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水席與洛陽牡丹、龍門石窟并列“洛陽三絕”。水席始于唐,興于唐中后期,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洛陽水席,作為宮廷大宴,只供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和外來使節品嘗享用。洛陽民俗專家、書法家寇北鎖說,水席最初的名字叫“官場兒”“官席”。宋代以后,水席流入民間,并逐漸成為洛陽人的最愛。洛陽水席以其獨特的風味,精湛的技藝,逼真的造型而名揚四方,成為洛陽古都的一朵奇葩。
洛陽水席的食材不經過油炸,采用蒸,煮,燜,煨等烹飪技巧,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炎立,從十幾歲開始學做洛陽水席,如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洛陽水席后廚工藝復雜,每道菜都離不開湯湯水水,而且是吃一道上一道,仿佛行云流水。
洛陽水席,以“真不同”最為知名。據“真不同”第五代“掌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炎立介紹,“真不同”是洛陽餐飲業的老字號,始創于1895年;1997年12月,當時的洛陽市二商局決定將其并入洛陽酒家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下半年,“真不同”推出“宮廷水席”“武皇水席”;次年,“真不同”服務員身著唐裝迎賓,推出了“盛唐國宴”“九鼎八簋天子宴”。盛唐文化的融入,豐富、延伸了洛陽水席文化,食客們在品嘗精美佳肴的同時,又欣賞了文化盛宴。
水席的用水特別講究,要到距洛陽110公里以外的伊川縣溪鳴山去取。做水席不能全憑感覺。在“真不同”,主料、配料必須過秤,每道菜品都有制作標準,包括烹飪時長、儲藏時限等;所有烹飪、泡茶用水,都必須使用專車從伊川縣溪鳴山運回的山泉水。姚炎立說,山泉水配以老母雞、棒骨、火腿、干貝等原料,經過14至16小時熬制成湯,水席的菜才能味醇濃郁,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水席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雙拼,共16樣。2008年,“真不同”水席被國務院頒布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姚炎立同時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去年3月27日,由姚炎立主導建成的“水席博物館”在“真不同”一樓撩開了面紗。姚炎立說,建立水席博物館就是要把洛陽水席這張“文化名片”擦得更亮,讓來到洛陽的海內外游客在品嘗洛陽水席的同時,了解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