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宋仁皇帝景估三年(1036),在今小梁村附近的荒野上,同時期遷來了兩戶人家。一戶姓蕭,攜三子一女,從河北大名府遷來;另一戶姓梁,帶兩男兩女,從江西景德鎮遷來。初遷來時,由于各種困難較多,兩家人克服語言差異之障礙,互助合作,親如一家,邊打窯鑿井,邊燒荒開田。經過三年艱苦創業,終于安好了家園,莊稼也連續獲得好收成。
第4年頭新春佳節,兩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商討新一年的打算。蕭家提議除種地外,兩家合伙建個鐵匠鋪,打鐵器賣錢,增加收入。理由是兩家人合起伙男人多;蕭家人打鐵都是行家。梁家人提議合伙燒制陶器,建成個治陶工廠。理由有三:一是陶制品在市場上較缺,只要有貨上市,生意一定不錯;二是梁家在自家地里發現多處前人留下來的燒陶窯,窯尚完好,稍加修整,即可使用;三是梁家長子原在江西老家就精通制陶技術,曾當過窯場師傅。兩家人相互商討了好久,最后決定按梁家的主意辦。
春節過后,兩家人合在一起,立即行動起來。修整了陶窯,建造了作坊,又進行各種材料的籌備。辛苦一年,終于燒制出大量陶制品,且品種多、質量高、實用性強。拉了兩車到市場上試銷,很快就賣完了。幾年間,兩家因制陶都賺了大錢,廢棄了窯舍,搬進了新建的磚瓦房。后來,兩家兒女相互通了婚,感情愈濃。
當時的市場上,蕭梁兩家的陶器最出名,銷售最快,銷量也最大。一些買主買陶器,都先問是“蕭梁”貨不是,如說不是,扭頭就走。日子久了,人們習慣地稱蕭梁兩家的住處為“蕭梁村”。“蕭”“小”同音,后來不知又過了多少年,一些不知情者又將“蕭梁”村誤稱為“小梁”村,一直誤稱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