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進入開封十景之一的柳園口游覽區,一覽滔滔黃河和“墨池魚躍,遠帆點點”的壯麗景色,就會使游人情隨浪涌,思乘風弛,撫今追昔,緬懷舊事。黃河母親孕育了華夏子孫,同時也孕育了開封的兒女們,自古就和開封結下不解之緣。
開封地處豫東黃河中下游沖擊平原南端,從柳園口南行十里即達市區。城南緊傍隴海鐵路,西與省會鄭州有中牟一縣之隔。東行五百公里可達黃海。整個地勢西北東南傾斜,形似臥牛。如今市區人口有五十五萬,面積三百五十九平方公里。
黃河的古老給開封也涂上了古樸的色彩。開封是一座具有三千年悠久歷史、中外聞名的古城。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梁、晉、漢、周,金和北宋等七個朝代都曾在這里建都。素有“夷門自古帝王都”之稱,與北京、西安、洛陽、南京、杭州并稱為我國六大古都。
開封開發較早。早在五六千年前,這里的農業手工業已相當發達。開封一名,始于春秋,其時的鄭國國君取“開拓封疆”之意,定名開封。經戰國魏時命名大梁。到了北周,因城臨汴水,被命名汴州。隋時煬帝開鑿運河,引黃河水入汴水至開封,東注淮河、長江,直通揚州。公元1194年,因黃河缺口遂改道靠近開封。從此黃河和開封興衰浮沉,禍福與共。命運被緊密聯系在一起,結下不解之緣。過去因黃河得不到全面治理,致使開封城近八百年中被淹六次。解放后黨和國家領導群眾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才徹底改變了“黃河水沒梁王宮,戶口十萬化濁蟲”的歷史悲劇。
開封是著名的文化古都,又曾是國際交往的中心。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于唐德宗貞元二年來我國求法,相傳就住在開封相國寺,他回國后除傳播佛學外,還依據漢字草書偏旁,創制了日文“平假名”。北宋時,亞歐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遠涉重洋來此經商貿易。十三世紀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于公元1275年前后來到開封,稱贊“開封極其繁盛豐厚”。開封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游覽歌賦的勝地,古代大散文家韓愈、大詩人白居易、李白、杜甫、蘇軾等都曾寫詩作賦贊美開封。白居易為贊美當時汴京八景之一“隋堤煙柳”曾寫《隋堤柳》:“大業中年煬天下,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就是其中的詩句。清代偉大的愛國者林則徐,鴉片戰爭后被貶到開封,還曾與民工共同修筑黃河大堤呢!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多少文人墨客有關陳橋兵變的詩篇可謂膾炙人口。陳橋驛就位于黃河北岸。公元960年正月初,后周大將趙匡胤率兵抵御北漢和契丹入侵,正月初抵陳橋驛,當時后周兒皇帝年方七歲,京師謠言甚多。趙匡胤佯裝酒醉,睡個通宵。次日凌晨,趙匡胤之弟光義諸人蜂擁而入,叫喊“我們無主,
愿意擁戴你為皇帝。”遂有人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于是眾人一起跪拜,高呼萬歲,即扶趙上馬返回開封。趙匡胤控制了政局,后周文武百官紛紛跪拜,愿奉新主,兒皇帝自稱年幼無知,交出了皇帝玉璽。從此開創了大宋王朝。宋王朝歷經九帝,一百六十七年,使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其時東京,城廓建筑,規模宏大。
城內御道寬闊,宮闕輝煌。街巷棋布,人流如織。中心御道兩側由磚石砌成御溝水兩道。宣和間盡植聯合蓮荷,近岸植桃李杏梨,雜花相間。春夏之交,望之如繡。后人曾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譽。
北宋東京有一百多萬人口,手工業、商業、交通、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都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成了當時人們向往的“八方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的
