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開封

源自開封的客家人研究

2014/7/8 15:23:41 點擊數: 【字體:

    一、客家人的含義

    客家人,是指北方人遷居南方(閩、浙、湘、贛、兩廣)后,沒有和當地土著人融合、通婚,而保存漢族血統、文化和習俗的人。客家人并不是階級概念,而是土著、客居(家)的對稱。客家人是漢族中的一個分支,一個民系。客家人與北方漢人的不同點是:北方漢人經過魏晉南北朝、宋遼金元與五胡、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血緣與文化方面都有過大融合,而客家人在南方則保持了獨立的存在,所以客家人曾很自豪地認為自己保存了“純漢人”的語音、習俗和文化。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頭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他們在梳理自己文化疆界的時候,都特別強調與中原漢文化的羈絆。出身客家的黃遵憲曾有詩云:“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人。過江入八閩,展轉來海濱。儉嗇崇唐魏,蓋猶三代民”。陸游《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客家文化與河洛文化有著血緣和地緣上的根系聯系。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你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河洛人,顧名思義就是指居住在河洛區域內,或指居住在河洛文化圈范圍內的人。

    河洛人與客家人是什么關系呢?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北方漢人移居者。但河洛人并不全是客家人,只有沒有與南方土著居民融合、通婚,而保持漢族血統及漢族文化傳統的河洛人,才是客家人。現在的北方漢人遷居到南方,更不是客家人。從另一個角度講,客家人也不全是河洛人。凡是在歷史上由山東、山西、河北、陜西及北方其他地區遷居南方,而沒與土著居民融合、通婚,而保持漢族血統及文化傳統的人,都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歷史上形成的群體,由于河洛區域在歷史上所處的特殊地位,在每一次北方人南遷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絕大多數,所以河洛人就成為客家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所說的“客家人根在河洛”,其原因也在此。但這只是概說,不能說所有客家人都根在河洛。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對客家民系的形成有個簡要記述,現摘錄于下:“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后也。自徽、欽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冑,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而從之,寄居各地。迨元軍大舉南下,宋帝輾轉播遷,南來嶺表,不但故家世冑,即百姓亦多舉家相隨,有由浙而閩沿海至粵者,有由湘贛逾嶺至粵者……天不祚宋,厓門蹈海,國運遂終,其隨帝南來歷萬死而一生之遺民,固猶到處皆是也……猶存生聚教訓復仇雪恥之心,一因風俗語言之不同……雅不欲與土人混處,欲擇距內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屬患難余生,不應東離西散,應同居一地,聲氣既無間隔,休戚始可相關,其忠義之心,可謂不因地而殊,不因時而異矣。當時元兵殘暴,所過成墟,粵之土人亦爭向海濱各縣逃避,其閩、贛、湘、粵邊境,毗連千數百里之地,常數十里無人煙者,于是相率遷居該地焉……成居既定……披荊斬棘,筑室墾田,種之植之,耕之獲之,興利除害,休養生息,曾幾何時,遂成一種風氣矣。粵之土人稱該地之人為客,該地之人亦自稱為客人”。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移民混化以后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僅僅是南遷流落于這一地區的中原人”。根據這些年的人類學以及移民史研究,大體可認為前一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真相。從魏晉南北朝、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入侵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到世界各地。

    以上記載說明了客家人的來源及其形成的時間、居住區域和客家人得名的由來。據此可知客家人形成于宋元之際,而在此之前南下的北方人,則只能是客家人的先民。客家,這支中華漢民族的特殊民系。她的先民,原是中華燦爛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由于天災和戰亂的驅迫,他們歷經長途跋涉,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聚居,靠著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站穩腳根,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他們靠著勤勞致富改變生活質量,經過數千年的演化,最終形成穩定的客家民系。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數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已達1億2千多萬。

    二、中原人歷次南遷簡述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也各不相同。

    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于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始于秦,也有人認為始于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一般認為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1、秦、漢至魏晉時期(公元前250年-公元479年)中原人向南方遷徙

    秦統一中國后,曾派數萬大軍深入嶺南,此后這批秦軍在嶺南戍守。為進一步打通南北交通,秦始皇又派50萬大軍到嶺南開辟靈渠,后留下部分士兵和北方移民,有的繼續南下到邕州(今南寧市)定居,成為秦朝的北方移民。漢代曾出兵交趾,東漢大將軍馬援平息戰亂后,也留下部分官兵戍邊屯墾。這些北方士兵和移民,多數來自中原。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不已,中原士族大批隨晉室南遷。新編《固始縣志》記載有西晉末八姓入閩,文中引用《閩中記》:“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鄭四族先入閩。今閩皆稱固始人”。還引用《閩書》載:“永嘉二年(公元308)中原板蕩,衣冠姓氏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兩晉交替之際,北方人移居江南,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移民潮。不僅是入閩八族,還有近百萬人渡江南下。如范、蔡、于、王、袁、謝、周、荀、江、殷等多個姓氏南遷。

    2、唐初陳政、陳元光率部入閩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間發生山民騷亂。高宗詔令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校自許天正以下123員,前往閩粵之界的綏安縣地予以鎮撫。初戰獲勝,后因將士不服水土,病死多人,加之寡不敵眾,作戰失利,退守九龍山(今漳州南),奏請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命陳政兄陳敏、陳敷率固始“五十八姓”軍校增援。軍隊行至浙閩交界,陳敏、陳敷染病卒。其母魏氏率眾與陳政會合。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卒。其子元光代父領兵,續鎮撫閩南,他屯墾建宅,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和文化教育。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奏請獲準,開建漳州。3600名官兵和“五十八姓”軍校在漳州地落籍。

    據考證,唐初隨陳政父子入閩將士和眷屬近萬名,其中有陳、許、盧、戴、李、歐、馬、張、沈、黃、林、鄭、魏、朱、劉、徐、廖、湯、涂、吳、周、柳、陸、蘇、歐陽、司馬、楊、詹、曾、蕭、胡、趙、蔡、葉、顏、柯、潘、錢、余、姚、韓、王、方、孫、何、莊、唐、鄒、邱、馮、江、石、郭、曹、高、鐘、汪、洪、章、宋、丁、羅、施、翟、卜、尤、尹、韋、甘、寧、弘、名、陰、麥、邵、金、種、耿、謝、上官、司空、令狐、薛、蔣等84姓。

    3、唐末王潮、王審知率部入閩

    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壽州人王緒率農民軍攻陷光州,固始東鄉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奉母董氏率鄉民5000人從義軍入閩。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王潮為福建節度使。光化元年(公元898年),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隨王審知入閩的固始籍民眾有王、陳、李、張、關、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駱、蔣、黃、包、袁、賴等34姓。

    4、宋代北方百姓向江南大舉播遷

    遷徙始于靖康、建炎年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及皇帝、將臣及百姓數萬人北去。宋康王趙構率領殘余的宗室、朝臣逃至江南,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在此期間,戰火燃遍大江南北,中原百姓為避戰火大規模南遷。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建炎以來至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15年間,大約有500多萬北方移民定居江南,主要寓居于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兩宋時期,還有一些中原百姓經由福建、江西遷入廣東,較為集中的移民活動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在北宋滅亡時,中原族民的一部分隨趙構奔走東南,至太湖流域;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隨隆佑太后到達贛南地區,部分人在動亂中繼續南下,到達珠江流域一帶。又一次是元軍南下,南宋滅亡,宋舊臣文天祥等擁皇子趙昰(9歲)為帝,從溫州沿海撤至福州。元軍自浙江入福建,宋殘軍節節敗退,幸存下來的十余萬人大部分隱匿于廣東各地。與此同時,還有文天祥組織的江西百姓抗元義軍亦兵敗,其大部分人皆由贛南逃入廣東。

