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般的廟宇不同,岳飛廟建筑上的琉璃瓦夾雜著黃色,頗具風范。
岳飛死后,孝宗為其平反,追謚“武穆”。嘉定四年,宋寧宗皇帝追封岳飛為“鄂王”,故后人也稱“岳武穆”或“岳王”。岳飛生前曾被封為少保,大家又稱他“岳少保”。
《祥符縣志》記載:“集岳廟始建于鄂,再建杭,三建于湯陰,今建于梁城南之朱仙鎮。在鄂者,王開國地,王冤白時已建。在杭者,王墓存焉;在湯陰者,父母之邦……而朱仙鎮者王之功于是為極,王之忠憤所不能忘王者也……”
大殿是岳飛廟的核心建筑,飛檐尖聳,沉穩雄渾。屋頂內部和飛檐木雕精美,彩繪綺麗。
里邊供奉著岳飛的彩色塑像,高達4.3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岳飛坐像。塑像上方,是岳飛手書的“還我河山”匾額,靜而生威。
塑像中的岳飛頭戴金盔,身穿紫袍,手握兵書,正氣凜然。
岳飛的目光直視前方,既剛毅又有點悲憤,他前方20多公里處就是那時金兀術被迫退守的古都汴京。
面對十二道班師金牌,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憤,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鎮廟之寶
岳飛代表的優秀、積極和正義的精神,后人很難逾越。
岳飛廟里到處可見匾額和楹聯,匾額的內容有“精忠報國”、“武穆精忠”、“浩氣長存”、“忠昭日月”等。
岳飛廟建起后,包括乾隆皇帝在內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在此題寫詩詞,贊頌岳飛的操守。明朝宰相于謙路過朱仙鎮時,寫下了“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英雄奏凱歌”的詩句。
寢殿內立著岳飛夫婦的兩尊銅像,銅像高1.2米,為清康熙年間鑄造,是全國僅存的“岳飛夫婦青銅鎏金像”。
由于當時是百姓們自發捐助銅錢所鑄,所以從岳飛夫婦的身上還可以看出沒有完全熔化的銅錢。原來外面還有一層黃金,可惜的是,在“文革”時被刮掉了。
現在,岳飛夫婦銅像是國家二級文物,和岳飛手跡碑一樣是岳飛廟的鎮廟之寶。
正因為其珍貴,引來了盜賊貪婪的目光。
2005年4月7日夜,戴某等5人租用一輛面包車將岳飛夫人銅像盜走,并以8萬多元的價格將銅像賣掉。
消息傳出,社會嘩然。朱仙鎮百姓對岳飛懷有特殊的情感,他們紛紛譴責竊賊的丑惡行徑。
后來,開封縣人民法院分別對5人判處10年至3年不等的刑期。
●融合文武修傳奇
岳飛不僅精通韜略,并長于詩詞、書法。
岳飛廟大殿前左側,立著一通高大的岳飛手書《送紫崖先生北伐》碑。
紫崖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的別稱,他號稱“紫崖居士”。張浚奉命督師抗金,岳飛也要率部遠征。張浚出發時,岳飛用草書寫下了這首五言絕句,鼓勵張浚收復失地,統一中國。
“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馬蹀閼氏血,旗裊可汗頭。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落款為“紹興五年秋日,岳飛拜”。
明人桑悅這樣評價該詩:“有唐人風致,而氣勢過之。”“詞意雄偉激烈,可轟震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