國際大都會。宋徽宗時,宮廷畫師張擇端的著名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開封的繁華景象。
古時開封的繁榮,既是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汗水的結晶,也是剝削階級壓榨、魚肉人民的見證。名清以來,隨著連年征戰,河水泛濫,開封每況愈下,人民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1948年10月開封喜獲新生,由昔日剝削階級寄生的消費城市,逐步建設成為一座欣欣向榮、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工業城市。工業由解放前的四家百人以上的工廠發展到現在的五百多家。工業總產值比解放初期增長了67倍。農業方面,昔日黃河得到了充分利用,引黃淤灌,營造了萬畝良田。1982年小麥產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農業獲得飛躍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由解放前一所大學、19所公立中小學和一些小型私立學校,發展到現在的四所高等院,15所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35所普通中學,148所小學。在校學生分別為解放前的3倍——15倍。在市容方面也有很大改觀。黑港口水閘和配套工程的修建,使昔日渾濁的黃河水經過沉淀,變成碧澈的清泉送入開封市區,既解決了工業和人民用水,又美化了環境。如今到開封一游,古城開封不僅莊重幽雅,古色古香,且更展新姿新容,具有時代新風。
一種撫今思昔,懷古譽今的贊美之情會油然而生。
到了開封,除了參觀古誠經濟建設以及科學文化教育的新成就,游覽一下“開封十景”則是中外游客必不可少的。它會更加一掃旅途的疲勞,神清氣爽,舒胸蕩懷,留戀忘返。這里有雄俊奇偉的鐵塔,形式獨特的繁塔,金碧輝煌的龍亭,聞名中外的古剎;有花木繁茂的禹王臺公園,馴養珍禽奇獸的汴京公園;有清代富商巨賈聚會而建的山陜甘會館,有規模宏大的伊斯蘭教建筑東大寺;還有在黃河堤岸明代于謙所鑄的鎮河鐵犀,以及本章開篇提到的黃河柳園口游覽區……還有徐府街與包府坑,潘家湖與楊家湖,朱仙鎮與岳飛廟等等許多色彩斑斕、耐人尋味的遺跡和傳說……
如果你投宿于市中心,在自由路西段就是聞名中外的古剎相國是寺。它創建于北齊,北宋時成為全國最大的寺院,時有“大相國寺天下雄”之稱。現在的相國寺系清代重建,目前保存的大殿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八角殿內尚有一尊高六米的千手千眼觀音像,是由一顆巨大的銀杏樹雕成的。形象生動,雕工精細。是珍貴文物之一。相國寺前原有鐘樓現改為鐘亭。內懸清乾隆三十三年所鑄銅鐘一口,重約五噸。當時鐘聲遠傳數里,古人有“古寺鐘聲遠,寒霄動旅情”的贊美詩句,為當時汴京八景之一。
當你游覽了市區一些重要的旅游點后,想對古城獲得一個完整印象,可最后登臨鐵塔,極目四望,將古城盡收眼底。鐵塔位于城內東北隅,迄今有九百多年歷史。塔身外部是黑色琉璃磚砌成。顏色遠看似鐵,故稱鐵塔。塔高55.8米,為八角十三層。原有基座已陷于地下,塔內設計精巧,圖案優美,結構堅固。塔身外部用二十八種不同造型的褐色琉璃磚砌成。磚身上塑有細膩逼真、栩栩如生的飛天、麒麟、坐佛、伎樂、立僧、重相花等五十余種花紋圖案,一個個造型生動,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繞塔內磚砌磴道盤旋而上,登塔頂放眼北眺,可見黃河如帶……,追溯鐵塔近千年來,歷經水患、地震、炮擊,至今仍巍然屹立,令人確有“世界古今隨變態,白云來去自悠悠”之慨!
古城開封,奇物佳景,美不勝收。“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球時”。開封處季風暖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4.4攝氏度,春季進入二月轉暖,五月份雖然干燥多風,但桃紅柳綠,正是一派春游大好時光。九月開始,秋高氣爽溫涼適宜,正植古城金菊斗艷之時,可以一飽眼福。冬季最冷為一月,絕對最低氣溫零下16攝氏度,此時亦別有一番情趣。黃河巨大的凍層猶如黃河母親寬大的胸脯,玉潔冰清,更顯得氣度雍容。汴水就好象她溢出的乳汁滋潤著開封人民的心田,在她撫抱中,古城古剎銀裝素裹,呈現一派冰枝玉樹的北國風光……(原標題:古城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