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潤,字萬清,號蓮波,生于清末,臨潁縣窩城鎮前胡村人。十二歲入本村私塾讀書,因其天生聰穎,深得當時啟蒙老師徐作營的器重,老師常對鄉人說:“德潤是一塊好材料”。但為家境所迫,幾年后胡德潤不得不輟學回家做起了挑擔賣油的小生意。一天,他挑擔出門賣油時不慎摔倒在地,桶內的油也隨之流個凈光,一下子血本無歸。無奈之下,胡德潤不告而別,投到劉振華部當了兵。他為人機敏,處事干練,到劉振華任河南督軍時,被任命為督軍府一級副官,并與同僚劉茂思交情甚篤。
袁世凱竊國后,河南督軍劉振華為巴結袁大總統,決定為袁的表哥在項城建一座府第。因為豪宅建筑費用甚巨,為慎重起見,決定選一位得力部下去全權負責此事。在劉茂思的竭力保薦下,督軍府就選派胡德潤去負責此事。
負責建造豪府是個肥差,當時好多人都認為胡德潤發財的機會到了,很多贓官濁吏對之垂涎多時而未得,繼爾向胡投去了羨慕或忌妒的目光。胡德潤受命到項城后,辦事認真負責,一絲不茍,一塵不染,多次拒收賄賂,從未虛報冒領,徇私舞弊。即便如此,工程完工后仍有人舉報他有貪污行為。為此督軍府曾派員到胡的老家臨潁縣前胡村進行調查。調查人員發現,胡德潤的家人仍然住著幾間舊草房,田地未添一垅,新房未蓋半間,全家依然以幾畝薄田為生。于是劉振華對他更加信任,不久提升他為督軍連長。一時間,此事被鄉民傳頌。
胡德潤任督軍連長后,所部駐防焦作修武附近的白道口。當時修武那個地方地脊民貧,加之軍閥割據,兵災匪患接連不斷,當地百姓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胡德潤雖不是地方官,卻十分關心民生疾苦,時常為當地百姓仗義執言,并嚴令部下不得擾民。一次,一個部下強抓了附近村民的一只雞來下酒,雖付了一點報酬,但養雞人不愿賣雞,有逼索強買之嫌。當地村民把這件事反映到了胡德潤那里。他調查后發現村民反映的情況完全屬實,便立即下令將那個當事的部下關禁閉三日,并加倍補償了雞款。
胡德潤率部在修武縣白道口駐防的數年間,他用自己的餉銀資助的貧苦農民就達數十戶之多,他清正為官、仗義疏財的高尚人格有口皆碑。后來,當胡德潤奉命移防他處離開白道口時,當地紳民為了紀念他,不僅在當地為他立了清官碑,還贈送了他一把“萬民清官傘”。該傘直徑約1.6米,用紅色綢緞制成,工藝精細,美觀大方,周圍用五顏六色的彩帶加以點綴,每個彩帶上都簽滿了送傘人的姓名,以示萬民敬仰之意。
后來,因軍隊移防不定,回鄉探親時胡德潤便把這把“萬民清官傘”帶回臨潁老家保存。臨潁縣前胡村村民每逢春節時有玩“路燈會”的習俗,往附近各村散燈是“路燈會”的主要活動之一。有了這把“萬民清官傘”后,“路燈會”的組織者就別出新裁,每逢“路燈會”向各村散燈時,總要選一位精壯青年打起這把“萬民清官傘”走在前面為向導,穿行于各村之間。民國末年之后,胡德潤的故事隨著這把“萬民清官傘”在臨潁鄉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