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講述家風故事
開欄的話: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家庭成員;家風更是一個家庭的精神財富,蔭庇后世子孫成長,引導他們走向社會。《偃師網》、《西亳新訊》將開辟家風故事欄目,刊登系列故事,講述百姓家風。
(偃師網 石丹婷 訊)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關于讀書是否有用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甚至有人重彈“讀書無用論”的老調。究竟讀書會帶來什么,知識能否改變命運?我市“教育世家”91歲的退休教師李蕓生老人,用她自己的經歷、用她的讀書求知家風,告訴你一個明確的答案。
“女子讀書才是德”
“無論啥時候讀書都是最重要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是李蕓生老人對自己家風的總結。
年逾90歲的李蕓生是一位教齡36年的小學女教師,退休36年。1923年,李蕓生在寇店鎮劉李村一戶地主家出生。這個家庭一直有讀書的傳統。哥哥李恩普畢業省立開封濟汴中學,抗戰時期考上西北聯大,耳濡目染受到知識的熏陶,使得李蕓生有強烈的讀書欲望。“我11歲時,哥哥娶了嫂子。嫂子上過新式的學堂,平時在家里也教我認字。”這下,李蕓生對知識的渴求愈加強烈。
“我家思想很保守,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男孩兒讀書是天經地義的,女孩兒就只能在家學紡花織布,尤其是我奶奶,非常反對女孩兒出去上學。”李蕓生說,在父母、哥嫂輪番不斷的求情下,奶奶才答應讓她到有女教師的學堂里念小學。
11歲的李蕓生第一次走出家門上學,是在嫂子娘家所在的李村鎮油趙村小學。上到三年級,因為種種原因,她被迫輟學。后來,抗戰時期,劉李村小學來了女教師,李蕓生斷斷續續地上完了小學。1940年,河南省立洛陽女子中學招生,為了去考學,李蕓生在女老師的幫助下,偷偷從家里跑出來,冒著雨蹚過伊河,渡過洛河,趕到洛陽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蕓生最終考取了河南省立女子中學。“眼瞅錄取通知書已經拿到手,卻遭到了奶奶的嚴厲反對,說啥都不同意不讓我去。為了說服奶奶,我把自己反鎖在屋里,絕食了三天,父親和母親都去跪著求我奶奶,她才最終同意我去上學。”老人回憶起時隔多年的往事,還歷歷在目。
“我之所以執意上學讀書,除了受哥嫂的影響外,還因為我左眼先天性弱視,長的也不好看,我就想證明給別人看,我不比別人差!”李蕓生老人說了自己執意讀書的原因。
艱難困苦不舍讀書
1940年,李蕓生進入河南省立洛陽女子中學讀書。為了讀書, 夏夜,熄燈號響后,李蕓生便到路燈下借光讀書;冬天冷,她又將自己的讀書陣地搬到了女廁,借女廁的燈讀書;深冬時,廁所已冷得坐不住了,她就在宿舍土墻上挖洞,用墨水瓶做了個小煤油燈,用木棍支撐起被子,趴在被子里看書。
那時還經常打仗,剛入學時,防空警報一響,學校就組織學生鉆進防空洞,這時,李蕓生手里還拿著課本,借著防空洞的微光看書。為躲避日軍轟炸,有一次她拉著女同學跳進墓坑里,還有一次日軍飛機俯沖轟炸時,彈雨掃過,她和兩個女同學不顧一切跳進校門口的大水坑,連飛機上日軍飛行員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都不能掉隊!”
1944年李蕓生參加工作,到村里小學當教師。此后她先后在劉李村、常村、白草坡、窯溝村、西龐村、李家村等6所村小學任教。1980年,她從西龐村小學教師崗位退休,教齡36年。
那時候孩子們基礎非常薄弱,她深知當年自己讀書的困難,更了解讀書的重要性,看到這些和自己當年一樣企盼學文化的孩子,她的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恨不得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都裝進孩子們的小腦袋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學之中,夜以繼日地工作著。
“中午我從來沒回過家,都是和孩子們一起在學校里午休,生怕他們跑出去玩兒出意外,晚上我還要把鉛筆都削好,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品。當時我的兒子還很小,都是抱著孩子備課的。”李蕓生說。無論感冒發燒,就連胳膊骨折的時候她也堅持給孩子們上課;班里有“差等生”、“偏科生”,李蕓生就給他們開“小灶”。晚上在宿舍里,用門當黑板寫字,給孩子們補課。“不能讓一個學生在學習上掉隊,缺啥咱就補啥!”李蕓生所帶過的班級,每次考試成績在鄉里都名列前茅。
因為自己的經歷,李蕓生對女學生特別關心。在窯溝村教書時,在李蕓生所教的班級里,有一個叫陳竹苗的女同學,品學兼優,因為家庭困難,她面臨著輟學的困境。李蕓生通過家訪了解情況后,向學校領導做了匯報,學校決定免去陳竹苗同學的學費,陳竹苗更加刻苦學習,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參加了工作。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開展大掃盲運動。為了讓更多的婦女姐妹掌握文化知識,她自編鄉土教材到村里的掃盲夜校上課。怕姐妹們聽不懂,她還研究出“常用漢字快速識字法”、“一字開花”等教學方法,并編成順口溜,易學易記。婦女們通過學習掌握了知識,提高了社會地位。
讀書家風熏陶出教育世家
“一個都不能掉隊!”這也是李蕓生對自己孩子的要求。在知識分子被打翻在地,“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文革時期,她也始終沒有放棄孩子學習的要求。李蕓生有5個孩子,在學習上,她對孩子們嚴格要求、一絲不茍。李蕓生的小女兒宮耀偉在談到母親對他們的教育時說:“她太厲害了!對我們批評得多,我們都怕她。”李蕓生說:“我的幾個孩子都很爭氣,學習都很不錯,受家里影響,三個孩子都曾當過老師。說實話,現在我日子過得不錯,就是因為我讀書上學了,是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李蕓生始終認為,“知識改變命運,有了知識才能有所作為。”
2003年母親節,兒女們共同寫給李蕓生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到:三十多年的清貧教師生涯,您未能帶給我們什么物質財富,但您卻賦予了兒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知識。
20世紀80年代初,偃師縣評選“教育世家”。李蕓生的婆家祖父宮玉柱是清末舉人做過教師,父親宮熙甫、丈夫宮尚志都做過教師;大兒子耀曾先在三高任教,后來調往偃師高中工作;二兒子耀民先后到西龐村小學、中學、寇店鄉中任教,曾任鄉中副校長;三兒子躍斌曾在先后在偃師一高、偃師高中、市直中學任教。李蕓生建國前就參加教育工作,并連年獲偃師縣、洛陽市先進工作者稱號;加上婆婆家四代都是搞教育的,教育局為李蕓生家頒發了“教師世家”的光榮匾,以表彰祖孫四代對偃師教育的突出貢獻。
2014年4月,一個春天的上午,記者走進李蕓生老人家中。精神奕奕的李蕓生老人談起這個書香氤氳的家庭的家風時,滿懷希望地說,“從小我對孩子們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知識,我本身也是這樣做的。我希望后輩的子子孫孫好讀書、愛學習,把讀書的家風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