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漯河 >> 走進漯河 >> 印象漯河 >> 瀏覽漯河

受禪臺:見證曹丕奪位表演

2014/6/20 15:31:15 點擊數: 【字體:

    【緣起】

    在三國歷史中,曹丕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取代漢獻帝建立魏國,從而使歷史進入真正的三國時代。

    曹丕取代漢獻帝的過程,充滿了戲劇性,偽善、狡詐,在一個叫受禪臺的地方,顯露無遺。

    1000多年過去了,這個叫受禪臺的地方現狀如何?它記錄了怎樣的三國歷史?

    曹丕的表演功夫相當到位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也就是公元220年的十月,繼承父親官位與封號的曹丕,終于踏上通向皇位的最后道路——這個連父親曹操都有所忌憚的道路,他卻走得十分自然。

    這注定是一場精彩的表演。主演之一劉協,就是那位被曹家父子挾持二十五年的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將皇帝的寶座禪讓給另一主演曹丕。

    在掌握話語權的時代,表面的文章充滿了高尚:曹丕成了百世難遇的謙謙君子,文武百官接連上了11道“勸進表”,勸說曹丕從了劉協的“禪讓好意”,但“道德楷模”曹丕卻百般推辭,一連寫下11道“推辭表”。

    曹丕是一個很好的表演藝術家。在“推辭表”中,曹丕說,他第一次聽到禪位的消息,“心栗手悼,書不成字”;臣下第二次勸進,他委婉動聽地說:“百姓簞瓢屢空,面有菜色,連粗布衣服也不完整,他們如此受難,皆是我德薄能鮮所致,何敢稱帝。”

    第三次臣下以“天命不可久稽,民望不可違”勸進時,他又謙遜地說:“以德則孤不足,以時則戎虜未滅,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領,終君魏國,于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遺慶,孤何有焉,是以未敢聞命。”想馬上黃袍加身,口里卻百般推辭,這樣的表演功夫,舉世罕見。

    但大臣們意志堅定,不為曹丕的推辭所動:他們在太尉賈詡的提議下,讓漢獻帝修筑一座巍峨聳立的高臺,作為受禪臺,以此來“強迫”曹丕接受禪讓。 

受禪臺:見證曹丕奪位表演

受禪臺

    漢獻帝禪讓背后的刀光劍影

    這年十月辛未,許昌繁陽,這一天禪臺高筑,文武公卿400余人聚集臺前臺后,各路王侯,匈奴、單于、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各國的數百使節,及20萬御林軍,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鼓樂聲中,漢獻帝將象征著皇權威嚴的玉璽大印奉獻給曹丕,并向臺下的文武百官宣讀“禪讓冊”。

    曹丕勉為其難,拜謝漢獻帝,接受臣民大禮,并祭天地、五岳、四瀆,改國號大魏,自稱魏文帝。

    400年的漢家基業,戛然而止,歷史開始進入三國時代。

    為記錄這次充滿道德色彩的重要事件,魏文帝曹丕樹立“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和“受禪表碑”,彰顯后人,以示“道德標本”意義。

    事實上,繁城禪讓,也的確成為標志性的事件,繼曹丕之后,魏禪晉、晉禪宋、宋禪齊、齊禪梁、梁禪陳——曹丕在受禪過程中所秉持的道德根據,被一再仿用。

    話語光鮮的背后,其實掩蓋著刀光劍影。掀開禪讓的道德表象,看看羅貫中關于這段歷史的演繹,或許我們更能尋找到真相。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十回,所謂的禪讓,卻是華歆、王朗等一干人等逼迫漢獻帝退位,曹洪、曹休等又提劍入宮奪取玉璽,一個謀逆篡權的舉動,卻生生被“禪讓”美化。

    曹丕為何在繁陽筑受禪臺?

    曹丕受禪筑臺的繁陽,就是今許昌市西南、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從許昌出發不足半小時的車程,即可到達。

    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原小鎮,炎熱的陽光下,行人寥落,一街兩旁的商店,也不喧囂。但在三國時代,這個名叫繁陽灣的地方,卻非同尋常。它北接許昌、南靠潁河的水旱碼頭,是當時許都(今張潘故城)南面的一道屏障。

    繁城鎮文物保護人員鞏東平說,曹丕選擇這里作為受禪之地,除了看重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外,還因為這里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傳說這里曾經落過鳳凰,走過麒麟;更重要的是,司馬懿在這里駐扎有十幾萬的部隊,既有能力進行安全保衛,也有人手取土筑臺。

    根據傳說,受禪臺是司馬懿帶領士兵修建的。受禪儀式安排妥當之后,司馬懿便讓士兵在一個村子的北邊挖了一個占地54畝的大坑,再讓士兵把坑里的土都挑到繁陽,筑成占地13畝的受禪臺。司馬懿駐兵的村子后來叫司馬村,但至今該村沒有一個人姓司馬;挖土的村子,楊姓居民多,因為士兵用扁擔挑土,后來人們把這個村子叫扁擔楊村,這兩個村子相距都不遠,在今受禪臺西南1公里左右處可以找到。

    雖然在史籍資料中并沒有受禪臺的形制記載,但當地文物工作人員講,司馬懿所造的受禪臺,為三層,每層27級臺階,三層共81級臺階,通向臺的頂端。而原來的受禪臺,也是青磚護坡,臺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臺中心原有一座遮太陽用的涼亭,里面擺設有龍尊寶座。

