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民:“自然”作為中國繪畫品第的最高標準,追根溯源,在道家哲學思想體系中是如何體現的?
王冷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作為宇宙本體,是天道,天道自本自根,自有其規律道理,所以說“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不是指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而是指一種本性或根本。以自己為法,實際不是有意地去效法某一個東西,而只是順乎一切事物和世界的本性,順乎規律,遂其自身固有的性質和變化歷程。也可以說“自然”就是“道”,“道”是世界本原,“自然”也就是世界本原。“自然”就是指天道之運行,自然而然,無心自化,即宇宙自然及其規律本身。正因為“道”的一切都順乎自然,所以萬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盡其生化萬物之功。這就是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指的是順乎自然,遵循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達到無所不為的效果。
莊子將老子的這一思想加以發揮,認為自然作為人格心靈本體,則是合乎善的目的的自我追求,當如此則如此,這也就是后人說的“自然人性”。莊子所指的自然,實即“無為”的道。郭象對《莊子》中“自然”的解釋是:“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物各自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并提出了通過“坐忘”、“心齋”達到自由的境界,告誡人們要從形骸、智巧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還原一個自由、本真的自我,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遙。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具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能夠讓內心總處在一種虛靜狀態,否則無法摒棄外界的各種干擾與誘惑。這種虛靜狀態,莊子把它稱為“心齋”。摒除一切知慮,以虛靜狀態,聽任自然,逍遙而游,與天地精神往來。通過“心齋”、“坐忘”,逐步遺忘、摒棄一切外在的干擾,就可以進入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的境界,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只有做到內心的虛靜,才能在審美創造中獲得高度的自由。
辛民:“自然”是中國畫品第的最高境界,您認為如何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呢?
王冷石:張彥遠說:“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這里的“畫之道”就是達到最高品第“自然”之道。在創作活動中,當創作主體處于“凝神遐想”的虛靜心態,如果具備足夠的能量積蓄,在一定情境的觸發下,就會獲得對自然的“妙悟”,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地,進而達到物我同一的自由審美體驗。這種自由的審美體驗不斷積累加強,就會噴薄而出,創作出自然的作品,有了自然的作品,自由的審美體驗才可能被傳達出來。這既是藝術鑒賞的極致,也是藝術創造之妙理。具體而言,達到最高品第“自然”之道的前提是虛靜的審美心境,基礎是能量積蓄,核心是“妙悟自然”。
作為這種合乎“道”的最高品第“自然”,只有在排除個人私欲及其他一切社會功利的前提下,使自己處在一個虛靜空靈的心境時,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審美觀照;只有以自己的自然虛靜之心體會外物的自然本性,才能實現心與物的自由交流、自然契合;心物契合,加上心從手應,在一定的情境觸發下,就會獲得自由的審美體驗。只有在達到這種自由的審美體驗后,才有可能產生自然的作品。
辛民:“寫意”是中國畫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國畫藝術精神的核心。您如何認識“寫意”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王冷石:中國畫中的“寫意”并不是相對工筆畫而言的技法體系,也不是指在繪畫中簡單地描繪似是而非的圖像,而是建立在畫家對民族文化、時代精神、自然物象深刻體察之上的一種境界。它是一種思維、一種意識、一種精神、一種高度凝練的情感,是貫穿于整個中國畫領域的一種藝術思想。這種“意”的中國藝術觀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點的本質內涵,而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載體,儒、道、釋三大哲學思想構成其“寫意”藝術觀的基石。 (五)【原標題:一花一世界——王冷石談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