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敵后抗戰,曾有很著名的一戰,那就是北岳(北冶鄉境內)伏擊戰,我方用一個支隊的兵力,伏擊日軍清水旅團400余人,重創日軍,揚眉吐氣。
但今天我們不講此戰,而要說說新安老百姓抗日的故事。豫西百姓抗日,有這樣兩個特點:第一是見機行事,有把握就干,沒把握就走;第二是用計殺敵,不用刀槍硬拼,顯示出了智慧和勇氣。
這第一個故事發生在鐵門鎮,名字叫“背死豬”。
鐵門鎮地處新安縣城西南,鎮旁有座棋盤山,還有座鳳凰山,兩座山山口相向,好似鐵鑄的門戶,鎖住了秦漢古道,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44年夏,日軍占領該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這個鎮的柳河村,有一位開明紳士叫王永慶,他知書達理,扶危濟困,在當地威望很高。他膝下有個女兒,16歲,在洛陽城內上中學,放暑假回來的路上,被日本兵搶到棋盤山上,100多個日本兵輪番奸污,7天后被赤條條地抬出據點,已被折磨得不像人樣,奄奄一息了。
這件事傳開后,引起極大的民憤,數千名群眾抬著姑娘的尸體,在王永慶的帶領下,在鐵門鎮游行示威。日軍不予理睬,還布下重兵,架設了機槍。群眾沒有辦法,只得抬著姑娘黯然退回。
事情就這樣被擱置了下來,但這件事越傳越遠,整個新安縣的人都在喊著要為姑娘報仇。后有群眾代表20多人找到新安縣武工隊,說:“此仇若不報,枉為中國人,還不如碰死在棋盤山上算了!”但武工隊只有100余人,硬拼不行,后經商量,他們制訂了一個“背死豬”計劃,打算悄悄下手,讓鬼子吃“啞巴虧”。
啥叫“背死豬”?說來真叫絕:我方派出機警百姓,由武工隊員掩護,事先在街巷拐彎處埋伏好,等日本兵走過時,突然從背后用繩索套住其脖子,使勁一拉,人腳懸空,無聲無息,就給“背”死了。
當時,日本人在鎮上有3個據點,相互間聯絡走動都需走一段路程,路七扭八拐,利于我方人員隱藏。我方潛伏的都是高個子,而日本兵個子都較矮,“背死豬”正相配!就這樣我方連續背了3個月零4天,共背死了28頭“豬”,日本人膽戰心驚,不敢輕易出據點。可我方正背得過癮時,日軍戰敗投降了。當地老百姓恨恨地說:糟蹋姑娘的有100多個鬼子,我們才背死28頭“豬”!仇還沒報完,鬼子欠的債多著呢!
這第二個故事發生在石井鎮,叫“埋老日”,陳文獻對此有專文記述:有個日軍小隊長叫小野崗上。一天,他率領7個偵察兵,還有一個白翻譯,沿黃河南岸往西邊走,為日軍指揮部選擇駐地。
他們先看了胡莊、石渠村,覺得村子太小,駐不下部隊。他們又來到沙窩村,問:“這叫什么村子?”村民答:“沙窩。”白翻譯一聽,拉長了臉。小野忙說:“您的解釋!”他便寫了“殺倭”二字,遞給小野。小野認識中國字,一看是“殺倭”,大吃一驚,不便居住,因為中國人罵他們是“倭寇”。“八格牙路!”小野惱羞成怒,抽出指揮刀,本想發泄怒氣,想想也挺無聊,只好扭頭往回走。
走了一陣子,他拿出望遠鏡東看西瞧,發現山坡上有兩個人,好像站崗的樣子,他用指揮刀一指,鬼子兵端著槍,便往山坡上奔去。他們到跟前一看,是兩個人坐在地上,各砍了一擔干柴。小野舉起刀吼道:“你們定是化了裝的八路在此放哨,把手伸出來!”兩個山民伸出手,上面全是被干柴劃破的血口子,小野這才打消了懷疑。
白翻譯瞪著眼問:“說!你們來這山坡干什么?”倆樵夫只好撒謊說:“下邊有個金洞,我們想來碰碰運氣。”白翻譯一聽說有“金洞”,頓時喜上眉梢,讓他倆帶路進洞里看看。他本想也跟進去,小野卻擺擺手,怕洞內暗藏有八路。兩個樵夫只好進去了,在洞里商量:我們若拿不出金子,就是欺騙;我們若一直不出去,“老日”進來,咱們也活不成,真是進出兩難。他們商量的結果是想法把鬼子引進來再說。
他倆滿頭大汗地跑出來說:“皇軍福氣大大的!我倆發現一個大石板,下邊有個鐵箱子,上邊有鎖,我倆抬不動,特來向皇軍報告。”小野聽說有個鐵箱子抬不動,一定是黃金,他諒這倆山民不敢當面說謊,便一揮手帶頭進去了。鬼子兵都想發財,鉆進洞后到處亂走,一心一意找箱子,就把兩個樵夫忘了。等他們都進去后,倆樵夫卻把兩擔柴堵在洞口。
日本人東找西找,找不到鐵箱子,知道上當了,來到洞口一看,見洞口已被堵住,那柴捆枝梢朝里,大頭朝外,就像楔子一樣,從洞內不能把柴捆拔掉,都急得嗷嗷叫。正在這時,山上陸續下來了十幾個打柴人,一聽說洞里有“老日”,都來了精神,趕緊搬來些大石頭,死死堵住洞口。恰巧王石匠也路過這里,囑咐說:要像放柴捆一樣,把石頭小頭朝里,大頭朝外,鬼子就別想扒開嘍!
這不是被活埋了嗎?鬼子越想越急,從里邊向外開槍,打了一陣,把柴捆引著了,火帶著煙,不一會兒鬼子就被全熏死在里面了。
事后,日軍為了尋找這幾個失蹤的日本兵,到處搜查,終未找到。他們哪里知道——這些帶著槍的蠢貨,早被沒帶槍的老百姓活埋在“金洞”里了…… (孫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