    南宋末年,為避戰火逃入廣東的中原人,在南雄珠璣巷一帶有97戶33姓相約一同南遷,臨行前發誓:如果遇到能安居之地,各家分居,各姓子孫應世代友好相處,“富者建祠奉祀,貧者同堂共餐,萬代永不相忘”。這33姓是:羅、湛、鄭、張、尹、文、蘇、謝、陳、麥、盧、湯、溫、胡、趙、伍、曹、區、李、梁、吳、馮、譚、蔡、阮、郭、廖、黃、周、黎、何、陸、高。據統計,宋代自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的北方移民后裔現已遍布廣東29個市、縣,分布于668個鄉(鎮)、村,總計有143姓。

    宋朝還有狄青、楊文廣率禁軍南征,大批士兵留廣西戍邊屯墾,《宋史》載皇祜中廣源儂智高陷邕州,狄青上表請行,愿得蕃落騎(少數民族騎兵)數百和禁兵(中央的北方兵)出征平亂。狄青敗濃智高于邕州后,部分官兵戍邊屯墾。又《宋史》載楊文廣從狄青南征,皇祜五年(公元1053年),留禁兵四千戍邕州,還于廣西屯兵一萬人。由此可見,幾次戰役,都留有中原官兵在邕州(今南寧)及其邊境,其中許多人后來都定居和當地人通婚,傳下后代;在北宋后期,還允許禁軍官兵帶家屬隨軍行動,稱“老營”,他們定居南疆,這亦是中原移民廣西的一部分。以上中原移民多自稱白馬縣(今河南滑縣)人。

    5、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后裔大批赴臺或到海外各國

    其中首推隨鄭成功收復臺灣者。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十五年(公元1661年)4月23日,鄭成功決心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親率將士25000人,乘艦數百艘,自料羅灣浩浩蕩蕩出發,24日至澎湖。經過艱苦戰斗,大軍艦隊魚貫至臺灣外沙線。后包圍了赤嵌及臺灣城。提督馬信率兵駐扎于城外,攏土為壘,嚴密封鎖。相持8個月,通往城內的水源全被切斷,荷蘭兵彈盡糧絕,走投無路,扯起白旗投降。1662年2月1日,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侵略者投降。這次收復臺灣的將士25000人,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從北方遷徙到南方各省,特別是遷到福建的河南人的后裔。僅鄭成功的主要將士中就有鄭、馮、馬、楊、劉、陳、董、臧、曾、施等姓,其祖根都在河南。鄭成功的祖先就是“從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閩”的鄭氏后裔。

    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后,由大陸渡海入臺墾殖的百姓不絕于道,形成由大陸向臺灣的移民高潮。其中亦有不少中原移民的后裔,他們為臺灣寶島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清時期由大陸入臺灣的確切人數,已無法進行統計。據有關資料說,大陸向臺灣移民,歷來以閩人居多,閩人之中又以泉、漳二府各縣為最。據1926年的調查,全臺灣漢族居民共375萬多人,祖籍福建者達310多萬,占83%。其中泉州府各縣占44.8%,漳州府各縣占35.1%。另據臺灣、廣東的一些家譜記載,明清時期移民臺灣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省,其人數僅次于福建。而福建、廣東兩省,歷代移民多來自中原,自宋代以來,這一帶已成為中原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因此,明清時期由福建、廣東向臺灣的移民中,有相當數量是中原移民的后裔。

    三、中原元素

    遷徙到南方的人口中,一部分形成了“客家人”。當今客家人已有一億二千萬人,分布在南方各省(區)和臺灣、香港等地,亦有大批客家人出海到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客家人都自稱祖根在中原。據初步調查了解,客家人有一百多個姓氏,其中大部分姓氏是源于河南,根在中原。有李、王、張、劉、陳、楊、黃、周、孫、胡、林、何、郭、羅、梁、宋、韓、唐、馮、程、袁、鄧、許、傅、沈、曾、呂、蘇、盧、蔣、蔡、丁、魏、葉、潘、戴、鐘、范、方、姚、廖、熊、陸、孔、邱、丘、江、湯、賀、賴、共、龔、文、蘭、溫、韋、莊、涂、卜、詹、甘、阮、華、巫、雷、毛、侯、官等68個客家姓氏。

    客家人在梳理自己的文化脈絡時,強調自己源自中原士族,強調與中原文化的承繼關系,客家人重文,始終保持著文化上的自矜,文化的傳承激勵著客家人讀書入仕的追求,這一觀念與客家人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他們認為唯有以讀書為仕途,求一技之長,作為謀生手段,由于對讀書教育的重視,使客家人英才輩出。

    客家人重文但不文弱,他們能經歷任何坎坷,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下都能生存,因此鑄成了他們的體格與品格都格外強健,他們將漂泊融進自己的血脈,其開拓意識,革命精神也都格外強烈。客家人一方面繼承了中原人的豪爽、重義氣;另一方面他們到了東南沿海,吸收了外來文化,他們向往自由、重視自由,這些都是他們具有的革命精神。在孫中山發動的辛亥革命斗爭中,眾多客家人積極參與和支持,孫中山本人也自認為是客家人。近現代的眾多革命人物,如朱德、郭沫若、廖仲愷、胡漢民、葉挺、鄧寅達、葉劍英都是客家人。

    中華人文始祖是中華萬姓之源;源于河南地區的大姓有200多個,河南是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從中原向海內外各地區和各國大遷徙的五次中,客家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大部分根都在河南。

    四、郡望與堂號

    郡望起源于漢,盛行于隋以前,特別是曹丕采取陳郡的建議,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人士分別評定為上下九個等級(即九品),執政當局按等級選用,就是所謂的“九品官人法”。司馬懿當政時,于各州設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門擔任。選取的原則以家世為重,從此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當時一個郡內有幾家望族。有的郡內只有一家望族,而有的家族在幾個郡內都是望族。

    姓氏的堂號實際是祠堂的名號,是一個姓氏或家族的標志和代表,標志著本家族的血緣、歷史和榮譽。堂號出現得最多的地方是祠堂,通常也伴有堂聯。此外也有出現在家譜、神主、墓碑上的。

    堂號的命名大致分為二類,一是有明顯的姓氏特征,最普遍的是使用郡望名決定堂號名,如鄭氏的堂號 “滎陽堂”、王氏用“三槐堂”、謝氏、吳氏用的“陳留堂”、蔡氏用的“濟陽堂、陳留堂”等等。二是沒有明顯的姓氏特征,則取材于吉利、福祥等吉利字語為堂號,這種堂號很普遍,如“越秀堂”、“永思堂”、“孝義堂”等。有的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支派中同時使用,如孝義堂、帶草堂。既然有堂號也要有堂聯,堂聯的主要內容在于頌揚祖德自矜世系、教育后人。它絕對代表不了個人的出生地。隨著人口不斷的分支、遷徙、繁衍,目前堂號已發展到百種以上,還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堂號。

    漢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結最為深厚牢固。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你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

    秦漢以后,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別于其他的同姓族人。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

    郡望現象到現在尚不絕跡,歸因于人們的尋根念祖的觀念意識。現在人們還很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特別是現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據資料統計,在當今臺灣2200萬人口中,漢族占96.4%以上,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著傳統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臺灣同胞每遇紅白之事,多在門前懸掛標有郡望的燈籠,以示世人。姓氏郡望成為他們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姓氏郡望”這一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面,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當人們走進他們的居住地時,在客家人的大門門楣上通常都能看到寫著“清河堂”、“寶樹堂”之類的堂號。堂號本為祠堂的名號,是某姓的標志,取名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取自祖先的發祥地、望出地;另一種是為紀念祖先的勛績、德行。堂上貼有“堂聯”,大部分強調祖先功業和祖居地名,一般都有“家聲”、“世澤”之類的詞語。例如鄭姓有堂號“滎陽堂”,標明他們郡望出于河南滎陽,堂聯是“家傳詩教,聲響蓬萊”。這些堂號、堂聯本來是貼在家族祠堂的,但隨著時代變遷,被轉移到了大門上。現在客家的祠堂仍會懸掛堂號,但楹聯變成了十幾字的長聯,內容多為教育、勉勵子孫的話語。

