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相馬
在十三朝古都—洛陽北面的邙山嶺上,沿洛(洛陽)孟(孟津)公路由北向南十三公里處有座涵洞橋,名曰:“伯樂橋”,距橋東一公里處有個村莊叫做“伯樂村”。此村名的由來有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住了位勤奮好學的年青人名叫孫陽,他白天耕種,夜晚上攻讀史書史記、諸子百家、鉆研醫藥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成一位頗具名望的民間郎中,但他有個飼養家畜的嗜好,尤其對馬更是情有獨鐘,孫陽喜馬、愛馬、研究馬入了迷,識馬本領不斷提高,慕名取經請教的愛馬者絡繹不絕,據說,孫陽高超的相馬本領傳到了愛才、惜才的秦穆公耳里,他急下詔書,召孫陽進京城,封他為挑選和管理良馬的官。唐代杰出散文家、大詩人韓愈在《馬說》里寫道:“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指出善于發現人才、愛惜人才的重要性,感嘆世上伯樂太少。“伯樂一顧”的典故出自《戰國策·燕二》也與伯樂相馬有關。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伯樂相馬的技藝,將當年孫陽原先居住的地方取名“伯樂”,從春秋戰國至今,這個村莊一直沿用“伯樂”這個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