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窯村負責人查看核桃種植情況
村道路兩旁整齊的翠柏
村民在修砌門前的排水渠
(偃師網 石丹婷 陳鵬飛 文/圖) 日前,沿著寬闊的村路,筆者來到了距大口鎮政府8.5公里的南窯村,路旁百日紅盛開,翠柏林立,村民們在廣場上活動,一幅和諧的生活畫面。
合力鋪就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我們村因修路帶來的變化可真大。”南窯村村民孫宏喜表示。
2006年前,南窯村還是個“窮鄉僻壤”,村里的土路每逢雨天泥濘難行。“村民最怕下雨天!”村黨支部書記馬雙枝表示,村里嫁閨女、娶媳婦若遇上下雨天,村民就犯了愁,婚車進不來,村里的車出不去,不少好事都被“耽擱”了。
“因為路賴,俺村的菜價都比別村高。”64歲的孫大爺說。南窯村因為距鎮上遠、路況差,村民們為此吃了不少苦頭。每到售糧季節,由于交通不便,南窯村的糧價總得比別村低一些。
農戶搞養殖,飼料價格貴、養殖成本高、賣出去的價格還要低于市場價,這使養殖戶犯了難。
經過努力,2006年,南窯村籌資硬化了2600米的南北出村路,并取名為“致富路”;2012年,村里硬化了南窯村通往伊濱區寇店鎮孫窯村的道路,取名為“幸福路”;這兩條路連通了大口鎮和伊濱區寇店鎮區,方便了群眾生活。
如今,南窯村所有主干道均已硬化完畢,正在實施的“戶戶通”將使家家戶戶都通上水泥路。
路況的改善,使村民們可以放手發展經濟,標準化養殖場、規模種植在該村蓬勃興起。
核桃種植富了山區群眾
2008年,南窯村村民張安學一行4人來到陜西省商洛市考察,看到當地山上滿是核桃樹,1畝地能賺1000余元。同行的4個人商議,要在南窯村發展核桃種植。“原本打算種100畝,看樹種不錯,適合山區栽種,最后我們種了150畝。”張安學說。
剛開始種核桃時,要靠種植戶到集市上去賣;后來,因核桃品質好,2013年,客商一次就到南窯村收購了30噸核桃,運往陜西。
“只要在網上搜索南窯村核桃,就可以找到核桃種植戶的聯系方式。”張安學說。目前,南窯村的核桃種植已從150畝發展到了近300畝,種植戶也從原來的20家發展到了60家。
規模養雞促發展
“過去因為村里路不好,買雞飼料要到孫窯去拉;收雞蛋的商販也不愿進村,我們還得把雞蛋送出村。”開源雞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六指表示,“現在路況好了,賣飼料的、收雞蛋的都是上門聯系,十分方便。”
2006年,出村路修好后,張六指不斷擴大養雞規模。“我們幾家養殖戶聯合成立了開源雞業合作社,一起和供料、銷售雞蛋的廠商簽訂合同,進料質量好、成本低。”張六指說,現在他已經從原來的2000只蛋雞發展到了1.3萬只,還投資一千余萬元建立了標準化養雞欄,喂料、喂水、清理雞糞,全都采用機器自動化,一萬多只雞喂食,4分鐘就能完成。目前,張六指的全自動雞欄每天可產出1400多斤鮮雞蛋,雞蛋暢銷豫西市場。
村民迎來新生活
位于南窯村委會的文化書屋,地方只有20平方米,卻很有吸引力——屋內有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類圖書近3000冊。“村里種植、養殖戶多,科技類圖書最受歡迎。”管理員表示。
除此之外,村民們還自發組建了大鼓隊、腰鼓隊、舞蹈隊。以前南窯村有舞獅隊,大鼓隊是配合舞獅隊發展起來的,如今南窯村大鼓遠近聞名,經常受邀外出表演。
前不久,該村種植大戶聯合赴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進行了考察,旨在引進一種高產花椒新品種進行規模種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南窯村的規模種植將會邁上新臺階,村民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