    五、關于郡、州、府的出現與歷史沿革

    作為省級以下,縣級以上的中級地方政府組織設置郡、州、府,都是同一級別的地方政府。

    郡,群也,人群所聚之地稱郡,郡出自于春秋時期,形成于戰國之際。秦統一全國后,廢除了分封制,設置郡縣,當時在全國設置三十六個郡。每個郡大小不一,所統轄的縣數量不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十一月廢郡,改以州統縣。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為郡,唐代郡變州,州變郡,反復多次,自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二月改郡為州后,再無反復。府是唐代開始成為一級政府的,唐宋之際,府的組織機構較為復雜,所統轄的縣級數量也不等。宋代除開封府、應天府、臨安府較大外,稱為京府,其它的府都小于以上三府,稱為普通府。

    下面談一下開封區域派生出的郡名,陳留郡、濟陽郡、滎陽郡,它們對中原地區又產生了哪些影響。

    陳留,古代地名,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素有陳留城、陳留郡、陳留國、陳留縣等稱謂。據載,早在上古時期,陳留就為中原地區較早出現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今天,她僅是豫東平原一鎮而已,幾乎沒有太多的榮耀。然而,在很多客家人的族譜中,卻留下了她太多的故事,成為一個飽含姓氏歷史文化內涵的專用術語。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條指出:“漢代有兩條人口分布較為密集的帶狀地區,一條為東西向,一條為南北向。東西向為京兆—河南—陳留—濟陽—山陽—東海地區,南北向為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潁川—汝南地區”。

    據《竹書紀年》記載,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在陳留境內老丘建都長達217年。老丘(陳留)作為夏王朝鼎盛時期的都城而彪炳史冊,也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

    春秋時留邑為鄭國地,后被陳國所得,故曰陳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陳留郡,屬兗州。當時轄陳留(治所,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城),統領小黃,成安,寧陵,雍丘,酸棗,東昏,襄邑,外黃,封丘,長羅,尉氏,傿,長垣,平丘,濟陽,浚邑(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等17縣,境相當于今河南省民權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后世轄地減少。漢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以陳留郡為濟陽國,封皇子康為濟陽王。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296284戶,1509050人。東漢前朝,省成安、長羅二縣。章帝時,以梁郡甾縣來屬,更名為考城縣。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以傿縣、寧陵縣屬梁國,以長垣縣屬濟陰國。后又以長垣縣還屬陳留。漢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置己吾縣。其后,以陳國之圉、扶溝二縣屬陳留。

    東漢末年,改陳留郡為陳留國,漢獻帝即位前就曾經是陳留王。魏晉時期均為陳留國。泰始元年(公元265)十二月,魏帝曹奐禪位于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割小黃、浚邑、封丘、酸棗、濟陽、長垣、雍丘、尉氏、襄邑、外黃十縣,邑三萬戶建陳留國,治小黃,在今陳留東北。南朝宋徙治倉垣城,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北倉家寨一帶,領浚邑、小黃、白馬、雍丘四縣。北魏復于浚邑置陳留郡,亦在開封縣西北,領浚邑、封丘、小黃。為梁州治。北周滅北齊后改梁州為汴州。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9)廢。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改汴州為陳留郡,治浚邑(開封市區),開封(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開封市區與浚邑縣同廓),領浚邑、開封、尉氏、陳留、雍丘、封丘六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復為汴州。

    陳留歷史上名人輩出,據《敦煌殘卷》、《太平寰宇記》記載,阮、謝、衛、何、虞、吳以及孫姓,為陳留氏族大姓。

    濟陽郡是東晉惠帝時從陳留郡分割出去的一部分,治所設濟陽(今河南省蘭考縣堌陽區域),轄今河南省商丘的民權縣及山東省的東明、曹縣部分區域。有史料記載的蔡、柯、江、戴、丁、譚姓為濟陽郡氏族的名門望族。

    滎陽郡,于公元242年由河南郡劃分出滎陽郡,下轄鞏縣以東區域,治所在古滎鎮,領滎陽、新密、登封、許昌、鄢陵、開封、中牟、鄭縣八縣,不久廢。公元266年再次由河南郡分割復置,其后滎陽郡時斷時續。公元493年治所遷址大索城。北齊改為成皋郡。滎陽郡最著名的姓氏有:開封鄭氏、中牟潘氏、陽武毛氏、還有陽氏和昌氏。

    六、簡述部分開封籍南遷客家人族系源流

    阮姓:

    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國為氏。阮國是皋陶的一個裔孫于商朝時建立的諸侯國,其國址在今甘肅涇州一帶。商末,阮國滅,子孫以國為姓。后來,阮氏東遷,漢末三國時期在陳留郡尉氏縣形成望族。兩晉以后五胡亂華阮氏開始南遷,宋元繁播閩粵臺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華大地,而且走出國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之阮姓絕大部分源出陳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緒、阮元、阮嘯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國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為第一大姓。

    衛姓:

    衛姓源自姬姓望出陳留,以國為姓。河南陳留衛姓在漢晉時主要是衛茲、衛臻父子。衛茲,陳留襄邑(今河南雎縣)人,字子許,東漢末曾與曹操同盟起兵,討伐董卓,在滎陽之役中戰死。其子衛臻,字公振,開始為郡吏,后任曹操丞相參軍。魏文帝以后,先后任官侍中、吏部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等。為官敢于進言,多次勸說明帝不要大修宮室。正始年間去世,謚曰敬侯。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商·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后建立衛國,其后人以國為姓。下聯典指其郡望陳留,漢置,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

    邊姓:

    邊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一萬八千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6%。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一百位。邊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時候,有個諸侯國叫邊國,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后來邊國滅亡以后。邊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邊氏,世代相傳。還有一支邊姓起源于春秋時期。那時有個宋國,宋國國君宋平公的兒子叫御戎,字子邊。子邊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為姓氏,也稱為邊氏,形成了另一支邊姓的起源。在古代,邊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陳留。

    邊韶,后漢浚邑人,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桓帝時,邊孝先官至尚書令,著有《詩頌碑銘書策》15卷。邊韶有一次白天睡著了,學生私自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思經事,寐與周公同夢,靜與孔子同志,師而可嘲,出何典籍?”后來邊孝先官做到尚書令。

    邊讓,字文禮(?—公元1208年),陳留浚邑人。生年不詳,卒于漢獻帝建安中。少辯博能文。靈帝中平中,(公元186年左右)大將軍何進聞名欲辟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徵召。著有《章華賦》,今尚存。(見《后漢書文苑傳》)余文皆散失。

    柯姓:

    濟陽柯姓,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柯姓始祖仲雍(即虞仲)是周武王的叔祖,與周姓吳姓蔡姓等為同一族系,周成王會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為大夫,周與其會,指山為姓,為柯姓得姓始祖; 柯相之下第四世柯盧正式立柯為姓,是柯姓立姓始祖,柯盧為吳王的第九世子。因世居濟陽郡崇德鄉節孝里(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與蔡姓同稱“濟陽衍派”。今臺北有世界柯蔡宗親總會。

