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我們洧川王莊小學的校園記者第一次參加校園記者參觀采訪活動。天還沒有亮,我就起床了,洗了洗臉,三步并作兩步地跑到學校,在老師的帶領下,踏上了去劉青霞故居的路。一路上,小樹向我招手,莊稼向我點頭,我別提有多高興了。
坐在車上,我們談笑風生,好像有說不完的話,一個小時后,我們來到了目的地——劉青霞故居。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老的大門,藍色的磚瓦墻,漆黑的大門,讓人不禁肅然起敬。走進這處四合院。院中有一棵臘梅,雖然現在已是深秋了,臘梅還是青翠欲滴。據說這棵樹是劉青霞親手栽的,這不正象征著劉青霞精神永垂不朽嗎?看到我們的到來,一位年近50歲的講解員接待了我們,從他的講解中我了解到了劉青霞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辛亥革命志士。她善琴棋書畫,大愛無疆,天下為公。她雖一生短暫,但其壯舉驚天動地。
講解完,我們先參觀了西廂房。里面陳列了很多劉青霞的遺物。她樂善好施,資助貧困民眾,鋪路修橋,創辦“華英女校”,開辦養濟院,創辦平民工廠,修建青石橋,為平民施粥,營救革命黨人,資助河南起義,開倉放糧,收養孤寡老人。她被光緒皇帝封為“一品命婦”。
告別西廂房,我們來到劉青霞故居的主房。正對大門的是一副對聯:“春至和庶屋,風來思故人”。中間是八大山人的一幅勁竹畫。房內設有臥室和書房,沒想到當時“中州首富”的家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個盆架、一個梳妝臺、一張架子床,簡單的幾把桌椅、一個書柜。劉青霞把畢生的財富都奉獻給了革命,捐獻給了窮人,留給自己的只有清貧。看到這些,我不禁對這位中州女英雄更加敬佩,她無愧于世人對她的高度贊譽:“南有秋瑾,北有青霞”。
不知不覺中參觀采訪就要結束了,回頭再看看這座古樸的院落,想起這座小小的院子曾營救過那么多的辛亥革命人士,我不禁對劉青霞故居更加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