    但1000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之下,無法想象這些象征威儀的物件還有多少。

    受禪臺依然聳立在許昌大地 

    繁城鎮南行1公里許,即可在路西的田地里看到一塊刻有“受禪臺”字樣的石碑;在石碑西四五十米處,即是受禪臺的所在處。

    我們穿過長滿豆苗的田地,來到一片密密麻麻的楊樹林下。這些楊樹林,雖然尚未成材,但它們挺拔的身影,環繞一周,將受禪臺嚴密地包圍起來,似乎有意掩蓋著1000多年前的秘密。

    受禪臺高約10米,這樣的一個人工土臺,在一馬平川的許昌大地,似乎顯得過于突兀——給人猝不及防奔到眼前的感覺。

    受禪臺的底部并不規則,有不少地方顯出曾經被挖掘過的痕跡。村民陳大爺說,這是原來村民取土后留下的痕跡,原來的受禪臺比現在的要大得多,后來村民墊地或燒磚,都來這里取土,受禪臺就變得越來越小了。

    有意思的是,陳大爺說,原來村民并不知道這個土堆還是文物,更不知道它的名字叫受禪臺,只是后來國家立碑保護之后才知道它是三國時代的東西。

    從底部有一條小路直通受禪臺頂。我們沿著小路攀爬,不時會發現有井口大小的洞穴遺跡。陳大爺說,這都是村民原來挖紅薯窖留下的。這些紅薯窖很多,幾乎遍布受禪臺的各個角落。

    上到頂部,我們才發現,原來所說的三層臺階,現在已經剩下兩層,最下面的一層,因為人們長時間的生產活動,已經被破壞掉了。

    最上面的一層,被濃密的青草覆蓋,青草間也偶爾露出房屋根基的痕跡,顯然這里曾經有過建筑,但從房基來看,顯然是近人的建筑。這塊兩三千平方米的平臺,建筑幾間房屋,顯然綽綽有余。

    陳大爺說,傳說從受禪臺到北邊的漢獻帝廟,有一條秘密通道,據說為了安全起見,曹丕接受禪讓時就是走的這條通道。

    用冠冕堂皇的文字粉飾篡位

    從受禪臺向西北行走800米,在一條東西向的街道上我們找到了漢獻帝廟。這其實已經不是漢獻帝廟了,而是建造的保護“三絕碑”的亭子。

    相傳這里原為魏文帝曹丕受禪時居住之地,受禪結束后在此建造“魏文帝祠”進行紀念,并在其前院建“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和“受禪表碑”記錄受禪一事。而祠堂正殿中塑魏文帝像,受歷代地方政府保護,而到了明朝弘治年間,許州知州邵寶,出于揚劉抑曹的思想,見到繁城竟然有曹丕的塑像,一氣之下就砍掉曹丕的塑像,讓改祭漢獻帝,因此這里成了漢獻帝廟。

    據鞏東平講,漢獻帝廟大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大量的古碑遭到了破壞,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和“授禪表碑”了。

    這是兩通記錄曹丕受禪事件的碑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為曹丕即位當年所立,額題篆書陽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文為32行的隸書,其中正面22行,背面10行,內容是46位公卿呈給魏王曹丕的奏章,勸曹丕代漢立魏行皇帝之事。

    “受禪表碑”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并列,額題“受禪表”碑文22行,每行49字,內容是漢獻帝禪位于曹丕的過程,說漢室氣數已盡,魏王理當代漢。碑文首先闡明禪讓是千古美德,接著頌揚曹丕“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之明”,所以他該取代漢獻帝為皇帝,再接著寫曹丕在公卿將軍的多次請求之下,經“回思千慮,至于再,至于三”才接受禪讓的經過。

    碑刻上的文字,冠冕堂皇,無非是想通過立碑的形式,為曹丕洗刷篡位的罪名。

    三位大腕合力制造“三絕碑”

    曹丕立下兩通碑刻為自己辯解的時候,并沒有想到,其中的一通受禪碑被后人稱為“三絕碑”。

    “受禪碑”為何被稱為“三絕碑”?這兩通碑刻究竟為誰所刻,歷史上并沒有記載,但唐劉禹錫在《玉堂嘉話》中有“魏受禪碑,王朗文,梁鵠書,鐘繇刻字,謂之三絕”之說,所以后人也就把繁城的“受禪碑”稱為“三絕碑”。

    說起這“三絕”,首先是文章絕:其碑文由當時的御史大夫王朗撰寫,文辭婉妙,氣勢磅礴,增字則余,去字則損,不枝不蔓,無懈可擊。

    其次是書法絕。由當時的禮部尚書梁鵠書寫,漢隸之字,凝重遒勁,氣度雍容,結構嚴謹,體勢方正。

    第三絕就是鐫刻絕。據說是當時的大書法家鐘繇所鐫刻,在這三人中,無論從哪方面講,鐘繇都是名氣最大的一位。他是楷書的創始人,他在三絕碑上所刻的文字,上承前代篆書的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隋唐楷書的風范,體現了那個時代最高的書法成就。

    經過1000多年的風雨,兩通石碑已經風化得十分嚴重,碑上大多數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屢屢被拓的痕跡十分明顯。為了防止人們再去拓片,石碑正面已經用鋼筋進行保護。石碑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傾斜,為了保護石碑,在其旁邊已經壘起磚墻進行加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09-10-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