    在東南亞各國,在世界各地柯蔡宗親情系故國尋根謁祖,連綿不斷。其中較有影響的有菲律賓國父黎剎、有新加坡李光耀資政夫人柯玉珠(《柯氏家譜系》載:始祖慶文化本住泉州塘市)、菲律賓的副財政部長柯遵秋(祖籍南安后曾莊,先祖晉江塘市南塘),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先祖晉江坂頭西堡蔡氏等等。在臺灣柯蔡宗親也紛紛回故里問祖,如泉州著名的閩南建筑群、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創建人蔡資深的裔孫,臺灣著名的富邦集團總裁蔡萬財等也都常來大陸尋根拜祖。

    謝姓:

    謝姓首要郡望是陳留這一觀點是沒人不認可的,這在歷史上也是有依據,有記載可查的。不管謝氏起源是炎帝還是黃帝,但是都認為謝邑是謝氏發源地也是沒爭議的。大家可想:既然謝氏起源南陽謝邑,為什么南陽不是謝姓郡望呢?只好求助于謝氏宗譜。謝氏宗譜中明確記載著申伯七世昌后公遷居陳留,以邑為氏的事實,自隋唐以來以陳留為謝氏郡望,就是因為申伯后裔以謝為氏是從遷居陳留開始的,這也證明了謝氏起源南陽宛城的申國,以邑為姓。而隋唐時期勘定天下姓氏,并沒有南陽郡望,而是異口同聲的認定了陳留。陳留郡的謝氏是東周早期的申伯后裔被楚國遣散逃亡到該地的,所以陳留郡望說明了南陽謝邑是申伯封地,也說明了當今謝氏是上溯到東山謝氏—陽夏謝氏—陳留謝氏—南陽申伯這個血脈傳承的。陽夏是謝氏發達之根,陳留謝氏是得姓郡望,南陽謝邑就是謝氏的祖籍,申伯就是謝氏的血緣始祖。

    百家姓謝氏郡望是陳留,而魏晉南北朝謝纘及其后裔的祖籍是陳郡,目前有人認為陳留為陳郡之誤書,其實不然,陳留是姜姓謝氏的總郡望,從而分化出了后來的陳郡陽夏謝氏,再而分化出了會稽東山謝氏,這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不能因為陳留和陳郡的相似,而否定陳留郡望,做了數典忘祖之人,貽笑大方。

    虞姓:

    虞姓在春秋時已分布于今晉南與豫東一帶,晉獻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姬姓虞國被晉所滅亡,子孫有離開祖居地而徙奔他鄉者。戰國時齊有虞姬,表明已有虞姓播遷于山東。秦漢之際,虞姓之主源繁衍于濟陽郡(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陳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開封縣),除此以外,在今陜西西安、河南洛陽、河南鹿邑、山東巨野、山東淄博一帶也有了虞姓人家。據《后漢書·馮魴傳》所載,東漢時,今河南唐河一帶虞姓已成為當地大姓。虞姓南遷甚早,據《尚友錄》所載,兩漢之交,有節臣虞俊,其為會稽無錫(今屬江蘇)人,可見虞姓落籍會稽郡之早。東漢之際,虞姓以陳留郡最為著名;三國以后,虞姓以會稽郡最為著名;東晉時,以濟陽郡最為著名。濟陽郡的著名緣于虞豫女虞孟母適司馬睿之故,而其它郡望則由于其名家輩出,官宦眾多而馳名。兩晉間之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加之司馬睿遷都今江蘇南京,使得虞姓南遷者甚多,虞姓除南遷于今安徽、江蘇、浙江外,還有南遷于今湖南長沙者。當然虞姓在此際因避難等原因已有遷居于今山西者。南北朝至隋唐間,虞姓在會稽郡的發展勢頭很猛,其不但名人輩出,而且族大人眾,子廣孫多。唐末五代時,虞姓以會稽為中心,逐漸散居于今江西、湖北,并有入居四川者。宋元間,宋丞相虞允文之玄孫汲由四川仁壽僑居今江西崇仁。明初時,山西虞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北、河南、山東、陜西、東北等地。明中葉以后,沿海虞姓有入居臺灣者。如今,虞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為多。目前虞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六十八位。

    孫姓:

    孫姓出自媯姓,據羅香林《國父家世源流考》和孫科《八十述略》諸書的考證和記載,該孫氏族人的先祖是晚唐僖宗時期的中書舍人及兩浙節度使孫拙,族人長年居住于河南陳留郡,即今河南開封東南的陳留鎮。孫拙的兒子孫利,賢達能干,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黃巢舉事時,孫利為承宣史,帶兵去平息義軍,征戰于閩越江右之間,英勇善戰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駐軍于虔周虔化縣,即今天的江西寧都縣。由于治理地方成績顯著老百姓安居樂業,當地人都挽留他,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來,孫利便成為該孫氏族人由豫入贛的南遷始祖。

    1984年前后,廣東中山市中山研究會專門組織進行了孫中山家世的調查,在江西省寧都縣田頭鄉孫屋底村孫世龍家發現了5卷本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里面記載了該孫氏家族從晚唐到明永樂年間在河南、江西、福建一帶的遷徙繁衍情況,其中也是將唐中書舍人孫拙之子孫利作為由豫遷贛的南遷始祖,有關史實考證與上棕記載大致相同。則其譜名所謂“富春孫氏”的記載,說明該族應是浙江富春孫氏的后裔。另外,如廣東興寧《章峰堡孫氏族譜》等,也都記有孫拙、孫利父子,及其世居河南陳留和選將南征諸事跡。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陳留孫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后。戰國以后,媯姓孫氏世居中原,在陳留成為大族,其后代名人輩出,如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唐中書舍人及兩浙節度使孫拙的兒子孫俐等。

    史料記載,春秋時期,陳(為周武王滅商后封的媯姓)厲公兒子陳完,因事逃到齊國,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田書為齊國大夫,后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后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后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的后代,人稱孫氏,后來也稱陳留孫氏。

    上世紀初,客家文化學者羅香林教授歷經10年潛心研究,于1942年首次在重慶出版了一本專著《國父家世源流考》。羅香林采納廣東《紫金袁田孫氏支譜》考證了孫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即孫中山先生的先衣東平侯孫俐祖籍為陳留。羅教授在書中詳細考證了唐東平侯孫俐自陳留遷往江西虔化(今寧都)至孫科的傳世30代的世系。1954年,臺灣再次修訂出版發行這本專著。1972年,臺灣編撰《孫氏家譜》,族譜將入粵始祖孫友松延接至孫中山—孫科—孫治平、孫治強。

    據《國父家世源流考》和孫科先生作《八十述略》諸書的考證和記載,孫氏族人的先祖是晚唐僖宗時期的中書舍人及兩浙節度使孫拙,族人長年居住于河南的陳留郡。

    從全國各地征集到的歷代孫氏族譜、支譜上看,150部歷代孫氏族譜和支譜中,其中江西、福建、廣東以及臺灣等地的不少孫氏支譜的記載,其先祖為唐東平侯孫俐公,祖籍河南陳留。

    蔡姓:

    陳留蔡姓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當推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大書法家、大經學家蔡邑。陳留是聞名的蔡姓郡望,東漢時期大文學家蔡邕即居于此,三國魏居住于陳留考城的尚書蔡畦及其后裔晉大司徒蔡漠和南北朝劉宋時期濟陽考城官吏部尚書蔡興宗等,均極為顯赫。西晉惠帝前陳留、濟陽不分治,稱陳留蔡氏。惠帝分陳留郡東部為濟陽郡,陳留蔡氏中一部分又稱濟陽蔡氏。

    蔡邕晚年因被迫參加董卓政權,受王允迫害死于獄中,卒年六十一歲。蔡邕之死,晉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漢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蔡邕正式使用“儒教”一詞,蔡邕被害,實是中國學術界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言之令人扼腕。

