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者,節慶之舉也,源自上古社祭,流變盛行于漢唐,成熟于明清,積于今已數千載。今之廟會,幾盡棄宗教色彩,演而為集市,聚中華民間文化技藝之大成,或演或售,吃喝玩樂萬般俱全,嘗為各地過年之盛會。然時光流轉,廟會習俗于華南地區漸行漸淡,華東地區亦已式微,上海城隍廟廟會、南京秦淮燈會,雖仍幸存,影響力也早不如前;獨華北各地仍盛行如初,個中迄今仍名傳天下者,有北京白云觀廟會、天津皇會、山東泰山東岳廟會、河南浚縣廟會等。
今次春節,余攜妻赴開封探望岳父母,期間有幸得觀翰園碑林及萬歲山大廟會,雖難稱其廟會中之頂級,然聞前所之未聞,見平日之所未見,暢覽中華民間技藝,飽嘗各色地方美食,眼界大開,嘆為觀止。乃圖狀其一二,不枉此行。
今年之翰園碑林及萬歲山大廟會,被冠以“首屆大宋年文化節”稱謂,規模屬近年之最。翰園碑林及萬歲山兩會場相毗鄰,一主一副,皆位于古都開封之名勝核心聚居區內。南接皇宮龍亭,東鄰天波楊府,潘、楊二湖穿流其間,占盡地利。余等三人大年初一正午時分,過宋都御街,經龍亭廣場,穿行新大橋,徒步數里,方至翰園。牌門前早已布幅橫掛,彩燈高懸,會場內外人頭攢動,鬧熱異常。
進園伊始,得見迎賓藝人者二,大宋裝束,長衣花臉,相談甚歡,乃尋其合照,攬肩作勢,興味盎然。其后數米處,植春桃一株,已然滿枝芬芳,艷壓海棠。近而嗅之,無香味,以指捻之,綢帶所結也,哂笑無語。繞過春桃,遂見一金黃雕像高立假山之上,長丈余,威嚴壯觀,乃上古軒轅黃帝也。其下空曠地設一舞臺,乃祭祖活動之正所。數名藝人彼時正演儺戲,或扮神仙老翁,或扮太子將軍,時而作揖時而對打,雖戴面具亦無臺詞,然諸般姿態之精彩,數度引發周邊觀眾之掌聲與鼓噪。
過祭祖會場左行百米處有一小湖,近岸處殘冰未融,湖心卻碧波蕩漾,十余只游船正穿梭其間。余等沿岸隨行,一路所遇,抬花轎、踩高蹺、打春牛、藝術雕塑、捏吹糖人、手指作畫、木版刻畫、套圈取物游戲、“空中飛人”雜技等民間藝術表演紛雜多樣,目不暇接。一路之上,游客往來如織,摩肩擦踵,各取所需,氣氛熱烈。諸般游藝中,余最傾心者,拉洋片是也。拉洋片又稱西洋鏡,裝置簡易:一件封閉木格箱、一縷細繩、兩孔或三孔放大鏡、數副照片即可,單人演繹,為中華傳統民間藝術之一絕,迄今已有800余年歷史,幾近失傳,難得一見。翰園廟會之拉洋片藝人,乃五十上下,著裝簡樸,本地口音,自稱開封宋家之第二代傳人。觀其操作嫻熟精湛,牽繩吆喝之間,猛虎、瀑布、美猴王等躍然眼前,令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翰園內尚有現場作畫、宋詞朗誦、碑林進香等諸多表演及活動,余等繞園一周,雖已走馬觀花,出園時也已接近黃昏。彼時天公作美,悠然落雪,覆于紅燈青瓦之上,憑添幾分美意。余等披風踏雪,步行數里,又至萬歲山景區。萬歲山廟會較之翰園,集市感略差,演藝性更強。以空竹、盤鼓、異域歌舞等表演主打,穿插字畫義賣、卡通人物秀等,同樣觀者甚眾。待盡數游歷,已是華燈初上。妻告乏,乃歸,仍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