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一詞起源于中原,是個很古老的詞,早在《儒林外史》中就有:“忽聽得門外一聲響亮,有幾十人聲一齊吆喝起來……”這里的“吆喝”是大聲喊叫之意,跟我們今天的用法是一樣的。
除了大聲喊叫,“吆喝”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叫賣。老北京胡同里常有小商小販,每種買賣都有自己的叫賣聲,相聲《賣布頭》里就有模仿。據說在20世紀20年代,住在北京的英國詩人奧斯伯特·斯提維爾曾對此迷戀不已,寫過一篇《北京的聲與色》,把當時走街串巷的小販用以招徠顧客而發出的種種音響形容成街頭管弦樂。當代作家蕭乾還以此寫了一篇文章——《吆喝》。可見“吆喝”得好了,簡直就是天籟,有著動人的力量。
咱洛陽人說起“吆喝”,就沒有那么美好了,多為貶義,比如在大庭廣眾之中大聲喊叫,比如大聲呵斥、驅趕別人等。洛陽人骨子里帶著天子腳下臣民的自大,在言語中更是表現為不屑、嘲諷的口氣。說到“吆喝”,別的地方用起來都很尋常,“賣啥吆喝啥”“貨好還得會吆喝”“你吆喝誰呢”,但在洛陽就不同了,在大街上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吆喝啥吆喝”,這種重復的說法,雖不符合語法要求,但能代表洛陽人的說話特色,比如“你說啥說”“你能啥能”“你燒啥燒”,這是一種指責,更是一種居高臨下的不屑。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拓跋貴族多改為漢姓,并與漢人通婚,所以洛陽人的性格中也帶有胡人的特點,脾氣大,說話時嗓門兒更是大得像吆喝,但這都不能掩蓋咱洛陽人熱情好客、俠義豪爽的特點。
跟洛陽人打交道,你不能命令,更不能吆喝。你若待他像朋友,他就會舍命幫你;你若亂吆喝,他就會不理你,甚至跟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