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姚炎立站到了“真不同”的對面,面對這座有百年盛譽,卻垂死一線的老字號,老姚感慨萬千,恢復真正的洛陽水席,這個盤旋在心頭多年的夢,一下子離得這么近,但又這么遠。他能把被洛陽人唾為“真不行”、“真不中”的老店,拉出泥淖,恢復昔日的榮光嗎?
姚炎立覺得,只有做出真正的洛陽水席,才能挽救真不同。市面上流行的水席可以說是“豬膘、豬肚,豬下水,蘿卜白菜紅薯粉,從頭到尾酸辣味”,而真正的洛陽水席出自唐室宮廷,是歷經千年傳承和不斷改良的名宴,洛陽人至今還給洛陽水席叫“官場席”, 所以要想決心下功夫恢復,必然是一半功夫下在席內,一半下在席外。
1998年,姚炎立經過思考,拋出了改革方案,遍撒英雄帖,誠邀水席名師、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各路名士,共同尋找水席應有的神、魂、氣、韻。
2001年下半年,在洛陽民間水席的基礎上,真不同成功開發出宮廷水席及武皇水席等兩款中高檔席面,前八品、四鎮桌、八大件等二十多道菜,各有其色,各成其狀,各賦搖曳多姿的講究和故事,已經不是一桌簡單的菜,而是一桌活著的尤物。
2002年這幾套水席一應市,讓旅游和文化界的大腕們贊嘆不已,立即在餐飲界引起了轟動。這一年,洛陽水席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國名宴”;次年,該飯店被授予“國際餐飲名店”稱號。
如今,在“真不同”飯店的包廂里,每天都會上演這樣的一幕:食客坐定后,4名身穿唐裝的尚宮、司膳、司酒、司茶便會按部就班地為食客倒水、分菜、斟酒。水席的24道菜都注入盛唐文化元素,每道菜都有一個文化典故。
其中的頭菜“牡丹燕菜”云蒸霞蔚,宛如貴妃出浴。一朵碩大的牡丹花模型在裊裊煙霞,縷縷電光中如夢似幻,讓人仿佛置身氣象萬千的大唐盛世。簇擁在這朵牡丹花周圍的,是一碗碗色藝俱佳的牡丹燕菜。入口品嘗,鮮香勁道的滋味讓人很難想象這居然是蘿卜做的。這道聲、色、形、動、神兼備的大菜真真是平料高工,出神入化。
聊起“武皇盛宴”的“創作”過程,姚炎立感慨頗多。
有一段時間,《洛陽日報》連載洛陽作家張元純的《洛陽舊事》,引起了姚炎立的注意,上面有“真不同”的傳說,也有武后水席的來歷等內容,他把這些文章都剪了下來。
這些文章讓姚炎立對水席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洛陽水席原來被稱為武后水席,它調和南北口味、東西咸淡,兼收并蓄,顯示了大唐的開放、包容和自信。所以有人說,洛陽水席是最具文化味兒的豫菜,是中原菜系中的經典,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華章。
2001年,姚炎立開始琢磨推出“武皇水席”。為了設計8個冷盤,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冥思苦想了幾天,終于拿出了初稿,試吃半個月,又經反復修改,這8個冷盤亮相后,一些行家和消費者紛紛叫絕。
涼盤“禪”用東關大蘿卜制成,擺成木魚形狀。幾天后,他做了個夢,找到了靈感:在木魚旁添加一圈佛珠不是更能體現“禪”的韻味嗎?次日,他就派人到寺院查詢佛珠的數量,用無核蜜棗替代。
姚炎立說,不少人會做洛陽水席,但如何讓“真不同”的水席不再重蹈唐三彩的覆轍?只有在傳承中不斷突破、不斷挖掘、不斷創新,才是正途。
正是因為這樣的努力,姚炎立為真不同水席找到了散逸的魂魄,讓真不同煥發了青春。1997年,“真不同”全年的營業額僅為817萬元,到了2012年,“真不同”飯店的年營業額翻了近6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真不同創造了單日單店最高營業額80.6萬元的成績,目前為止,這個記錄在全令全省餐飲業還無人超越。羨慕不已。
在牡丹文化節的一個月內,真不同接團餐5000余臺,達5萬多人,一個月的營業額是,竟然是1997年全年的1.5倍。
