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以前,溢坡村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人們爭相來這里定居。當時,龍門山還沒開口,山南邊的積水沒有出路,只能順著龍門山往西流,每逢夏秋兩季,這里常下大雨,導致洪水猛漲,威脅著村民的生命安全,百姓辛辛苦苦種的莊稼也常被洪水吞沒。
當時,溢坡村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因為她經常做善事,被村民們尊稱為益婆。她膽大心細、樂善好施,為了治理洪水,她不辭勞苦,經常起早貪黑察地形,四處訪賢問能。
益婆聽說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對治理洪水很有辦法,便準備了干糧,背起包袱,打算去找大禹,請他來這里治理洪水。
益婆的行為讓村民們又敬佩又感動,但她畢竟年事已高,憑借自己微薄的力量很難找到大禹,村民們紛紛前來勸阻。他們勸告益婆:“禹王爺要治理天下的洪水,非常繁忙,找他很難。常言說找人不如等人,你不如在龍門山下等,說不定還真能等到禹王爺呢!”
益婆認為大家說得在理,就終年坐在龍門山下,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瑟瑟,益婆一直在等大禹。她的一片赤誠之心,終于感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遂將大禹派到龍門山來治水。
溢坡村的村民聽說禹王爺要來,就在益婆帶領下,走出家門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大禹來到龍門山,聽了益婆和百姓的訴說后,高高舉起隨身攜帶的劈山大斧,對準龍門山猛砍下去。只聽轟隆一聲巨響,萬里長空騰起一片金色火光,龍門山劇烈地震動起來,遂裂開了一道大山口,山南邊的積水順流而下,向北流去,解除了洪水對溢坡村的威脅。
從此以后,溢婆村山南邊的積水慢慢變少了,原來被淹沒的良田又顯現出來,并出現了一處饅頭狀的地方,村民們紛紛搬到這里居住,從此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善良的益婆,村民們就用對她的稱呼命名該村。也有人認為,這里是洪水退后溢出來的地方,且四面有坡,于是,村名逐漸變成了溢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