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探訪中原華夏天帝之國“昆侖山”(三)

2013/3/27 14:37:10 點擊數: 【字體:


    三、走訪昆侖山印象記
 
    春節過后,我們開始為走訪昆侖山做準備。
 
    (一)行前偶然發現的古道。首先我們找來了開封地圖,打算選擇一下走訪的線路。當打開地圖后,有一個發現讓我們大為驚訝:開封的大梁門外竟然有一條直通青谷堆方向的大道,只是到了王府砦村西北部才突然中斷,開始向回回寨、狼城崗方向延伸。這條路為何時修建,已不可考,從其所對應的方向來看,應該是一條古道,只是后人拓寬后鋪上一層柏油路面而已。
 

探訪中原華夏天帝之國“昆侖山”(三)

大梁門直通青谷堆的古道
 
    假如大梁門對著中牟的轅門有一條直道,倒還可以理解,因為“轅門”是黃帝帝都軒轅丘的西天門,也稱“閶闔門”,正處在宋代梁(西)門,也稱“閶闔門”所對應的方向,就像戰國時期大梁城東門對著倉頡夷門帝都,被稱作“夷門”,西門對著黑池高臺(莊),被稱作“高門”一樣,而直通青谷堆的大道似乎卻另有玄機。
 
    這一發現,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信心。于是便決定沿著這條古道,去尋訪先皇先帝的圣地。
 
    (二)古道被新區建設隔斷。2012年1月26日,因空中籠罩著薄霧而顯得有些陰霾。上午9點,我和開封古都學會副會長郭書學先生一行從西郊鄉門口出發,經開封市農林局北部的萬勝路,穿過金明大道,到達千龍水泥制品公司一帶。這時,前面已被挖掘的新湖擋住了去路。我們只好返回鄭開大道,向西繞開挖湖工地后,沿著去回回寨、狼城崗的線路向西北而行。在回回寨上了黃河大堤,便來到了中牟的狼城崗鎮。在狼城崗鎮西部下了大堤,便來到了與太平堤村相連的青谷堆村。
 
    從現在這里的地理環境分析,上古時期的狼城崗、太平堤村和青谷堆,很可能同在一個山丘之上,向東一直蜿蜒到開封北部的黑池、柳池一帶,甚至更遠。
 
    (三)走進昆侖山聽當地神話傳說。青谷堆村的道路不寬,勉強可以過去兩輛汽車。在村子的東部,有幾個老人正在聊天,我們便停下了車,與他們攀談起來。在攀談中我們知道,青谷堆村有近四千人口,東西約有3里多長,古代屬于開封管轄,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才劃歸給中牟管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地市合并時,又隨中牟劃歸給了鄭州,至此才脫離了開封管轄。村里幾個老人對開封的情況很熟悉,甚至可以呼出開封一些單位老領導的名字。
 
    據了解,春秋時期的孔子到訪開封儀邑時,也曾經到訪過青谷堆一帶。青谷堆西部約3公里的朱固村南,舊有祭祀和紀念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夫子回車廟”,傳說是孔子到訪并回車返回衛國儀邑的地方。因黃河泛濫廟毀,后重建于西部約3公里的中牟縣雁鳴湖鄉東漳村文廟街西端,今基址尚存。
 

探訪中原華夏天帝之國“昆侖山”(三)

中牟縣雁鳴湖(東漳鄉)、狼城崗鎮衛星地圖
 
    談到青谷堆村的歷史,幾位老人感到很渺茫,說是黃河曾經在這里決口,大洪水直沖青谷堆村西北部一戶周姓人家的高地。由于發生了坍塌,周姓人家只好搬走了。當我們問起此事發生在什么年代時,老人們只說是上輩人傳下來的,時間已經很早了。并說,村里人多是從外地遷徙而來,有的還是從開封陳留巫山坡一帶遷徙來的。
 
    于是,我們轉移了話題,問起了當地的傳說。這下老人來了精神。一位名叫李敬的老人說,俺村在這一帶是最高的地方,村子的高地東西長有3里多,南北因靠著黃河大堤,沒法知道。村子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清水池,原來東西連貫約3里長,現在已被隔成了三段,被村民用來養魚。水池里有幾個大泉眼,在沒有外來水源補充的情況下,池子里的水也從來沒有干枯過。
 
    接著,他說起了一件蹊蹺事:那是1971年10月的一天,村里人正在用抽水機抽中部池子里的水捕魚。眼看水快抽到約半米多粗的泉眼處時,很多兩尺多長的大魚開始亂竄亂跳。就在這時,突然天空打起了一個炸雷,接著又下起了大雨,人們紛紛離散去躲雨。不一會,大雨就過去了。當人們趕來繼續捕魚時,發現所有的大魚都不見了。村民一氣之下,用炸藥把泉眼給炸了。從此,泉眼不在往上涌水,但池里的水依然不干枯。
 

探訪中原華夏天帝之國“昆侖山”(三)

中牟青谷堆村中池村民炸泉處(韓鵬攝)
 
