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彩繪駱駝
時 代:北魏
尺 寸:高19.2厘米,長22厘米
收藏單位:洛陽博物館
見到圖中的駱駝,不能不驚嘆于古代匠人的技巧:它生動地捕捉到了駱駝休憩后即將起程的瞬間。駱駝前腿屈臥,后腿站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頭頸上揚,雙峰間有一個大型馱囊,載有豬、魚、絲卷、水壺等物,妙趣橫生。駝毛清晰可辨,刻畫入微。
這件文物是1990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洛陽偃師杏園磚廠一北魏墓中發(fā)現(xiàn)的,具有鮮明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
這個時期的陶塑作品與南朝陶俑的藝術風格截然不同,體現(xiàn)出雄健和自由放浪的社會風氣,這主要是中原地區(qū)吸收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結(jié)果。南朝的陶俑,沿襲漢魏西晉的傳統(tǒng),數(shù)量也較少。在造型上著重體現(xiàn)的是均勻協(xié)調(diào),比例適度。北朝的陶塑,無論人物或動物的制作,都已突破了前代古拙生硬的特點,而注重神態(tài)的刻畫。北朝陶塑在繼承漢代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吸收了佛教藝術的特點。人物俑或氣宇軒昂,或溫文恭謹,或秀骨清像,陶塑動物則造型十分生動。
該墓墓主染華的墓志銘,也揭開了一段歷史公案。墓志中記載,染華的高祖冉閔,是趙武帝石虎的西華侯。而據(jù)《太平御覽》等史書記載,冉閔于石勒時期封西華侯,石虎即位后封修武侯。直到石鑒即位,“以石閔(即冉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墓志與史書記載有較大出入。
墓志又云:“趙祚既微,遂升帝位,號曰魏天王。”據(jù)《晉書》記載,冉閔于東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墓志又稱冉閔“謚曰平帝”,為史書所不載。冉閔于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四月被前燕俘殺,隨后被前燕謚為武悼天王,史書中也沒有冉閔的太子冉智繼位的記載。由此可見,這個謚號很可能是冉閔被殺至冉魏王朝徹底被滅期間,冉魏朝廷給冉閔的一個謚號。
據(jù)染華墓志,冉閔諸子在前燕得到了善待。但似乎冉氏仇人頗多,故將冉姓改為“染”,冉氏在太武帝滅北燕后歸北魏,定居平城。
從染華墓內(nèi)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人們對駱駝情有獨鐘,因為它吃苦耐勞,有著“沙漠之舟”的美譽。所以無論是北齊、北魏、東魏還是后來的唐朝燒制的駱駝,大都沒有華麗的裝飾,而是背負著沉重的馱囊的形態(tài)。這件陶塑駱駝,因為其生動鮮活,是件絕妙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