    蔡邕子嗣情況不詳,有女名琰,字文姬,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蜚聲于世,是漢代著名文學家,女詩人,其才華得到曹操的賞識。蔡邕還有一女,不為世人所熟知,實際也曾顯赫一時,即司馬師的岳母,晉景獻羊皇后的母親蔡氏,據《晉書·景獻羊皇后傳》記載:“后母陳留蔡氏,漢左中郎將蔡邕之女也”。晉武帝泰始九年,“追贈蔡氏濟陽縣君”,陳留蔡氏轉為濟陽蔡氏,這可能也是個契機,從而說明了陳留蔡氏的淵源關系。

    研究陳留蔡氏的歷史,對于蔡氏什么時候定居在圉縣的也應該搞清楚。

    蔡邕在《瑯岈王傅蔡朗碑》中說:“君諱郎,字仲明,蓋倉頡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國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蝕,王室遂卑。齊晉交爭,強楚侵陵,昭侯徙于州來,公族分遷,氏家于圉”。此碑文簡單介紹了蔡國的歷史得姓的由來,最值得注意的是后三句:“昭侯遷都下蔡的時候,蔡國的部分公族就由新蔡遷居于圉了”。蔡邕是大學問家,對其家族歷史不會胡編亂造,說戰國末期蔡氏已遷居于陳留圉縣是可信的。據史書記載,到東漢時期居住在圉縣的,不僅是世代為官的蔡邕一支而且還有與同縣高氏“并皆富殖,郡人畏而事之”的蔡氏富人,說明陳留蔡氏,在東漢已成為族人眾多,有錢有勢的大戶,正是這一支蔡氏大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為地位僅次于王、謝、袁、蕭四大門閥,而以濟陽為郡望的顯赫上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陳留蔡氏得以迅速發展的是蔡邕叔父蔡質一支。蔡質不僅官至衛尉,而且也是一位學者,《漢官典職儀》就是他的名著。蔡質在蔡氏族中有很高的威信。魏晉時期的蔡氏談家史時,一般都追述到蔡質。據上引資料可知,陳留蔡氏家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于周初蔡叔度,往下可追溯至西漢初年的肥如侯蔡寅,再往下就是蔡勛、蔡攜、蔡棱等。在漢以前世系不清,可以不論,入漢以后可以說代代為官,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官宦世家。

    關于濟陽蔡氏與陳留蔡氏的關系,現有第一手資料可作證明,就是在南朝時間,也有人把濟陽蔡氏寫作濟陽圉人。《宋故散騎常侍護軍將軍臨灃侯《劉使君墓志》有這樣記載:“第五妹茂容……重適(再嫁)濟陽圉蔡康之(字)景仁,通直郎。父熙(字)元明,散騎郎。祖廓(字)子度,太常卿”。這里所記的“濟陽圉”,這就是陳留圉。前已介紹過,蔡康之祖父蔡廓《宋書》、《南史》均有傳,但均記其為“濟陽考城人”,可見劉宋時人,也認為濟陽考城人與陳留圉人實屬一家。這說明盡管正史中記載蔡廓為濟陽考城人,在私人的墓志中還承認他是圉人,這與《晉書》記蔡廓祖父蔡謨為陳留考城人一樣,證明濟陽蔡氏與陳留蔡氏的淵源關系。另外,在《宋書》、《南史》所記蔡廓的子孫中,并沒有蔡熙,蔡景仁浮父子。從這個角度講,《劉史君墓志》補充了史書的不足。

    鄭姓:

    鄭氏至今已2388年,歷代名人薈萃,載入國家和各地方志史冊的賢臣名將達1294人之多,進入家族譜牒的文人賢士達15000多人。

    在探討鄭氏祖源問題之前,對鄭國的國史和家族史這兩個不同性質,不同內涵的概念應加以曲別。自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母弟友為鄭國國君起至鄭被韓滅止,期間的興亡史,為鄭國的國史。鄭滅后,鄭國的王室公族后裔,為懷念和不忘先祖的輝煌勛業以國為姓,改姬姓為鄭姓,其后世繁衍分支、遷徙等變化則屬于鄭氏家族史。鄭國的國君均姓姬。從繁衍關系來講,鄭姓來源于姬姓,可在家族中的譜牒序言中追述其根源,兩個不同的姓氏,則不能合并歸一個姓氏的世系之中,鄭國史與鄭氏家族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其次,研究姓氏家族史中,對先祖和始祖兩個不同內涵的概念,需加以明確區分。就家族整體而言,先祖是指姓某姓以前的先世根源。姬友姓姬不姓鄭,故不能稱為鄭氏家族中的始祖。姬友的十五世孫公子魯在鄭國滅亡前始封南里君,由于他有一定的影響力,鄭國滅后唯恐被害,率族人避難于陳、宋之間,聚居于啟封周邊(即今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他和王室公族后裔為懷念和不忘先祖的輝煌勛業,始以國為姓,改姬姓為鄭姓,成為以國為姓的鄭氏始祖。按家庭世系的一般規律,始祖為一世祖,以下按順序二世、三世至久遠。如孔氏家譜,孔子為始祖,孔鯉為二世,孔伋(思子)為三世,至今繁衍至九十多世。鄭氏也是如此。依次為:魯為一世、琚為二世、無悔為三世、安平為四世、徽為五世、昌為六世、榮為七世、當時為八世……等等。追溯祖源開封是鄭氏的起源地也是確鑿的,具體能反映出鄭氏根源的史書有藏勵和等編的《中國人名大詞典》附錄《姓氏考略》、《新唐書·經籍志》的有《滎陽鄭氏家譜》、唐、宋人編修的《貞觀十四年條舉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氏望族譜》、《元和姓篡》、《太平寰宇記》等,特別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唐代墓志銘》說的更加清楚。

    以上史書中鄭姓名人大部分為滎陽開封人,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先生站在尊重歷史的角度,以高度嚴謹的科學態度作出《滎陽鄭氏縣籍開封》的結論,言之確鑿,無可爭辯。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朱仙鎮古城村一帶出土的唐代《鄭胡銘》墓志磚和《鄭邕墓志》碑,鄭邕墓志呈方形,高48公分,寬58公分,厚14公分,碑文近600字,另有開封市博物館收藏的在洛陽出土《大唐王屋縣丞白知新妻滎陽鄭氏墓志銘并序》一方,碑高45.5公分,寬45.5公分,正書,墓主人鄭叔(女),“夫人諱叔,滎陽開封縣人也”。更加證明了滎陽鄭氏縣籍開封這一論點是正確的。

    對于有些學者稱鄭國滅亡后,其后裔逃到陳(淮陽)、宋(商丘)的解釋以及滎陽之說,至今以上這些地方并未發現任何與鄭氏有關的出土史料予以證實。筆者認為,對這樣的解釋實在牽強,只能說是學者們的一廂情愿,隨波逐流,牽強附會而已。

    每個姓氏都有其來龍去脈,都有其源與流,都有它形成的時間、地點和原因,鄭氏的歷史雖較短,但它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不遜于其它任何姓氏。鄭氏名家輩出,燦若星漢,公侯接武,累世風流。在中國,鄭氏有完成開拓西域大業的著名將領,有成為國家臺柱的開明宰相,有選賢任能、以“推土”著名的伯樂,有收復國土的民族英雄,有為保衛祖國而獻身的悲壯烈士,有刻苦治學、名留千古的先賢,有在邊遠地區傳播中原文化的大師,有生前不蓄家財、不置產業,死后身無余資連喪事也辦不起的官員,也有視家財如糞土、廣施救濟的慈善家。當然還有著名的詩人、杰出的畫家、卓越的書法家、堪稱國手的醫師、體育健將和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也不乏逸人隱士,義夫節婦,孝義之士和大義滅親的門弟。

