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春,為適應抗戰形勢的需要,河南區黨委和軍區將豫西分為六個分區。其中涉及豫西諸縣的是:一分區轄偃師、伊川、鞏縣、滎陽、汜水、登封,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二分區轄澠池、新安、宜陽、靈寶、陜縣、盧氏、潼關,司令員韓鈞,政委劉聚奎;五分區轄伊陽(今汝陽)、嵩縣、伊川、欒川、洛陽,司令員閔學圣,政委劉建挺。
五分區所轄縣區雖不多,但洛陽、伊川、嵩縣、伊陽、欒川一線,是日軍重點部署防線,諸縣之敵與日軍駐洛大本營有直接聯系。為了加強嵩縣抗戰力量,當年3月25日,八路軍太岳軍區十八團進駐嵩縣黃門、白果樹山一帶,組建了嵩北區大隊(歸十八團指揮),在閆莊、碾盤嶺等地打擊日偽軍。
5月26日,河南軍區司令員王樹聲,政委戴季英,副政委劉子久,率部進駐嵩縣車村兩河口,開辟根據地。皮定均、徐子榮抗日游擊支隊也隨軍區進駐車村,建立嵩縣抗日民主政府。
嵩縣抗戰之所以如此受重視,除這一帶日偽、匪頑十分頑固,需要狠狠打擊之外,也因為嵩縣是進擊伊陽、欒川的過渡地帶,這一帶鞏固了,便可進退自如,擴大抗戰成果。6月上旬,我伊洛區主力部隊到伊陽北部作戰,掃除了一些障礙;20日,我軍打響解放伊陽縣城的戰斗;21日,敵人展開報復行動,大批日偽軍同我激戰。
根據這一情況,軍區命令伊洛區留守部隊到伊陽增援,五分區司令員閔學圣帶領十八團和嵩北大隊東渡伊河,經伊川酒后到達伊陽縣城以北虎嶺山區,與我一部匯合后,對敵南北夾擊,敵人向東撤去。隨后,我軍轉移到嵩縣九皋山凹口村。
這時,有個問題必須解決:此前戰斗中的重傷員共有十幾人,由于缺醫少藥,有的戰士只做了簡單包扎,情勢危急,閔學圣很著急,讓當地干部動員老鄉制作了十幾副擔架,抬上十幾名重傷員,看準時機,從日偽軍據點的空隙中悄悄穿過,西渡伊水,行走了一夜,把傷員安全轉移到宜陽縣的東趙保。
趙保是豫西抗戰紅色堡壘,這里群眾基礎好,有相應的醫療設施,閔學圣看到傷員得到妥善安排后,又歸隊指揮作戰。
6月底,嵩北戰斗打響了。這里的頑軍楊福祿、席祥青部與我為敵,先是盤踞在嵩北磨鐘山一帶,后又向西進犯,在轉回嶺、竹園溝一帶為非作歹,并與國民黨河南十區保安司令高茂齋暫三旅相勾結,不斷對我根據地進行破壞。
高茂齋,嵩縣田湖鎮卸甲溝惡霸地主,曾任國民黨田湖鎮鎮長。他抓丁拉夫、搶物殺人,無惡不作,曾率300多人夜襲我邊區,槍殺我抗日干部,牽涉我抗日兵力。
為盡快懲罰頑軍,鞏固我抗日根據地,我軍決定發動嵩北戰斗。
此役由閔學圣任總指揮,八路軍從宜陽、嵩縣交界地區分三路向南進軍,基干二團從左溝出發,經馬澗河直插轉回嶺,伊洛獨立團(亦稱基干一團)翻越磨鐘山,向西迂回包剿,十八團從火焰山出發,經露寶寨山向東包剿。
戰斗第一階段,多虧了嵩北大隊長張天榮,他是當地人,事先摸清了轉回嶺頑軍徐長春大隊的兵力部署,星夜出擊,只帶精兵數十人,身穿便衣,肩背大刀,手提短槍,帶足了手榴彈,晚上9點多從轉回嶺南溝突然沖進敵據點,擊潰徐長春大隊70余人的反抗,基干二團在村外策應,將逃亡出來的頑軍繳了槍。
隨后的戰斗進展順利:基干二團向南推進,攻占了火神廟。與此同時,獨立團在磨鐘山東南與頑軍高茂齋的保安旅接火,一陣激戰,敵人丟下幾十具尸體,倉皇潰逃。獨立團乘勝追擊,經裴村直抵田湖鎮附近。十八團在露寶寨東南澗溝垴,與國民黨38軍一個營開戰,戰不多時,國民黨軍南撤,十八團乘勝向南推進。
嵩北戰斗打了7天,解放了嵩縣北部廣大地區,對嵩縣北部重鎮閆莊形成東北西三面包圍之勢,我軍打算打下閆莊后,把嵩北縣委、抗日民主縣政府遷到閆莊,然后再向南攻取嵩縣縣城的日軍據點。
但頑軍生怕閆莊丟失,在這一帶集結大部隊,兵力達4000多人,準備固守閆莊。八路軍攻擊閆莊,重創敵軍,戰斗于7月中旬結束。此次戰斗前后共20多天,解放了閆莊以北的廣大地區,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今天看來,當年嵩縣敵后抗戰,我軍戰略上有一盤棋思想,區域戰斗打響后,地域上不分嵩縣、汝陽(時為伊陽)、宜陽,各地兵力調動十分協調,異地增援和轉移傷員配合默契;戰術上靈活機動,條件成熟時,能打日軍則打日軍,能打頑軍則打頑軍,起承轉合,很有章法,成為豫西抗戰的精彩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