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美食 >> 美食訪談 >> 瀏覽開封

開封的節日食品文化(中)

2013/9/4 14:17:57 點擊數: 【字體:


    至北宋把正月晦日送窮鬼改為正月初七送窮鬼,名曰送晦日,并把“晦”字的字義引申為:晦氣、倒霉、不順利。因此,擴大了活動范圍,吸收不同階層的人參與其中,形成了民俗,成為過年的組成部分。該節日的食品是面繭、千張、百饃。面繭即今日之面蛹,于人日晨拋撒野外,飼喂野鳥、野獸,善待野生動物。千張即今日之鏊烙饃,烙一千張,大小如掌,贈送通衢行人,善待遠方客人。千張之名今日被一種薄豆腐所沿用。百饃,即今日之小蒸饃,大小如卵,又叫金銀饅頭,贈送村頭行人,祝新生兒、幼兒“消災”“長命富貴”。至新中國成立,“送窮”在移風易俗中逐漸消失廢止。至今,“送窮”已成為歷史。

    6.探春卷。又稱打春卷,是源起北宋京都開封立春節的食品,已成為開封歷史名饌,是春季高檔宴席的時令佳肴。

    “打春”是北宋京都開封興起的一個新詞,《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以紅綠綢結成彩鞭打牛身,謂曰“打春”,象征勸農勤耕和重耕興農。宋晁沖之詩云“自慚白發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是日,百官入禁中朝賀,宋室賜臣下春宴,送春餅、生菜置奩中,插春幡,象征萬物新生。官僚、學士寫春帖、請春聯,又稱春幅;翰林書春詞,以文字工麗為上,多用絕句,粉飾太平,或寓規諫之意。是日開封府前售賣泥塑小春牛,街市彩飾,制青幡插門楣,故又稱“打春節”。《夢粱錄》中記載其節日食品為“春餅、菜餅、圓子湯”。又載宋時市食點心,有米薄皮春繭,富貴人家常卷入小吉祥物,以卜異時命運和官位高下。此薄皮春繭即春卷,大小如指,形如桑蠶,它起源于面繭(蛹)。今日之春卷有壓皮、手搟皮、鍋攤皮、抓皮之分。

    “打春”時民間的食品是:饅頭餡(包子)、韭黃生菜冷淘(韭黃調涼粉)。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有賜百官食,立春吃春餅,元夕吃圓子的記載。這些明代習俗多是從宋代沿襲而來的。

    如今,鞭牛之俗已不復存在,但興農之風猶在,南水北調、太空育種、科技興農惠及千家萬戶。“立春”延伸為“打春”,把“打”字擴展為動詞的代稱,如打船、打車、打的、打水、打肉、打傘……皆源出北宋京都開封打春牛之故事。

    7.元宵。原本是指時空的詞。元:開始、第一;宵:夜,即夏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又稱元夜、元夕。

    元宵祭月謂元宵節,它源起何時傳說不一,一曰漢,二曰唐,三曰宋。漢典籍中無祭月的記載,西漢正月十五燃燈是祭太乙神的;唐睿宗、玄宗于京城東、西二市燃燈,一、三日是祭財神或太乙神的。道教創立的三元節始于唐,為上、中、下三元,上元正月十五謂“天官賜福”“福星高照”。唐《太平御覽》也記載有“正月十五燃燈祭道教太乙神”。由此證明,漢唐均沒有民眾參與或以祭月為內容的節日。

    鬧元宵源起北宋京都開封,是諸多節日中最熱鬧、最繁盛、最歡快的,又稱燈節、燈夕、放燈、過小年等。《水滸傳》及《七俠五義》、《東京夢華錄》等都有京都開封鬧元宵之記載。

    元宵燃燈是祭月的主要活動內容,它的含義是指明破暗、光華吐輝、燈明月圓、賜樂于民。它憑借月色之美,以燈祭月,展現民眾的夜生活,彰顯月夜文化。進入臘月即設燈市,用于制燈、售燈、展燈。珍奇者,數人聚資購買,集合于酒樓,彩勝者得燈。燈期至,皇親國戚、貴婦少女、平民百姓,扶老攜幼融入觀燈、賞燈之人流,盡享詩情畫意之良宵。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在觀燈、賞燈之時,人們剪彩帛或書寫、繪畫于燈籠之上為文圖,暗藏隱語供人猜測,謂之燈謎,猜中者謂之破謎,制謎者以小禮物相送。

    施放煙火。燃爆仗開創了火藥應用的新紀元,它不僅轟動了京城,也成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宋人《武經總要》中記載北宋已有火藥配方。《東京夢華錄》載:“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于樓下……忽作一聲如霹靂……煙火大起……”由此證明,爆仗那時已被用于軍事表演,似此規模之大、文化品位之高、影響之深遠,堪稱世界之最。