    滎陽開封鄭氏的黃金發展興盛期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南北朝北魏時期,這時期的主要成員為鄭渾支系,鄭渾,字文公,官至將作大匠,在門閥世族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下形成望族,在朝中身居高位者具多,素有鄭半朝之稱。其后是鄭渾的八世孫鄭羲一支最為強大,直到隋唐時期排名均在“四大家族”之列。范陽盧氏(今河北省涿州市),清河崔氏(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滎陽鄭氏(今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索河一帶),太原王氏(今山西省太原市)。
其次是自“永嘉之亂”和“五胡亂華”至明清時期歷次南遷的部分鄭氏后裔,主要有鄭渾的五世孫鄭鮮之支系、鄭渾的同胞兄長鄭泰之系與鄭渾未出五服的同輩兄弟鄭康成支系。尤以鄭泰支系為最,鄭康成、鄭鮮之支系次之。這些鄭氏后裔在南方歷經艱苦奮斗、努力拼搏逐漸顯露頭角,直到明清時期他們再次遷徒跨海發展,更是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經營才華,多有建樹,一度創下了全球華人在國外的經濟比值達49.72%的比例,名列第一。

    鄭氏歷次南北外遷及海外發展狀況。

    一、歷次南遷

    1、南朝,宋的開國功臣鄭鮮之一脈。鮮之,字道子,系鄭渾的五世孫,累官御丞、太常都官尚書,初武帝在晉為宰相,元嘉(公元424年)中遷尚書右仆射卒。

    2、《梁書》、《南宋·鄭紹叔傳》、《陳書·鄭萬頃傳》中記載了滎陽開封鄭氏的另一支遷壽陽(今安徽壽縣)。這支鄭姓人一世祖鄭琨,他的后裔歷仕宋、齊、梁、陳直到隋代。

    3、梁朝衡陽太守鄭惠一脈在永嘉之亂中遷居江南傳季徽(歷任通直散騎侍郞、建安令等職),再傳鄭灼、梁簡文帝時任通直騎侍兼國子博士,陳朝時,官至中散大夫兼國子博士(引《陳書》、《南史》)。

    4、鄭昭為南遷入閩始祖第一人。鄭疇子癢,又名文癢、文序,歷任車騎長史、平準將軍、東安(今江蘇東海)太守,有史可查,癢公為滎陽開封鄭氏遷入江蘇的第一人。他于永嘉元年永嘉之亂(公元307年)從安徽壽春過江,定居江蘇丹陽郡秣陵縣桑梓里(今江寧),東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出任信安令(今廣東高要),葬建康(今南京)的安西門外。癢公次子鄭昭,在遷江蘇后又遷入閩,“今長澤縣霍童里與夾漈安東里諸鄭氏,皆昭之后,俱昭為入閩始祖”。昭曾出任福建晉安(今福州)縣令、建安(今建甌)太守,后裔分別遷居長樂、晉安、侯官及廣東、廣西等地。

    5、晉末,滎陽開封鄭氏除鄭泰一支和其他支派向南遷入江南外,還有若干支遷往黃河以北。至北朝及隋唐時期,主要是鄭渾的子孫,其子孫眾多人才輩出,如鄭回、鄭景、鄭注等等。鄭渾被尊為鄭姓中原世系的第一代。而鄭泰被尊為南遷世系的第一代。

    二、海外發展狀況:

    自明清以來,東南亞(史稱南洋),一直是海外鄭姓人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區。

    菲律賓:

    1940年,菲律賓成立了菲律賓滎陽鄭氏宗親會。菲律賓鄭氏家族,財力雄厚,如由福建南安移居菲律賓的鄭龍溪,是大實業家、并兼任菲律賓鄭氏宗親總會理事長。福建永春的鄭少堅,是當地著名的銀行家、企業家和社團領袖。福建晉江的大企業家鄭周敏及其女兒鄭綿綿,更是菲律賓的財團巨子,其資產近150億美元,在菲財政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家族出資設立的“鄭龔抱月國際基金會”,是當今最大的華人慈善機構之一,擁有基金1.27億美元。福建廈門籍的鄭建祥律師和廣東中山籍的畫家鄭紹隆等人,均是菲律賓華人的驕子。

    泰國:

    早期也成立了“泰國鄭氏宗親總會”,僅分會就達153個之多,是海外鄭氏宗親組織中最有影響最有實力的組織之一。1971年,以發揚祖德、遵紀守法,鼓勵上進,倡辦公益事業為宗旨,辦有鄭氏會刊,建有鄭氏宗祠—滎陽堂。總會由鄭午樓任會長,他是著名的銀行家和慈善家,對祖地特別關心。1991年曾組織價值超過1.2億元人民幣的物資到大陸南方各省救災,受到當時國家主席楊尚昆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贊揚。廣東豐順的鄭明如企業家,廣東潮陽籍的銀行家鄭練,廣東澄海籍的木材商業家鄭俊英,泰國鄭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鄭創基、鄭充植,副理事長鄭錦良、鄭文祺、鄭鎰三、鄭熙和、鄭嘉興、鄭柄林、鄭有華,秘書長鄭衍烈等,都是鄭氏的精英。

    馬來西亞:

    早在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就成立了滎陽堂鄭氏宗親會、滎陽鄭氏公會等組織,當今有馬來西亞滎陽堂鄭氏宗親總會,主要負責人如鄭清泉、鄭清河、鄭金鐳、鄭旭初、鄭光秀、鄭浩千、鄭文堯、鄭學義、鄭榮富、鄭玉貴等等,他們都是企業家、政界、文化界的知名人物。

    新加坡:

    于1921年成立了滎陽堂鄭氏宗親會,下設軍港及如切區兩個分會,主要知名人士有福建龍溪的鄭子瑜(著名學者),福建金門的鄭古悅(已故的富商和愛國僑領),福建閩侯的鄭惠明(基督教領袖),活躍在各地鄭氏宗親會中的還有鄭鏡鴻、鄭慶元、鄭志琦、鄭炳樹、鄭異選、鄭火蔡、鄭炳松、鄭炳富、鄭倆福等,他們都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印度尼西亞:

    也有鄭氏宗親總會,知名人士有鄭良義、鄭建偉、鄭貽鴻、鄭貴勛等,均是商界、企業界和文化界取得卓越成就的佼佼者。

    越南:

    也有鄭氏宗親總會,事理長鄭太平(原籍福建南安),另有當代鄭水渺(原籍福建金門)也是著名的工商企業家。

    日本:

    日本的鄭姓,有的仍以鄭為姓,有的改用了日本姓,無論改姓與否,但血緣基因與中華鄭姓一脈相承。如鄭成功之弟七左衛門的10世孫福住邦夫,又稱鄭邦夫,至今仍以鄭為姓,鄭鏡濤(原籍臺灣),后遷日本,現任日本神戶華僑總會理事長、華僑救國聯合總會顧問和世界鄭氏宗親會理事。還有鄭榮升(臺灣人)僑居日本,現任臺灣東和紡織印染公司董事長、豐達羊毛工業公司董事長以及世界鄭氏宗親總會顧問。

    韓國:

    如今鄭姓人口已過百萬,諸如時代集團的已故董事長鄭周永,為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所作出的貢獻,眾所周知。其接班人鄭孟九,中央領導人曾接見過多次。鄭雨濕,韓國國會議員兼漢城警察局局長。韓國和北朝鮮,均有不少鄭姓知名人士,但絕大多數是朝鮮土生土長的鄭姓人,他們有的是在歷史上因仰慕滎陽鄭氏而改姓鄭的,雖血緣不同,歷史已注定了他的家族之歸宿。

