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宜陽敵后抗戰,從開始就建有根據地。根據地有三大特點,第一是直接接受黨的領導,大小戰斗體現戰略性;第二是群眾基礎好,群眾被充分發動起來了,心紅膽壯,一心抗日;第三是有牢固的防線,敵人很難突破。其中,趙保(趙堡)抗日根據地被譽為“紅趙保”,最令日軍頭痛。
豫西地下黨負責人張劍石長期在趙保一帶活動,伊洛專署和伊洛抗日軍分區也都設在趙保。趙保人民抗日持久堅韌,果敢頑強。這里講的第一個故事叫“王抒歌拒當偽縣長”,體現了民眾的高度覺悟。
王抒歌畢業于燕京大學,時任趙保屏陽中學國文教員,該中學抗戰氣氛濃厚,張劍石曾任校長。1944年春,日寇燒掉校園里的古建筑玉皇閣,王抒歌被迫往山中轉移,途中遭遇日軍某騎兵,被抓到騎兵團團部。
凡被抓到這里的人,不是死就是傷,王抒歌卻被日軍翻譯官叫住了,原來翻譯官是他在燕京大學時的同學。日軍了解這一情況后,認為王有知識,又熟悉宜陽情況,決定讓他當宜陽縣縣長,幫助日軍維護地方治安。
日軍沒料到王抒歌會當即拒絕,他說:“我是中國人,絕不會當你們封的縣長。”敵人不死心,裝作關心的樣子說:“王先生不用急著答復,可以考慮幾天。”但他利用這幾天時間伺機逃脫了。隨后,王震、王首道率領八路軍抗日南下支隊路過趙保,聽說此事后,慕名拜訪王抒歌,鼓勵他一同抗日。他欣然答應,隨后舉辦青年訓練班,為延安抗大和八路軍輸送了100多名優秀青年。
第二個故事是“張劍石開辟趙保根據地”。
張劍石生于1903年,趙保鄉東趙村人,也是知識分子,1929年入黨,1930年11月,他發展同村張達人、張瑞修入黨,趙保黨小組宣告成立。當時舉行的宣誓儀式莊嚴簡潔:他們在雪地上畫“鐮刀斧頭”,心胸里裝革命大志。隨后,黨小組大力發展黨員,至1932年7月,他們已在宜陽發展黨員130多名。
張劍石為宣傳抗日,在趙保創辦屏陽中學和大眾圖書館,從八路軍駐洛辦事處運來進步書籍供群眾閱讀,傳播革命火種,使趙保成為豫西抗日救亡最活躍的地區。
1944年5月,日軍侵占豫西,張劍石與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取得聯系,在皮定均、徐子榮的幫助下,伊洛專署、伊洛抗日軍分區相繼在趙保成立。至年底,趙保抗日武裝發展到300余人。
日軍要拔掉這個根據地,6月27日出動200多人,從趙保東10公里的白楊鎮出發,由漢奸引路,翻譯陪同,日本指揮官騎著馬,拿著望遠鏡,帶著軍犬,耀武揚威。我方指揮狙擊戰的是張達人,他根據張劍石的指示,在敵人必經的山路窄狹處設路障,事先砍下大量刺槐、泡桐、荊棘,鋪在路上。
敵人以為移開這些樹枝就可以通行,誰知他們在移動樹枝時牽動了隱藏其中的手榴彈弦,轟隆轟隆,炸傷多人。我300多名游擊隊員同時開火,打著了樹枝,濃煙一起,敵人看不真切,只有被動挨打,亂作一團。游擊隊員又燃放鞭炮,噼里啪啦,喊聲大起:“抓活的!抓活的!”遠近山谷,似有千軍。敵不知我方有多少伏兵,猶豫不決,最終退去。
1945年1月5日,千余名日偽軍再次圍攻趙保,張劍石讓大家緊鎖寨門,嚴陣以待。6日下午,敵沖至離東寨門不足300米的地方,張劍石調來兩挺機槍阻敵,同時派一個小分隊出南門,迂回到敵人側后方,突發襲擊。敵人無心戀戰,匆匆離去。
至1945年,張劍石領導的趙保抗日根據地,軍政人員達千人,進行過多次戰斗,打得周邊敵人膽戰心驚。
第三個故事是“黑山三壯士”。
我們過去看電影,知道有“狼牙山五壯士”,其實在抗戰時期,宜陽出現過“黑山三壯士”,他們是八路軍五分區(伊洛軍分區)基干二團三營的王丙鈞、陳富堂、趙富林。其中,王丙鈞是副營長。
1945年春,王丙鈞帶領20多名戰士到黑山執行任務,不料遭遇300多名日偽軍。黑山在趙保以南17公里,荊棘叢生,三面懸崖,只有西南一條小徑可通山頂。日偽軍發現這一情況后,仗著人多,高呼:“抓活的!”他們在機槍掩護下,控制了下山通道。
王丙鈞對戰士們說:“我們的退路已被截斷了,但不管敵人有多么兇猛,我們都要戰斗到底,決不給八路軍丟臉!就算打到最后一個人也決不投降!”戰士們齊呼“戰斗到底”,然后攀上山頂,居高臨下,向敵人射擊,擊退敵人十幾次沖鋒。
戰斗打了5個小時,敵人未能登上山頂,但到后來,我方子彈打光了,敵人趁機發起瘋狂進攻。王丙鈞見兩個戰士開始用石頭砸敵人,就大喊:“山是我們的山!石頭是我們的石頭,狠狠砸敵人!砸!”面對敵人,戰士們個個英勇,沒有一人退卻。
打著打著,王丙鈞發現北面懸崖似可突圍,決定帶陳富堂、趙富林留下掩護,就對副連長李敬先說:“我還有一顆手榴彈,我們三人留下掩護,你帶戰士們快快突圍!”李敬先說:“大家一起突圍!”王丙鈞說:“這里必須有人阻敵,這是命令,執行吧!”
于是三人留下阻敵,其余人跳崖突圍成功。
敵人已知我方沒有子彈了,興奮地喊著“抓活的!”很快攻了上來。王丙鈞、陳富堂、趙富林見敵已近,慢慢后退,摔毀槍支。等敵人靠近時,王丙鈞突然拉響了手榴彈,與圍上來的六個敵人同歸于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