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鑒散照
中國傳統政治,是“人治”,其中,明君、賢相、忠臣、清官是時代清明的首要因素。而對普通百姓而言,清官尤其重要,因為明君、賢相、忠臣聞得太遠,能直接為他們做主的,都是地方官。中國最有名的清官,是包拯。
其實,包拯有兩個,一個是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一個是作為清官偶像的包拯。作為偶像的包青天,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因為要做這樣的清官,實在很難。要遇上好時代、好主子。
北宋的皇帝,相對而言,大部分是明君,對國家有責任心、有一定的事業心、能守法,而且不濫殺無辜。如果皇帝昏庸或者殘暴,是肯定沒有清官立錐之地的。而包拯當官時期的當政皇帝,正是北宋時期最大的明君宋仁宗。
北宋時,官風也還是很正的。首先是科舉制,相當完善,也很公平,走后門是很難的,有真才實學的人,一般都能考取,這也是包拯這樣的清官能踏上仕途第一步的唯一途徑。沒有第一步,包拯連出頭露臉的份都沒有,后面不都白說了!其次,考核制度也很好,只要有政績,一般都能得到提拔,不會讓你在一個位子上坐太久,從而能使你對政治充滿激情和信心。再次,俸祿也是很豐厚的。北宋官員的工資水平,在中國歷代絕對排名在前列,比之明朝不知好多少倍。所以,只要你好好干,沒有太貪婪的心,生活是優裕而無憂的。因此,宋朝官員出的貪污犯也最少。雖然“高薪養廉”不是根本的辦法,但卻是不可少的一條。
除此之外,做清官還要有強有力的后臺。
當官,最重要的是要有后臺,如果是“小寡婦睡覺———上面沒人”,那怎么行!不僅要有后臺,而且是要做多大的事,就須有多大的后臺。
根據包拯的傳說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后臺,是一路的高升的。包拯中進士時,王丞相主考,他們就認了“師生”關系,這是進入官場后的第一個后臺。《陳州放糧》中,包拯是得到八賢王的支持,才能和那些皇親國戚們斗的。不然,你的真實情況,根本反映不到皇帝那兒。到辦了貍貓換太子一案后,皇太后、皇帝本人也成了包拯的后臺了,這真是“本事通天了”。所以,在民間虛構的《包公案》中,《貍貓換太子》一案最重要:包青天幫皇太后洗了冤、正了位,幫皇帝找到了親生母親,這給包青天帶來的政治資本太大了!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人非神,能力總是有限的。大事業是靠一個團隊來完成的。
包拯的那個團隊,力量特棒,文武兼備。
包拯文有諸葛亮一般的師爺公孫策,能神機妙算。斷案時,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公孫策是包拯的外腦,包拯的智慧不夠時,就由他來替補。
武有功夫超群的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四大跟班,他們執行能力特別強,查案神速,能打能拚,吃苦耐勞,忠心耿耿。
無論包拯擔任哪個地方、哪個級別的官員,他們都一直跟著包拯。也就是說,包拯一直有一支完備的團隊。
有時,狗急跳墻,有些惡人,明里斗不過你,可以暗里來,動用黑道人物,搞暗殺,讓你防不勝防。不過,包拯沒事,因為他江湖道上也有人,以黑對黑。知道有個“三俠五義”嗎?有時,又叫“七俠五義”。中國把凡是能除暴安良的江湖人物,稱之為“俠”或“義士”,到底是三個俠還是七個俠在暗中幫包拯,數字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們的能耐。包拯那道上的人,最有名的是“南俠”展昭,他的本領可是無人能比的。《陳州放糧》中,包拯就遇到暗殺,當時,黑道人物下手時,包拯是渾然不覺的,多虧展大俠及時相救,而且救得不動聲色。原來,他早在暗中相隨,擔任義務保鏢了。
不要以為我連黑道也算上了,就全了,早著呢!中國有句古話叫:人算不如天算。當清官,最終還要有天助,否則,還是不行。
最大的天助,叫“命”。比如,包拯要是生在漢朝,根本就沒機會當官,縣令都當不上,不要說開封府了。
其次,叫“運”,就是機遇。明朝時最著名的清官是海瑞,他的最大的一次機遇,是他與權臣嚴嵩作對,恰恰嚴嵩很快倒臺了,凡與這個權臣作對的人,都得到了表彰和提拔,海瑞就憑著這樣的“運”得到提拔的。包拯也是這樣,如果沒有貍貓換太子這事,包拯能攀上皇帝、皇太后這樣的大后臺?包拯能名滿天下?以后他會有機會作出那么多執法如山的事來?
可見,為什么傳說故事要編出《陳州放糧》、《貍貓換太子》這些案子來?為的就是讓老天給包拯機會。反之,正史中的包拯,并沒有這么多的政績,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清官啊!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歷史上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清官!現實里沒有,但夢想里可以有,于是,經過精心虛構與神化,包青天這個偶像就出現了!
其實,我們不需要做這樣的夢,我們只要建立一個讓“官”必須“清”的制度就行了。 □周非 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