    歐美地區:

    1981年,美國三藩市成立了“美國滎陽鄭氏宗親會”由鄭威任會長,此后,美國還成立了“美國滎陽鄭氏宗總會”,由鄭耀榮擔任會長,活躍在世界鄭氏宗親會及美國滎陽鄭氏宗親中的還有鄭榜元、鄭偉民、鄭衛城、鄭志娟、鄭向明、鄭金球、鄭光輝、鄭國和、鄭義等,還有著名的,在美國很有實力的美國東方電腦公司董事長鄭天任。

    加拿大:

    加拿大的溫哥華擁有100萬人口,華人占大部分,而鄭姓人數量也非常之多,也成立了“滎陽堂鄭氏公會”,與世界各地鄭氏宗親會聯系較為密切,其主要活動者有鄭今后,鄭向華等。

    除北美以外,在歐洲法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由著名歐洲僑領鄭輝擔任名譽會長。為祖國和平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不少國家也都有一定數量的鄭姓人分布,例如在多米尼加,就有一位著名企業家鄭子堅也活躍在鄭氏宗親之間。

    鄭裕彤先生是香港財團的驕子,他不但在香港的建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極為關心和支持內地的建設,前幾年,在湖北武漢地區就投資了近100億人民幣,著名的武漢長江二橋就是他投資修建的。在香港、臺灣、澳門的鄭氏財團、鄭氏企業家也都紛紛回內地參加祖國的建設及慈善公益事業等等,其事例舉不勝舉。

    下面主要談談鄭成功與鄭子彬父子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福建南安石井鎮人,漢族,幼名福松。鄭成功生活在明末清初,正是新舊王朝更迭的大動亂時期,由于明朝的統治腐朽,激發了階級之間的矛盾,從而爆發了張獻忠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運動。同時東北的滿州貴族也向明朝發起進攻,驅兵入關入主中原。1644年,北京淪陷。心懷遠大抱負的鄭成功以報國救民、恢復中興為己任邀約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結盟,宣誓盡忠明廷,以抵抗清廷的豪情壯志,派兵攻打閩廣地區,克復漳州、泉州,一度攻打到南京城外。但清廷政府派遣大軍進行反圍攻,鄭成功部隊終因寡不敵眾,只好撤退,率師南下。

    鄭成功之所以興兵抗清,其根本就是想實現完成他的報國救民、恢復中興的政治報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反映了那時期各個階層人民反抗民族壓迫的訴求。鄭成功反對其父鄭芝龍降清,因此他樹起抗清旗幟,南征北戰,威鎮清軍,鄭成功曾三次北伐浙江、九次南征閩粵,但終因兵力懸殊尚未打敗清軍,謝不受爵,退回營地思明,便著手收復臺灣。1661年5月底6月初,鄭成功帶兵由鹿兒門登陸,攻打臺灣,經過八、九個月的戰爭,終于于1662年2月迫使荷蘭總督投降,趕走了占領臺灣三十八年的荷蘭人,使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如果鄭成功沒有濃重的愛國思想和英雄氣概及杰出的自身才能,是無法完成這一偉大重任的。后來他積極建設臺灣,依此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但,不幸的是因患重感只有三十九歲的鄭成功就病逝了。雖然他壯志未酬,但他的忠貞愛國之情,在中華兒女身上卻一代代的流傳下來。

    鄭成功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杰出人物,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鄭姓在臺灣是一個滿綴著榮耀的姓氏,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說到臺灣的鄭氏,人們自然會想到明代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是他率領數萬將士驅走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民族英雄鄭成功與祖籍開封的滎陽鄭氏一脈相承。

    據大田縣桃源《鄭氏族譜》(明崇禎二年)記載:桃源滎陽祠遠始祖為鄭沖。

    《晉書·鄭沖傳》稱:“鄭沖,字文和,滎陽開封人也。起自寒微,卓爾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動必循禮,任真自守,不要鄉曲之譽,由是州郡久不加禮。及魏文帝為太子,搜揚側陋,命沖為文學,累遷尚書郎,出補陳留太守。沖以儒雅為德,蒞職無干局之譽,簞食缊袍,不營資產,世以此重之。沖雖位階臺畏,而不預世事。時文帝輔政,平蜀之后,命賈充、羊祜等分定禮儀、律令、皆先咨于沖,然后施行。及魏帝告禪,使沖奉策。武帝踐陣,拜太傅,進爵為公。九年,沖又抗表致仕。詔曰:太傅韞德深粹,履行高潔,恬遠清虛,確然絕世。艾服王事,六十余載,忠肅在公,慮不及私。遂應眾舉,歷登三事。仍荷保傅之重,綢謬論道之任,光輔奕世,亮茲天工,迪宣謀猷,弘濟大烈,可謂朝之俊老,眾所具瞻者出。朕昧于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訓,導揚厥勞動,庶賴顯德,緝熙有成。而公屢以年高疾篤,致仕告退。惟從公志,則朕孰與咨謀?譬彼涉川,罔知攸濟。是用未許,迄于累載。而高讓彌篤,至意難違,覽其盛指,俾朕憮然,夫功成弗有,上德所隆,成人之美,君子與焉。豈必遂朕憑賴之心,以枉大雅進止之度哉!以壽光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公宜頤精養神,保衛太和,以究遐福。其賜幾杖,不朝。古之哲王,欽祗國老,憲行乞言,以約會縫其闕。若朝有大政,皆就咨之。沖無子,以從子徽為嗣,位至平原內史。徽卒,子簡嗣”。

    鄭沖在西晉官至司空、司徒、太保,卒贈太傅,已是官高極品。目前,鄭沖后裔在福建省大田縣奇韜鎮東佳村已繁衍到45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就是從桃源遷居南安石井的鄭沖后裔之一。位于大田桃源鎮梅里洋村的鄭氏大宗祠—滎陽祠,被證實為鄭成功的祖祠,算起來這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是大田桃源鄭氏的第26代裔孫。是鄭當時的第43世孫,鄭泰的第30世孫,鄭隱石的第11世孫。

    大田鄭氏遠始祖沖公,世居開封。其后裔歷經數代,在唐中和年間,鄭威公隨王潮經尋陽轉粵東北入閩。輾轉汀州、延平、龍巖,到宋仁宗時,第四代鄭章公聯絡閩省各郡族親,在桃源公館前鼎建一座鄭氏大宗祠,就是今天的桃源滎陽祠。鄭氏家譜還記載,鄭章公第十六代后裔隱石公(鄭綿),在元至正年間由桃源連京遷至南安縣石井鎮,鄭成功就是隱石公的第十一代裔孫。現在,鄭氏子孫從這里移居到外國的有美國、日本、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

    清朝是鄭氏進入臺灣的高峰時期,其中較大的幾次有: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鄭維謙自福建海澄縣入墾臺北,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廣東潮州府饒平人鄭清雅遷居新竹;雍正年間鄭友嵩、鄭昌興、鄭道、鄭同等入墾臺北、新竹、臺中等地。乾隆年間,鄭國慶、鄭建儀、鄭建策等入墾臺中等地。其中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44年),鄭崇廣、鄭崇和從福建同安縣入墾新竹,成為臺灣省的望族。嘉慶、道光年間仍陸續有鄭氏從福建、廣東進入臺灣。元末明初,是鄭姓人出洋的一個高峰,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民國初年,鄭姓下南洋的為數達千人之多,他們大多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發展。