    一起聊天的村民紛紛證明事件的真實性,同時,又感到此事不可理解。
 
    接著,李敬老人又說起一件具有神話般的故事:有一年,村里人看到從東池子里走出一個老頭,他乘著馬拉轎車去西南約3公里處的瓦坡村趕集。村里人便悄悄跟蹤老頭到了瓦坡村,并把此事告訴了村里趕集的熟人。消息傳開之后,人們一下子圍住老頭和馬拉轎車看熱鬧,老頭難以脫身。就在此時,天上也突然下起了大雨,人們紛紛避雨。老頭和馬拉轎車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第二天,村里人看到東池子里漂出一個很大的死魚頭。
 
    瓦坡村的“瓦”與“媧”同音,傳說農歷正月二十日,是女媧在這里堆巨石為爐,取“五色土”為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五彩巨石補天的地方。這一帶自古就是燒制磚瓦之地,明代開封城墻用的青磚,就是瓦坡古寨申(音)家提供的。或許這里就是華夏第一瓦(媧)窯所在地。據青谷堆的李敬老人說,這里的土質與別處不同,至今還有紅土、白土、黃土,村西有一個高崗,最近還發生過盜墓的情況。當地人認為,自己的先族是大水發生后從山西洪洞、中牟、開封陳留巫山坡等地遷徙來的。
 
    當我們提出要看一看池子時,一位約四十歲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帶領我們來到了東部和中部池子的隔離堤上,并指示老頭馬拉轎車的出現地和大魚突然消失的泉眼處。于是,我們拍下了兩張照片作紀念。
 

探訪中原華夏天帝之國“昆侖山”(三)

中牟青谷堆村東池傳說馬拉轎車出處  (韓鵬攝)
 
    后來,開封地方史專家王宴春老先生聽說我們對青谷堆的人文歷史感興趣,便講了一段青谷堆的地理情況。他說:“在青谷堆村的西南方,有一個如同天柱一樣峭立的土丘,高有20-30米,土丘的北部長有青草,南部長有綠色的青苔。每逢天陰要下雨時,土丘便往外冒煙霧,直沖天上。天柱的土質很硬,為赤紅色,不是現在黃河灌淤后留下的土質。據當地人說天柱大概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天柱一樣的土丘在瓦坡村的東北方向,原先很高,可惜被后人不斷地取土燒窯,到解放前后僅剩幾十米,現在恐怕都不一定存在了”。
 
    看來,青谷堆村天柱一樣峭立的土丘,很可能就是傳說中昆侖地區的天柱山,也是女媧燒制五色土補天的地方。
 
    (四)青谷堆神話及周邊地名與上古人文歷史吻合。說實在話,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歷來不相信封建迷信一類的傳說。但是,發生在青谷堆,即昆侖山上的幾件蹊蹺事卻令人費解。
 
    這是否說明上古時期水神共工造反,自西北部引大水向東南淹灌昆侖山地區,沖毀了當地阻擋洪水的天地支柱,導致水災泛濫,將昆侖山,即不周山西北角沖得塌陷,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就真的發生在這里?是否證明青谷堆村從泉眼涌出而形成的池水,真的就是昆侖山上的天池之水?是否證明青谷堆就是后來帝嚳和妃子簡狄在青丘山孕育殷商始族“契”的地方?
 
    上古時期的“盤(番)古”、“媧(瓦、佤)”、“儻(黨)”、“狼湯(蕩、梁)”、常(嫦)、黑(賀、赫)、朱(祝、邾)等,都是昆侖山“湯谷”一帶源遠流長的姓氏,在這里卻至今不絕。
 

探訪中原華夏天帝之國“昆侖山”(三)

開封中牟一帶古姓村莊圖
 
    當我們從青谷堆村南行鄭汴路時,發現沿途一帶散落著很多用這些姓氏和文化命名的地方,如瓦(媧、佤)坡村、朱(祝、邾)固村、潘(盤)店、黨(儻、狼、湯)莊村、賀(黑、赫)崗、常(嫦)莊、黑(赫、郝)寨村、(軒)轅門、逐(濁)鹿營等村莊,世人依稀可以感覺到上古時期盤古、女媧、炎帝、黃帝、常儀、丹朱、黑黎(櫟、歷、鬲)等華夏先祖先民在這里存在的氣息;還走過了東運糧河、運糧河、賈魯河、汴河堤村等古老水道,雖然難以詳細考證上古時期的江、河、白、黑、沙水、羊(洋)、陰溝等水流的準確位置,但仿佛就象進入昆侖山地區九河橫流的水澤、鴻雁紛飛的鳥鄉、麋鹿奔騰的苑圃、人文始祖的天國……
 
    猛然間,一縷陽光穿過陰霾的云天,照耀在古老的昆侖大地。遠遠望去,北部黃河大堤高處的青谷堆一帶金光普照,呈現出一派神圣、祥和的景色,鄭汴路上也灑滿了迎春的陽光。
 
    我們為華夏先民后裔至今仍安居樂業在昆侖山皇天后土而慶幸,為華夏民族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中央之國”而祝福,為國務院打造河南中原“華夏文明歷史傳承創新區”的決策而深感英明,更為“中原經濟區”、“鄭汴一體化”過程中昆侖山人文歷史能夠得到認可、保護、發掘和利用而深深祈禱!
 

探訪中原華夏天帝之國“昆侖山”(三)

開封昆侖山、軒轅丘位置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議政網(2012-6-8)作者:韓鵬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