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漯河,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民間諺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勤勞聰明的祖先在漫長的勞動過程中,賦予了每個節氣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養生內涵。伏天有人稱之為叫“疰夏”。就是說,夏季炎熱潮濕,人體不能適應高溫的調節,容易導致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泌尿系統等方面出現問題,出現頭暈腦脹、心煩口干、胸悶心悸、自感發熱等現象。那么,“疰夏”時節,我們該如何調節身體、增強體質呢?夏季養生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食補”。因此,民間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之說。
頭伏吃餃子是“元寶藏福”
漢代東方朔在給《郊祀記》注釋時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開,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也就是說,過了夏至,天氣一天比一天短,陰氣放射,因為太陽余威還沒有過去,壓制著陰氣,所以天氣還很炎熱。“夏日三庚數頭伏”。庚屬金,庚日避伏,餃子形似元寶,元寶屬金,金寶長伏,“伏”與“福”諧音,因此,頭伏吃餃子的諧意就是“元寶藏福”,民間也說是吃“福疙瘩”。“好吃不如餃子。”餃子是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美食,一年中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中的代表美食也是餃子。為什么要在初伏吃餃子呢?在過去物資比較匱乏的時代,入伏的時候,剛過完麥收,家家有糧,正好在這時享口福。餃子是平時難見的食物,當然是首選。天熱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正是傳統習俗中開胃解饞的好東西。 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二伏吃面“辟惡”
伏天吃面,這一習俗至少自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古人認為,農歷五月是惡月,六月沾著惡月的邊兒,所以也要“辟”。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伏里還可以吃“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餃子狀似元寶,所以吃水餃,順道也求了財,一舉兩得。天兒熱除了食欲不好,迷信講法還易中邪,民俗稱五月是惡月,為了避邪就吃面,而且要吃熱湯面,大熱天一碗熱湯面下去,肯定是大汗淋漓。中醫認為,夏天出汗可以驅除體內的陰邪。餃子和面條水煮后,其中的可溶性養分,如維生素B1、B2、葉酸、尼克酸、鉀、一部分鎂等會溶到面湯當中。所以,老人們常說,吃餃子時要把餃子湯喝掉,最好是“原湯化原食”,這樣營養素都被吸收進肚子里了。
烙餅攤雞蛋歡送伏天
難熬的伏天總算進入尾聲了,末伏的第一天,最好的美味是“烙餅攤雞蛋”。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氣開始轉涼,這個時節再大汗淋漓地吃“熱湯面”就容易著涼了,而此時那些“歇伏”的母雞們“休整”了二三十天也開始“工作”了,正好為人們補秋膘提供了硬貨。因此,對于過去的百姓來說,夏日里能吃到烙餅攤雞蛋可謂美味享受,同時也帶有歡送伏天離去的意思。
過去生活貧苦,人們度過伏天的辦法,無非是減少外出以避暑氣,再應著時令為自己找點口福。雖然“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但這些已不再是奢侈的美味了。不過,老習俗中的一些科學道理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
《數伏》和夏《九九歌》
《數伏》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規定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長短皆因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早或晚而定,又必須依據,末伏是設立在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處暑前后結束。
經推算總結,判別中伏的長短,還可以根據夏至日和立秋日的天干來直接確定,從夏至日到立秋日是三個節氣應四十八天,每當夏至日是辛、壬、癸日的年份,立秋日必定是戊、己、庚日,則此年的中伏只有十天;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中伏,就一定是二十天了。
夏《九九歌》
我國夏歷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時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系。
據明代《五雜俎》記載: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應用);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
還有一種說法是: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