    明末清初,受滿族人入主中原的影響,一部分客家人隨鄭成功遷往臺灣。根據林衡道在《鯤島探源》說,鄭成功率約三萬軍士收復臺灣時,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成為沖鋒陷陣的主力軍,這里面有不少鄭氏后裔。臺灣在荷據之前,“為海上荒島,靡有先王之剞也”。荷蘭人入侵后,“乃派牧師布教”教授基督之類的西洋文化。臺灣文明的真正開啟,是在鄭成功驅荷復臺大陸人員大舉過臺,中華文華一同傳人之后。這方面,客家人的作用非同一般。鄭成功開發臺灣,為國家捍衛疆土,為臺灣人民造福,蔭及后代子孫,因而尊稱為“開臺圣王”、“臺陽初祖”、“開臺第一偉人”。“有功德于民則祠”。鄭成功逝世后,臺灣人民為緬懷這位開臺偉人,建祠奉祀,據統計,全臺鄭成功神廟共有二百多座,年節祭奠,長年香火不斷。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月,福建將軍文煜、總督李鶴年、巡撫王凱泰、船政大臣沈葆楨等奏請朝廷為鄭成功追謚建祠,“以順輿情”褒忠節。隨即在臺南興建延平郡王祠。

    在傳承中華文明到臺灣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十分無私地將中原文化的內核——血緣文化全都傳承到了臺灣的每一個角落。渡臺的客家人特別是文人志士在鄭成功精神影響下,都在傳承中華文化中起著應有的作用,使文化荒漠的臺灣,綻放出朵朵中華文明的絢麗之花。

    鄭子彬父子:

    廣東省潮陽市沙隴鎮東仙村人鄭子彬,1910年的一天,帶著母親連夜蒸的甜棵藍,在汕頭搭上洋輪踏上了闖南洋之路,一個星期后到達了泰國曼谷碼頭,等碼頭上的人群散盡,也未見到事先約好來接他的同鄉,無奈之下走出碼頭,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大街上。還算走運,不遠處有一家在招工,鄭子彬上前應招,招工的老板說:“我們招的是干體力活的,你能干嗎?”子彬思考少許后說:“我能干”。就這樣開始了他在異鄉創業路。經過幾年的努力拼搏,終于積攢了一些錢,他又開始籌化著開個店自己來干,由于資金有限,他選擇開家當鋪較為合適,于是就開了一個典當行,取名“鄭春和”當鋪。由于他待人和善,經營有方,沒多久便名聲四起,生意越來越好,而后又接連開了“和豐發”、“永協興”兩個公司。威望也逐漸在周圍乃至泰國華人社圈中顯現出來,企業越辦越大,名聲也越來越響。1913年生下長子,取名午樓。鄭子彬生前有妻三房,生八子:午樓、竹樓、雪樓、可樓、華樓、懿樓、鶴樓、云樓;生四女:劍惠、次女不詳、劍虹、劍秋。1944年因病去逝,時年五十七歲,作為長子的午樓對父親的離逝深感悲痛。

    鄭午樓從小天資聰穎,勤免好學,深得父親欣賞,常將其帶在身旁,言傳身教,他身受父親的感染,學會了不少作人的品德,助人為樂的情懷,當機立斷的勇氣,公允園通的處世方法,這些都使午樓受益終身。

    父親的去逝,對于長子的他,深感責任重大,他接掌父業,帶領兄妹及家人沿著父親的足跡向縱深發展,由于他通曉中、英、泰三國文字,具有滔滔不絕的辯才,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事業的軌道上,充分展示了他的個人才華。

    他與友人合資創辦泰國京華銀行,先任總經理,后任董事長,是泰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分行達101家,遍及泰國各地,總資產達340多億泰銖。目前,資金約達千億泰銖。

    鄭午樓還開辦了泰國最大的瑪哈樂酒業有限公司,每年向政府繳納稅金均排在泰國企業的前列。

    鄭午樓還是一個大慈善家,他是泰國最大的慈善機構泰國報德善堂的董事長,他們平均每年向社會捐助善款數百萬泰銖,同時還創辦了泰國最現代化、規模宏大的全科華僑醫院。中國南方數省受災時,他的慈善堂向中國捐助大米三萬多噸,是中國政府收到國外華僑捐助最多的一個,受到當時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高度評價和褒揚。

    鄭午樓善于創新繼往開來,譜寫新篇章,他在泰國還創辦一所華僑“崇圣大學”,面向國內外招生,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子數千人。

    鄭午樓畢生勞萃,為國家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教育事業的興盛,仁風善舉的偉然風范,在泰國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這位著名的華僑慈善家午樓先生于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謝逝,終年九十四歲。泰國評贊他“其偉大精神,可昭日月”。

    鄭午樓兄弟八人,除老二鄭竹樓早逝外

    鄭雪樓任春和公司董事總經理,信素攀糖廠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可樓任泰國第一銀行董事總經理,泰商信托公司董事長;

    鄭華樓任京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鄭鶴樓任京華銀行董事總經理,泰華信托公司總經理,潮州會館副主席;

    鄭懿樓任亞洲銀行董事總經理;

    鄭云樓任京華銀行董事副總經理,帝都信托公司總經理;

    鄭午樓之子:偉昌、偉倫、偉華、偉民、偉謀也都分擔著集團公司內外的各項重任。

    從鄭沖到鄭成功、從鄭子彬到鄭午樓,“海外衣冠傳此令,滎陽族裔震寰瀛”,開封當之無愧地成為海內外滎陽鄭氏后裔的尋根謁祖圣地,開封才是滎陽鄭氏的正宗和源頭。之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開封對滎陽鄭氏的宣傳、研究工作做的不夠,所以,當海內外鄭氏在中原掀起尋根熱潮的時候,開封一次又一次地被故意或無意遺忘,滎陽鄭氏同開封的祖源關系就這樣漸行漸遠,甚至被人為割裂,乃至于“漸欲學人眼”。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海外華人尋根熱潮步入中原時,在滎陽政府工作的個別學者為給滎陽地方經濟添彩,為個人追逐名利,巧妙的利用滎陽二字顛倒歷史黑白,混淆鄭氏歷史,加之部分學者不是以史為鑒,而是跟 風迎合允當“和事佬”以訛傳訛,以假亂真。對不少鄭氏后裔影響頗深,以致造成當代不少地方出的鄭氏歷史典籍、刊物亂象縱生。

    這里引用著名史學家、河南大學朱紹侯先生的看法:“對河洛文化研究,或舉辦姓氏尋根,文化尋根活動必須有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強拉名人,提出錯誤的口號。如滎陽對鄭氏文化研究是很有成績的,但他們提出一個‘天下鄭氏出滎陽’的口號,就遭到鄭姓族人的反對,其實,滎陽鄭氏雖然是鄭姓中最大的一支郡望,但滎陽不是鄭氏祖根。鄭氏本來是以國為姓,鄭國原在新鄭(今劃歸新密),鄭姓源于鄭國,怎么能說‘天下鄭氏出滎陽’呢?滎陽鄭氏縣籍在開封,這有史傳、碑銘墓志材料可證。但滎陽有關方面,在引用歷史鄭氏名人傳記、碑銘墓志材料時,一律把‘開封’二字抹掉,這就不實事求是了”。

    鄭氏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軍事上成就之大,不僅影響了國內的各個民族,也影響了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福建、廣東、云南的鄭氏進入越南及東南亞地區,成為重要的軍事勢力。明末清初,中國商人進入泰國建立了鄭氏王朝,成為泰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而如今,香港、臺灣、東南亞、美洲、歐洲、澳洲、印尼等地的鄭氏實業家、金融家、科學家、藝術家、旅行家、慈善家更是比比皆是。總之,鄭氏及其事業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上也是處處生輝、光彩奪目。鄭金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市地方史志辦公室(2013-12-2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魏姓與開封魏文化遺存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