    元宵節的食品是浮圓子,猶如滿月升起于混沌初開之天空,為祭月之象征。

    元宵煮浮圓子 宋·周必大

    今夕是何夕, 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 灶婢詫新功。

    星仙烏云里, 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 附此說家風。

    此乃元宵節食品最早的文字記載。浮圓子之名久之被棄置,改稱元宵。元宵流傳全國后異地異名有:燈圓、團圓、繭圓、順風圓、珍珠圓、接天圓子、湯丸……其形狀有大如口杯者,也有小如指肚、黃豆者。其餡有:山楂、玫瑰、豆沙、棗泥、桂圓、菠蘿……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當了總統還想當皇帝,1913年主政時,因“元宵”與“袁消”諧音,諱稱“湯圓”;1916年稱帝時因“湯圓”與“燙袁”諧音,又改稱“湯團”。袁世凱被人民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湯圓”“湯團”之名載入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史冊,記錄了元宵名稱變更的由來和發展。

    元宵節食品還有焦堆。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中載“焦堆最盛且久,又有大者名曰柏頭焦堆。凡賣堆必鳴鼓,謂錘鼓。每以竹架前后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列街巷處處有之”。據考證,“焦”為油炸,“堆”為形狀,猶柏樹之冠,形容“大、圓”,似應是油炸元宵,借意月亮油然而生。

    據上所述,元宵、焦堆為北宋京都開封的創新節日食品,流傳千年,深受民眾的喜愛。清末商務印書館的《辭源》稱宋以來相沿有元宵吃浮圓子的習俗。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8.社飯。是春社、秋社的節日食品。春、秋二社是民間祭祀土地神的,源起何時無證,推測起于“禮崩樂壞”之后,因為祭天祭地是皇帝的“專利”, 逾越罪不容誅。唐王駕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其節日食品有白肉和酒。

    至北宋形成了皇家與民間“雙軌制”祭祀土地神。祭日定于立春后的第五戊日,約在二月間。是日,宋廷在京郊祭太社,令御廚造大環餅,又稱熟餅蒸豚,并以社糕、社酒賜近臣、貴戚;有漫波飯,加以雞餅,用青蒿、芫荽、韭遮蓋,以賜近輔。而民間則以里正和有治事才能的人于里社行祭,祈豐收,曰春祈農祥。

    秋社日由春社祭祀引發而來,源于北宋的民俗祭祀,行于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約在八月間,曰春祈秋報,即秋后報告收成,酬謝土地神。《東京夢華錄》中關于秋社有載:“……歸時各攜花籃、果食、食物、社糕而散。”秋社日婦女皆攜子回娘家,外公、姨、舅以新葫蘆、棗相贈,俗云宜良外甥。

    春、秋二社的食品是社飯、社糕、社酒、社粥、鏊餅、大環餅、辣雞臠、漫波飯……其用途各不相同:賜近輔、贈貴戚、送親友、祭食、稍兜(今稱打包)、醫治疾病等。至今已發展為蓋澆飯、炸醬面、辣子雞丁、藥酒……無一不是民眾生活的必需食品。

    9.指天餡。是浴佛節的食品,浴佛節又稱灌佛節,行于農歷四月初八。是日,自唐代起始有信徒吃“糕糜”之俗。至五代開封出現了“指天餡”,替代了“糕糜”。“指天”為食物之形,含承接西天之意;“”為熟食;“餡”為包裹在中間的心,是包子形成過程中初始之名,也就是說“指天餡”是包子的雛形。

    至北宋,浴佛節已成為僧民共慶的活動。《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浴佛節這日七十二家正店,初賣煮酒,市井一新,惟州南清風樓最便宜夏飲,初嘗青杏,乍薦櫻桃,時得嘉賓觥籌交錯;寺內浴佛儀式盛大,僧尼道云集相國寺。四方扶老攜幼赴開封十大禪院,惟相國寺獨行,陳機械佛自動周行七步,觀眾愕然,并求浴佛水飲漱。

    10.粽子、香糖果子、百頭草、釀梅、三鮮果等。

    上述這些為北宋端午節的食品。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之說流傳很廣,經考證屬誤傳。端午節起源于中原驅疫除害的民俗節日,是由立夏節發展演變而來的,至漢代行于五月初五。端,事物的一端,五月初始之日謂端一,至初五謂端五或重五。古時五、午相通,又作端午。午為陽,又曰端陽,端陽天氣炎熱,害蟲蝎子、蜈蚣、長蟲(蛇)等五毒猖獗,危害身體健康。古人認為炎熱為邪氣,招致害蟲滋生、傳播瘟疫,故借陽扶正、驅疫辟邪是端午節的本意,與紀念屈原之說相悖。

    端午節漢時始有文字記載,以朱索五色,連接桃印,文飾門戶,借以辟邪,驅趕惡氣。至北宋,人們逐漸認識到“朱索五色”難止惡氣,即采取科學務實之法,以艾結索,或捆扎成人、花、虎形,飾以彩帶置于門首,借以將瘟疫、毒蟲拒之門外,并于室內點燃艾索驅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歲時雜記》中記載人們端午節做罩子,以木為骨,用色紗糊以罩食。時至今日仍被廣泛采用,如食罩、窗紗、蚊帳等。(宋啟文)(原標題:開封的節日食品文化(中))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2012-10-2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開封的節日食品文化(下)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