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以前,這里住著幾戶葉姓人家,故名葉溝村。后來有一年,瘟疫流行,葉家人不幸全部離世。再后來,謝、吳等姓氏的人家從外地遷此居住,村里漸漸人丁興旺。
后來,有村人外出,被人問起家住何村時,村人的回答總被人誤聽為“爺溝”。村人漸覺村名不雅,于是,請村中有學問的謝維禎改村名。
謝維禎是有名的“半個舉人”。為啥是“半個舉人”?據說,謝維禎上學時,讀書過目不忘,文章寫得又快又好。有四個和他一起讀書的富家子,是游手好閑的庸才。他們和謝維禎商量,考舉人時,他們買謝維禎的文章,每篇50兩銀子。謝維禎家窮,就答應了。
考試這天,謝維禎先連做四篇文章,然后開始答自己的卷子。他雖然思路敏捷、下筆如有神,無奈寫了一半,收卷的鈴聲響了。后來,那四人中舉。考官評到謝維禎的卷子時,一看作者文采出眾,只是文章有頭無尾。考官想:錄用他吧,文章還沒寫完;不錄用他吧,此人才華出眾,實在可惜。思來想去,考官決定給謝維禎“半個舉人”的功名。
且說謝維禎見村人讓他取村名,便道:“葉溝不雅,就叫‘雅溝’如何?”大家齊聲稱贊。于是,村名“雅溝”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