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字長文,三國時期郾城人。祖父陳實,父陳紀,叔父陳湛,皆一時俊彥,有名于時。陳群兒時,祖父就看出陳群有才,曾對親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可以成就大事。
陳群入仕初任劉備別駕。時逢徐州牧陶謙病死,徐州派人請劉備管理。陳群對劉備說:“袁術現在坐鎮江淮,力量正強,鯨吞徐州之心,久已有之,將軍去徐州,袁術一定不會甘心,勢必發生爭斗,如果呂布再從后面襲擊,將軍雖一時得了徐州,恐怕也難以保住。”劉備不聽勸告,徑往徐州。袁術果然興兵攻備,呂布也在同時襲擊劉備的后方下邳,劉備兩面受敵,又失去了原有的領地,大敗逃走。此時方才痛悔當被沒有聽從陳群的意見。
延康元年(220年),陳群受朝廷詔命,制定九品中正任命官吏的制度,即先在各郡推薦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然后由他們將當地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九等(九品),最后,由政府按等選用,這就叫做“九品官人法”。開始,這個辦法還能夠保持曹操用人“不計門第”的原則,以后,豪門士族把持了評定品第,逐步變成以“家世”為重的腐敗制度,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九品中正制度成為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這個制度從公元220年開始,一直延續到隋文帝初,前后實行近四百年之久。
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陳群、曹真與司馬懿等受文帝遺詔輔佐明帝。陳群進封潁陰侯,任司空,管理尚書的工作。
明帝聽政以后,陳群上書,請求朝廷崇尚道德,惠恤百姓,改變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官官相護這一惡習,防止朝廷內部出現仇黨,互相毀譽,以至真偽失實,有害朝廷這一現象,要求絕其源流。這些意見反映了陳群清廉愛民的政治觀點。
魏明帝有一個女兒,出生不到一個月就夭亡了,明帝卻要大操大辦,追封謚為平原懿公主,以成人之禮送葬,還命令所有官員都要穿上白衣喪服,朝夕哭臨,明帝以帝王之尊,也要親自視察陵墓,送其下葬。陳群反對明帝這種過分的舉措,上書規勸。他說:“按照古人的規定,八歲以下的幼兒死了,禮節上不求完備,現在公主尚未滿月,卻要給以成人之禮,這是自古以來所沒有過的事。希望明帝不要做無益有損的事情,這樣,既可免去宮中之人因送葬暴露田野,影響農民田耕,又可以節省許多無益的費用。作為一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一舉一動,都應當十分慎重才好。”
青龍年間(234—237年),魏明帝為追求享樂,不顧農時,強征了許多在田力耕的役夫,大造宮室。陳群再次上書諍諫,他說:“古代夏朝開國之君大禹,勤政愛民,他不準為自己建造高大的宮殿,也不穿好的衣服。現在,國家處在戰亂之后,人口稀少,何況吳、蜀二國尚未翦滅,我們就更應當誡武勸農,為統一全國積蓄力量。陛下置統一大業而不顧,卻先營造宮室,老百姓因為勞役而丟下田地不管,他們何以為生?一旦有了戰事,怎么去應付敵人?”明帝強辭奪理,仍為自己找借口,堅持要建。陳群便再一次上書說:“人們想做一件事情,總是會找出一些理由,何況身為皇帝,臣下誰敢違抗?陛下一定要建,我也不能使陛下回心轉意,不過,如果陛下能稍微再想一下我的諫疏,也許會改變初衷,這樣,就非臣下所能追及的了。”明帝理屈,才不得不裁減了一些項目。
陳群被曹操加以重用,一直輔助曹氏家族,官累至御史中丞。一生為政清明,十分節儉,還最愛救濟他人,他“雖位充祿厚而以貧終身”,其清白可對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