2008年,“真不同”水席被國務院頒布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迄今為止全國餐飲業唯一以全套宴席入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能吃的博物館
如今,中州東路上的“真不同”飯店已然成了洛陽一景,高約30米的飯店門樓上,“中華第一宴”、“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馳名商標”……10塊長3.4米、高1.6米的匾額格外惹人注目。
進入400多平方米的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是“水席博物館”,食客來到“真不同”,須依次經過伊尹廳、周恩來廳、武皇廳。
伊尹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又被尊稱為“中華廚祖”。據史料記載,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杰出庖人,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
洛陽水席始于唐代,歷經1300多年。但洛陽人和有幸品嘗過水席的食客們熟知的“牡丹燕菜”,卻只有40年歷史。這道菜與周恩來總理有關。1973年10月,周恩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到洛陽,廚師們在烹制燕菜的過程中,在“洛陽燕菜”上擺了一朵用食品雕刻的牡丹花。周恩來見后十分高興,并風趣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來。”從此“洛陽燕菜”便更名為“牡丹燕菜”。
三個展廳里,分別陳列著按1∶1比例仿制的青銅材質的伊尹雕像、紫銅材質的周恩來半身胸像和頭戴冕旒冠的武皇坐像。
在介紹洛陽水席來歷、制作方法等的同時,水席博物館還專設16個展柜,共展出藏品425件,涵蓋了仰韶文化和宋、元、明、清、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飲食廚具、用具、器皿等。其中仰韶文化時期的1件陶簋尤為珍貴,距今已有6000余年歷史。
姚炎立說,建立設立水席博物館,就是要把洛陽水席這張“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更好地發揚中國的飲食文化,讓來到洛陽的海內外游客在品嘗洛陽水席的同時,了解水席、了解洛陽。
因為有文化,有特色,“不進真不同,等于未進洛陽城”的說法再一次廣為人知。翻開一本像冊,上面記載著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新黨主席郁慕明等品評“真不同”洛陽水席的情景。
除了接待眾多的領導和各界名人,“真不同”的大眾生意也做得蒸蒸日上
.“廚師除了會做飯還得有學問,是要半廚半儒,明道曉醫,通禪蘊藝的。”
記者:您平時有什么愛好?
姚炎立:除了餐飲,我比較喜歡攝影,搗鼓相機。60年代我當學徒的時候,飯店隔壁就有個照相館,我在那時候就接觸了攝影。覺得把人生中最好的年華、最美的風景、最好看的牡丹花,定格在膠片里,感覺特別美。
相機是我的老伙伴,我走到哪里都愛帶著,他們的脾氣、性格我也很了解。有次去鳳凰古城,下雨淋著了,相機的閃光燈壞了,我也沒急著去修,覺得是受潮了,拿吹風機一吹,果然好了,就是5分錢的事兒。
記者:對您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姚炎立:對我產生過影響的人很多。小時候應該是我父親吧。他也做廚的,雖然沒多少文化,但他讓我知道了廚子和廚師是有區別的,只會倒火做飯,把生的做成熟的是廚子,而廚師除了會做飯還得有學問,是要半廚半儒,明道曉醫,通禪蘊藝的。
“真功不在料奇。也就是廚師不是以材料來定高下的。做菜首先是讓人吃的,其次才是觀感和心態等精神層面的享受。”
記者:如果可以將餐飲界比作一個江湖,那么真不同的江湖地位是什么?
