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開封

腧穴針灸銅人:最早出現于宋代 為學針灸重要教具

2014/12/22 9:59:39 點擊數: 【字體:

   經絡、腧穴不像人體的有形器官容易辨識,尤其對于學針灸的人,熟悉經絡的循行路線和腧穴的定位至關重要,否則就無法取得針灸療效。因此,學習經絡、腧穴需要口傳心授,或者是利用圖畫和模型教具。從學習的角度看,古代有關文獻對于經絡、腧穴的具體位置及其體表特征的表述一般過于簡略,且傳統的雕版印刷的二維平面圖又難以準確地反映復雜的人體。所以,掌握經絡和腧穴最簡明,直觀和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模型。

  從考古材料看,現存最早的人體經絡模型是1993年四川綿陽永興鎮雙包山2號西漢大墓后室中出土的人體經脈漆雕。漆雕人體上標記19根紅線,是經脈的循行路線。據研究,此模型制作年代在漢武帝初年。西漢經絡模型雖無腧穴,但在其基礎上標明腧穴用于針灸教學當不是難事。1982年,河南南陽也曾出土一件東漢針灸陶人,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腧穴,但其體表并無經脈。遺憾的是直到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之前,再沒有關于經絡腧穴模型的實物發現和文獻著錄。

  歷史上最早的針灸腧穴銅人出現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宋仁宗因針砭之法名稱不同,命任職于殿中省的尚藥御奉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名,纂集舊聞,訂正訛謬,撰寫《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由官方刊行,并據此主持鑄造腧穴針灸銅人兩具,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天圣銅人雖早已失傳,但其對于中國針灸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明、清以至民國均有鑄造針灸銅人作為教具和官方腧穴標準之舉。較著名的有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鑄造的銅人(現存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明嘉靖銅人(現存故宮博物院)、清光緒銅人(現存國家博物館)。此外日本、韓國也收藏有來自中國或本國鑄造的針灸銅人。湖北省博物館也藏有一件腧穴針灸銅人,因該腧穴針灸銅人未見于文獻著錄,此前亦無專項研究,該腧穴針灸銅人與天圣銅人、正統銅人究竟有何關系?是否為天圣或正統銅人的仿制品?其經絡走向與腧穴的數量、定位的依據是什么?是明代何時所鑄造?這些基本問題一直沒有答案。

  腧穴針灸銅人什么樣

  湖北省博物館所藏腧穴針灸銅人為精銅鑄造,通高86.5厘米,身高76厘米,肩寬23厘米,胸圍(經雙乳)41厘米,頭圍(經雙耳上際)49厘米,底座高10厘米。銅人造像為明代風格,形象為裸體童子。全身經絡縱橫、腧穴密布,共有659個腧穴,單側355個腧穴,354個穴名(會陰穴沒有標注名稱),穴孔為深約1毫米、直徑2毫米的圓孔,內端為盲端,穴名陰刻。部分雙穴的穴名左右各書一字。有些筆畫多的穴名采用簡化刻寫,如“髎”寫作“窌”,“陽關”寫作“陽(門關)”。還有雙穴左右名稱刻寫不一致的情況,如左側寫作“率谷”,右側寫作“率骨”。經與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所載的腧穴數目與名稱的比對,此銅人上的腧穴名稱與數量基本上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相符,只多出足少陽膽經“風市”穴。以此來看,該館所藏銅人與天圣銅人、正統銅人略有不同。另外,該銅人設計成可旋轉觀察,顯然便于教學,但目前尚無更多的證據說明它是官方鑄造的經絡腧穴標準教具。

  銅人出于哪個時代

  自北宋天圣銅人后,歷代鑄造腧穴銅人多依此制作,但腧穴的定名和排序略有變化,這些變化是判斷銅人制作年代的關鍵。該館所藏腧穴針灸銅人為明代鑄造,但具體是在明早期、中期還是晚期,則關系到經絡學的發展問題。根據該館銅人鑄刻的經絡和腧穴特點,多數證據顯示該銅人的鑄造時間或在明代中晚期。理由是:首先,經絡學史上“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排序有7種之多,這種分歧主要是因為對于腧穴歸經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該館銅人“足少陰腎經”足部的腧穴次序為: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交信-復溜。這一排序與明嘉靖銅人和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趙文炳刊《銅人圖》等文獻相符。其次,該館銅人“足陽明胃經”上的豐隆穴位于條口穴內側,這種腧穴定位始見于明趙文炳重刊的《銅人圖》。文獻與實物孰先孰后還可以進一步討論,但不會相差太遠。再次,該館銅人“足太陽膀胱經”頭部腧穴距頭中線約為二寸。這也與明嘉靖、萬歷年間流行的《步穴歌》相吻合。這一變化與背部“足太陽經”腧穴旁開背中線二寸有關。最后,該館銅人的經絡腧穴主要根據北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除了上面提到的腧穴數量和名稱基本上與之一致外,一些腧穴沒有采納明中晚期的排序,而與《圖經》和元代滑壽的《十四經發揮》等文獻的記錄完全相同,也與嘉靖銅人一致。

  半跪姿勢利于教學

  該館銅人呈半跪姿勢,在已經著錄的針灸銅人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據推測,采取這種姿勢的原因在于腿部和足部的穴位眾多,經絡循行路線復雜,如果和其他銅人一樣采取站立姿勢,則難以看清腿內側的腧穴和經絡,不便于針灸教學。這件銅像將這些穴位顯露出來,很好地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該銅人左手上舉的奇特的手掌姿勢,略與道教手訣類似,這實際上是中醫針灸中的“中指同身寸”手法。所謂“中指同身寸”手法,是中醫針灸中的一種取穴方法,是以患者的中指長度或寬度折作若干等分以量取穴位。

  針灸取穴方法有一個演變過程。早期醫家的主要取穴方法使用尺來度量,《晉書·摯虞傳》所謂:“今尺長于古尺幾半寸……醫者用之,孔穴乖錯。”《肘后備急方》:“灸巨闕,在心厭尖尖下一寸,以尺度之。” 以尺取穴是借助于外在的死板量具,缺點除了古今尺度量標準不一之外,不同人體的腧穴也難一致,醫者需要根據患者的身材、年齡酌量增減,才能取穴準確。故唐宋時期古人普遍采取繩量、竹量等方法取穴。繩量以患者口、唇、足或兩乳之間的寬度、長度為標準,以繩索折量取穴。但是繩索有伸縮延展的特性,同樣取穴不準,因此又改用竹量。但無論是繩量還是竹量,取穴都十分繁瑣復雜。約從隋唐時期就開始以《靈樞·骨度》為取穴標準,采用骨度及“手指同身寸”手法,提高臨床取穴的準確性。所謂“手指同身寸”是據患者自身情況隨機建立的取穴標準,它以患者的某一或某幾個手指的某部分的長度或寬度折作若干等分以量取穴位的方法。中指同身寸是其中之一,一般是取中指的第二指節為一寸。曾有學者認為中指同身寸始自明代的徐鳳《針灸大全》,實際上宋代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手法,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說:“取病人男左女右中指,度兩橫紋為寸。”南宋莊綽《膏肓腧穴灸法》、聞人耆年《備急灸法》也有類似論述。

  該館針灸銅人在設計時,十分注重骨性標志,其胸背肋骨、肩胛骨相當明顯。骨性標志是腧穴定位的重要標準,在骨節的突起或凹陷處往往分布有重要的標志性腧穴。骨性標志如此突出的針灸銅人除本件外,僅有韓國德壽宮藏針灸銅人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江戶時期銅人。(作者曾攀,系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館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3-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