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系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于宋末年所作,而清明上河園就是依據此畫于80年代所造,不過只選取了進城后這一畫卷片斷(畫卷所重點表現的是城鄉結合部,僅用了少部分筆墨描繪城里),規模與氣勢縮小了許多。
正對園門一尊高達一丈余的漢白玉質地的張擇端雕像,迎接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園林設計者設計張畫家雕像的最出目的,可能是想讓這位創造了偉大的《清明上河圖》著名畫家供后人瞻仰,但萬萬想不到的是來園者并沒有幾人駐足仰瞻,能正視多看幾眼的就不錯了,游人來此游玩看新鮮的多,尋求歷史文化的少。
路是水泥路,草修剪的整整齊齊,如城市的花園里的花草一般無二。路邊一排整齊的宋代式仿古建筑,里面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小件商品,既有仿古式的,也有現代的小玩意兒,還有幾處居然賣流行時裝。一位身著宋式服裝的的老板娘,正在整理一塑料模特穿的現代流行時裝,古人為今人整理衣妝,令人忍俊不禁。衣著宋代服裝的婦女們殷勤地向游人打招呼,“《清明上河圖》兩元一幅”。
游人只顧瀏覽房屋建筑和叫賣的人,似乎這叫賣也是一景。看今人穿宋服,總覺得有些不倫不類,完全不是電視里的感覺,有些滑稽。 園子里的宋化建筑也不過如此,我這個門外漢看不出什么名堂;花草樹木沒什么特色,北方的氣候也讓它們生長的并不旺盛,枝葉單薄。如果光看環境,新奇勁一晃而過,甚至有點讓人有點失望——不過是大積木搭成的而已。但園子的活動還值得一提。一伙草臺班子,在一處寬闊的場子里《水滸》中的精彩章節:比如楊志賣刀,劫囚車,智取生辰綱等等。表演者并不專業,但正是裝模做樣的腔式,才顯得有趣。其實人們也只是看個新鮮,湊個熱鬧,沒人計較表演的專業與否,取樂而已。
《劫囚車》那場,打斗中現場音樂用的是電視劇《水滸》中的《好漢歌》,而解救宋江之后,弟兄們抱在一起相擁而泣時,卻用了電視《三國演義》中的《這一拜》;地上被殺死的官兵,因為剛才的打斗耗了不少力氣,都在呼哧哧的喘著粗氣,身子也跟著一起一伏。表演人在哭,而我快笑得岔了氣。往前走不遠,有個雜技班子在表演。第一個節目是長鞭表演。一個十七八歲的小伙子手持一條5主來長的皮鞭,在場子里舞動。鞭稍距前排觀眾的面部最近時只有十來公分,嚇得觀眾向后躲閃,這時鞭稍“響”一場脆響,收回,變了方向,又打向另一處觀眾。之后表演了用長鞭稍抽開啤酒瓶蓋(酒瓶完好無損),抽滅嘴里叨著的煙(只抽掉燃燒部分)。第二個節目是“頭接鋼珠”。直徑五厘米的鋼珠拋向空中約5米高,用戴在額頭的橡皮套接住,然后將橡皮套放在后腦,仍做此表演(同志們,他表演時可看不見球下落啊)。第三個節目“頭頂跳繩”,一個寬50厘米的木質十階臺階,表演者倒立,只有頭頂著地,從第一階一階一階地跳到第十階,然后用頭跳著地跳繩(和腳著地一樣規則),竟然能一次跳過兩下!第四個節結飛斧砍人。當然不是真的砍人了。人成大字形站立,頭頂、雙臂、大腿外側有木樁,表演者從4米外飛斧砍去,每次都將將要砍到人,而且斧頭掛在木頭上晃晃悠悠,看樣子就要掉下來,也許再少用一分力,斧頭就落到人身上了——險哪,表演時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第五個節日“軟骨”表演。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身子揉弱無骨,表演實在比電視上看到的精彩,不知這背后吃了多少苦,我不禁想這小女孩也許是雜技團撿來的。第六個節目“鉆火圈”,和個小伙子跳鉆并列的三個火圈,不多說。 園中還有各種民間手藝和活動。米上刻字:顧名思義,就是在大米上刻上字;可以做成裝飾品。肥羊拉車,瘦猴招客:一頭有小驢大的肥公羊,拉一輛小車(可坐三人),一只身穿佛衣的一尺半高的小猴坐在羊背上招客(不知這樣用猴是不是違法);武大朗賣炊餅:老大爺用粗聲粗氣地喊著“正宗武大郎炊餅——”,邊走邊賣,也是園中一景。我問賣炊餅的老大爺:“武大郎是河北人,什么時候,正宗的武大郎炊跑河南來了?”老大爺笑而不答。潘金蓮招客:打扮一新的“潘金蓮”坐在飯店門口嬌聲驕氣向路人招賣:“客官坐下來吃飯吧!”“客官留步,來這歇個腳!”這招還真管用,真有不少人落腳休息——尤其是老外! 還有其它的,得你親自去體驗了。
如果你到開封,清明上河園值得一去,雖談不上文化厚重,但很有特色,這樣園子估計在全國也不好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