先洗盥完畢,讓人把寢室的大門打開,放下簾幕,點燃兩根巨燭,眾多婢女丫環圍繞四周侍候著,他坐在眾美女中間,鋪上稿紙開始寫書。街坊鄰居看到他寫史書的情景,宛若神仙下凡,都嘖嘖稱奇。有一年的一個大雪天,宋祁燃巨燭垂重簾,烤著炭火,眾美女環列四周,他正寫唐書列傳,突然,他停下來問身邊的眾姬:“你們以前在別人家的時候,見過像我這樣清雅脫俗的主人嗎?”眾姬都說沒有見過。他又問一個以前曾經在宗室子弟家服侍過的美姬:“以前你家太尉遇到這種大雪天氣時都做什么?”美姬說:“我以前的主人哪里比得上學士高雅,只不過是圍著火爐欣賞歌舞,喝酒取樂罷了。”宋祁聽了十分贊許,擱下筆來,傳來酒菜,接著又是飲酒為歡,歌舞為伴,恣意享樂,通宵乃止。宋氏兄弟年少時生活困頓,哥哥宋庠位居宰輔,生活依然低調簡樸。他聽說弟弟經常狎妓縱酒,通宵玩樂,就勸他檢點一些。宋祁根本聽不進去。

  宋祁的奢侈豪華,不但他哥哥看不慣,其他的正直之士也對他不滿。包拯對宋祁的奢華糜爛生活非常反感,曾經多次彈劾和批評他。偏巧朝廷要提拔宋祁進宰相班子,包拯堅決反對,理由是宋祁道德敗壞,丑聞滿天飛,這樣的人怎能委以大任?皇帝最終接受了包拯的意見。不久,京城傳出一首諺語:“撥隊為參政,成群作副樞,虧他包省主,悶殺宋尚書。”

  包拯還嚴懲販賣私鹽的淮南轉運使張可久,連續上書朝廷罷免另一位貪腐殘暴的淮南轉運使王逵,真正做到了為民請命。
 
  包龍圖,坐大堂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被授以重任,出任北宋都城開封的知府。開封知府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務,以往一般都是由親王、大臣兼任。歷來京官難當:一是皇權可以隨便干預地方事務;二是皇親國戚都聚集在這里,仗勢欺人,無理可講。在北宋政權存在的一百多年間,出任開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個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足見坐住這個位置并非易事。

  包拯在地方任職多年,深知民生疾苦,到皇帝身邊工作,也處處為老百姓著想,不惜觸怒皇上為民請命。為了防止冤獄,方便老百姓打官司,包拯還改革訴訟制度。按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即告狀人的狀紙必須由門吏牌司收轉,門吏牌司借機從中敲詐勒索,營私舞弊。包拯上任后,一改舊制,撤掉門吏牌司,開封府衙門向老百姓敞開,告狀人可直接上庭送訴狀,當面陳曲直。這樣,可防止門吏敲詐勒索,使“吏不敢欺”,杜絕奸吏。

  沈括的《夢溪筆談》里,記載了一個包拯任開封知府時的判案故事:有個犯人過堂時,應受杖脊(以杖撻脊背)。他想逃避皮肉之苦,花錢買通了一個府吏。那個府吏說:“我是在知府面前記錄供詞的。你見到知府時,只管大聲喊叫。”到了那天,犯人被帶到包拯面前,果然大聲喊冤起來。那個受了賄賂的府吏說:“這個犯人不知好歹,受過杖脊就可以出去了,還大叫大喊什么?”包拯看了一眼,立刻看出了破綻。他把那犯人放走,叫手下把府吏拿住,一審之下,府吏供出真相。包公判他代替那個犯人承受杖脊的刑罰。

  “包龍圖,坐大堂”,戲文里的唱詞彰顯包拯坐鎮開封府的威嚴,包拯在開封知府的任期內,秉公執法,不留情面,縱使屬吏從舅犯法,也予笞撻。在法律面前不徇私情,能夠對自己的親屬依法論罪,幾乎“六親不認”。后世由此演繹生發諸多有關包拯的戲劇、小說,比如《秦香蓮》(又稱《鍘美案》)、《鍘包勉》、《打龍袍》、《三俠五義》等等,在民間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有關包拯的電視劇、評書等仍然廣為傳播。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這是包拯對自己做諫官時的總結,與他年輕時“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志向一脈相承。

  “以法律提衡天下”,是包拯的一貫主張,百姓是國家之本,法令是固國之本,頒行法律務必要慎重。慎行法令,取信于民,則禍亂易平,天下易治。他認為國家立法應當貫徹“公私利濟”,“于國有利,于民無害”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包拯經常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疾苦,為民請命,提出“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的諫議,并極力主張節省國家費用,要求減冗吏,減冗兵,減修建,省奢侈。同時法令必須是穩定性與適時變動性的統一,法令一經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發號施令,在乎必行”,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改法律,該廢除的要立即廢除。

  包拯的法律思想,更多地體現在司法實踐上,畢生追求執法、司法公平、公正的目標,在他的文集中多處談及自己的執法觀點,“賞德罰罪,在乎不濫”;“賞者必當其功,不可以恩進,罰者必當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雖進必黜,忠直者雖遠必收”。賞罰不濫,中正執法,也重視教化,主張恤刑慎殺,德主刑輔。他勸諫皇帝不要任用苛虐之人做司法工作,理由是“治平之世,明盛之君,必務德澤,罕用刑法”。應該是“精選廉干中正之人”充當司法官吏,選拔監察官員更是“非端勁特立之士,不可輕授”。對于貪官污吏,包拯認為他們是害國害民的蠢蟲,不除掉他們,天下不得安定。為此,他曾上書皇帝“臣僚犯贓抵罪,不從輕貸,并依條施行,縱遇大赦,更不錄用”,要用法律手段嚴懲貪官污吏。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確實言行一致,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傳說包拯不茍言笑,京師“人以包公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以至于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俗語。

    包拯為官清廉,其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其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吾孫也”! (楊清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遼寧法制報(2014-07-0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包拯與包拯精神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