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鏞城為曹魏明帝所筑。《水經注》稱:“谷水又東經金鏞城北,魏明帝于洛陽城西北角筑之,謂之金鏞城”。西晉代魏之后,“魏宮人皆在其中”,再后,北魏“過京之臺,宮闕未就,孝文帝徙金鏞城”,《洛陽伽藍記》描繪其“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云也。”十分宏麗。隋末,城小而固的金鏞城成為軍事攻防要地,李密曾率瓦崗軍進駐其內,以其為兵控河洛的據點。唐初,洛陽縣治設在其內,貞觀六年(632年)移于東都毓(養育)德坊,金鏞城之后逐漸廢棄。
李密于大業十四年(618年)建國號魏,進駐金鏞城;隋鄭國公王世充之后廢了隋帝楊侗,改國號鄭,仍都洛陽。此兩雄并立,爭戰于河洛之間,相距不過25華里,故洛陽一帶流傳有“二十五里雙皇帝”之說。金鏞城由此又稱“李密城”。
傳說,到五代時,金鏞塊仍是宮殿宏麗,城池堅固。
那宋太祖趙匡胤(后代)生于洛陽,長于洛陽,自然見過金鏞城的輝煌。他“陳橋兵變”成功后,黃袍加身,稱帝汴梁(今開封)。當時汴梁遠不及金鏞城氣派,因此太祖常常思念金鏞城的豪華。
一晚,宋太祖做夢竟游逛起金鏞城,夢醒后,驚見汴梁大變,宮闕層層,樓臺高聳,與金鏞城無異。他大思不解。
數日后,有西京洛陽來訊告知,金鏞城竟不翼而飛。宋太祖恍然大悟,方知金鏞城已夢遷汴梁。
“金鏞城夜轉汴梁”的傳說雖然毫無可能,但汴梁城的建設,受宋太祖腦中印象的影響,怕真有些金鏞城的味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