姚炎立:說到真不同的地位,我覺得是洛陽水席的地位決定的,洛陽水席代表了中國菜的宗源精神。這個精神我覺得是真功不在料奇。也就是廚師不是以材料來定高下的。做菜首先是讓人吃的,其次才是觀感和心態等精神層面的享受。現在許多菜本末導致本末倒置了,過分注重菜的外相而忽略了內在。洛陽水席特別是洛陽燕菜兼顧益養之本和精神享受,把最普通的蘿卜、白菜做出了神、魂、意、韻。
還有一點是,在中餐領域,真不同的標準化也走在前列。經過10年的努力,真不同無一菜無程序標準,所用材料的比例、配料分量、烹飪時長、儲藏時限等,都有具體到數字的精準要求。
比如說水席里用醋的地方很多,菜做得好不好,醋放得到不到家是關鍵。為了實現標準化,我們給每道菜都設計了放醋的專用提子。
再比如做油炸銀魚,真不同每部油鍋旁都配有測溫儀,在油鍋達到190℃時將魚下鍋,經6秒后撈出,當油溫升至220℃時再重油次將魚下鍋,5秒后撈出。
制作神都肉片所用的肉要經過450次拍打、融水、上漿,才能制出如嫩豆腐一般美味。
過去做牡丹燕菜,要看黃歷,看天氣,九蒸九曬,不可控因素很多,偶爾才能做好吃。現在有了嚴格的程序標準,要經過切絲、泡水、控水、撲粉、上籠、冷卻等近20道工序,保證客人今年吃是這個味兒,明年吃還是這個味兒。
記者:您曾經有留在釣魚臺國賓館的機會,但還是回到了洛陽,現在覺得選對了嗎?
姚炎立:人的一生,既有偶然又有必然,我很慶幸當年選擇了回到洛陽,這才讓我有了與“真不同”的不解之緣,有了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65歲之后再回頭看看走過的路,覺得老天還是公正的,它給了每個人平等的機會,我只是意識到,并抓住了這個機會。
“不怕吃虧才有權威,只要動腦子,總能找到活路。”
記者:現在大家都在講標準化,您覺得中餐標準化的關鍵是什么?
姚炎立:標準化的關鍵是方便生產,方便操作。否則搞得很繁瑣,大家會很煩,也就難以遵守。還舉放醋的例子吧,做一道菜你讓他放10勺醋,查數都能查錯了。做個專用的勺子,一勺搞定,便于操作了,他就很容易遵守了。
還有一個例子是攤雞蛋皮。2006年的時候,我們的廚師攤一張得半斤雞蛋,說是雞蛋皮,都攤成雞蛋餅了。我讓生產經理攤,需要四兩半雞蛋。后來我們設計了專用勺子,攤一張只需要一兩半雞蛋。過去不學個一年半載,根本攤不了雞蛋皮,現在有了專用工具,隨便找個人,培訓40分鐘就能學會。圓形的雞蛋皮切絲后四個邊兒用不上,產生了浪費。我們一個師傅就提議,能不能攤方的,后來我們就找人設計了方形煎鍋,實現了物盡其用。
記者:在餐飲界打拼這么多年,接手了好幾家瀕臨破產的企業,當時是怎么想的?
姚炎立:接手“真不同”后,1997年,廣州酒家并入;2004年8月,洛陽賓館并入;2004年11月,神楚大酒店并入。這些店當時都是燙手的山芋,我壓力非常大,但不怕吃虧才有權威,只要動腦子,總能找到活路。
“做餐飲,一定不能拾人牙慧,走別人走過的路。我一直堅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記者:對企業的發展未來有什么打算?
姚炎立:做餐飲,一定不能拾人牙慧,走別人走過的路。我一直堅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于洛酒改造工程啟動,公司2013年的工作重心移至真不同。我的計劃是到2015年,把真不同實現“全唐化”。高端宴席全部推唐菜,用唐式服務,奏唐樂,誦唐詩,每道菜都有相匹配的唐詩。
學藝的時候有我的兩個南方師傅讓我懂得了不會做菜的人做菜,會做菜的人是做神。不以珍奇為貴,重博采時新。因材施藝,平料高工,這些做菜的道理現在看看也是經營企業的道理。
記者:真不同還出了幾十萬字的小說,您出這套書的初衷是什么?
姚炎立:賣啥就得吆喝啥,研究啥。真不同以及真不同的精神傳承下去必須出書。現在我們說起來唐朝,其實就是一種記憶文化,大唐的文化、氣韻,很多很多歷史的真實都在戰爭的烽火,年代的更迭中湮滅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唐朝,只是在各種典籍中找到并拼湊起來的記憶。真不同出書也是這樣,記錄下精神和氣韻,50年后它就成歷史的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