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遺址堆積非常豐富,為以后進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可以進行長期不斷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可以組織一個機構、一個多學科研究的隊伍來加強欒川舊石器的研究。靈井的經驗就是連續不斷地發現,每年都做工作,每年都有新發現。
杜水生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對今后的工作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我們應該把目前已經發掘的材料好好整理,在整理中發現問題之后,帶著問題再繼續做。因為很多東西在整理中才能發現,僅僅根據過去的經驗不行。
第二,在材料整理過程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要同時進行,將學習和科研工作結合起來,為地方培養力量比較重要,在科研中培養是最有效果的。
第三,從我這幾年工作來看,沿著這個小盆地,包括龍泉洞、蝙蝠洞等都在這個盆地里,很可能這個盆地當時是一個人類活動的中心,整個更新世時期,我們應該把這個盆地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不是只定一個遺址,這樣可能搞清人類活動過程,遺址一個一個做,但要有全局觀念。
第四,目前發現的幾個牙齒,有牙床的痕跡,下一步在修復和提取化石的時候要注意脆弱的牙床部分的清理工作。以期能夠發現更完整的牙床。
裴樹文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欒川孫家洞所處的位置,很重要。從地質演化上來看,這個地方處于華北地臺南緣與北秦嶺構造帶的過渡地帶,又是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區。同時,欒川縣又是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這個地方在更新世的時候,氣候、降水量應該是非常適合古人類活動的,周邊地區在同一時期也發現了不少古人類活動遺跡,基本條件具備,欒川完全有理由發現古人類的一些線索。
關于洞穴的發育。這個洞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洞穴,但是里面有非常好的堆積。這個洞穴的圍巖大部分都是一些白云巖或者大理巖,圍巖內的斷裂和節理非常發育,這個條件就會給圍巖的內部形成很多的裂隙、孔隙,從而增加了巖石的透水性;由于降水量的影響,氣候比較適宜,在更新世肯定會有一些巖溶液發育,我們進去也看到一些溶蝕的現象。裂隙也好,洞穴也好,它發育的水平應該處于巖溶發育的早期,因為白云巖、大理巖不像灰巖那樣碳酸鈣的含量那么高,要想形成大型管道狀溶洞比較困難,它應該處于巖溶發育的早期,它的水動力條件應該是裂隙水垂直滲入為主,這是洞穴發育的情況。
第三,洞穴、裂隙內的堆積情況。它的大部分堆積應該是一種角礫,大小不同的角礫,沒有經過分選,還有一些泥沙充填而成,應該是由重力作用形成;有些地方膠結比較緊密、堅硬,而且沒有明顯的水流沖蝕和搬運的現象。在洞穴尚未發掘的區域,堆積物上面覆蓋了比較厚的鈣板,下面的堆積也就是發掘的那幾層保留了當時遺址堆積形成的一個原始狀態,是研究古人類、舊石器、環境關系比較好的一個遺址。
第四,目前這個遺址發現的石器不多,對此有一個簡單的印象。首先,石器的原料是石英和脈石英,這些是從圍巖里獲取的原料,同時也有河床上采集到的鵝卵石原料,由此來看,原料的來源是多樣的;從打擊技術看,是錘擊法,周口店期古人類常用的砸擊法好像不太明顯;因為現在石器材料還不是特別多,加工成器的標本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石核、石片,應該顯示了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包括西方早期的一些特征,比較簡單,比較粗獷,反映了比較原始的一些特點。
下一步工作,最重要的還是測年問題。根據我的工作經驗,這個遺址比較可行的測年方法應該是鈾系和ESR,兩者配合應該能夠解決當時堆積形成的年代,進而推測古人類活動的相對年代。然后結合洞穴發育和堆積物的特點,分析人類在原地活動還是在上面活動而后又搬運過來形成目前的堆積情況。
高 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這個遺址發現的材料非常重要,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歸納。
一是材料非常豐富,有人類化石、動物化石、石制品。尤其人類化石的發現,從地層來看,應該屬于中更新世,從屬性來判斷,應該是直立人階段,俗稱猿人階段。這個時段的化石,雖然在中國、世界各地均有所發現,例如北京人化石,但實際上材料還是非常少。我們很多的時段,很多的區域是空白,這個遺址的發現至少填補了這個區域的空白;時段上,它也會使我們人類演化的鏈條變得更加完整。另外,這批材料信息非常豐富而且非常確鑿,不存在爭議,不存在是不是的問題,它的學術價值是很明確的。
二是這個遺址的地層是清楚的。現在看來,發掘的四個層位,堆積相對比較連續。而且從遺址的包含物,動物化石來說,時代的指向性很明確。
三是我們覺得它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我們工作的方式方法。這個遺址目前發掘范圍不是很大,但是工作很規范,信息提取比較全,因為規范的考古發掘使我們把信息提取得完整,重要性才能呈現。
第四點,遺址的重要性,考慮到它的地理位置,區位的優勢,它是一個東西南北人類遷徙演化的通道,并且在氣候環境過渡帶上,從這方面來講,可以做很多學術研究。不僅是對欒川這個地方本身,對相鄰地區古人類的材料做關聯性研究,對環境變化與人類適應性的研究等方面都很重要。
五是潛力很大。這個遺址雖然早期經過一些人為的破壞、挖掘,但是留下的遺跡比較多,幸運的是我們能夠發現,能夠保護起來,能夠進行研究。洞穴里面的堆積比較豐富,信息量大,將來研究的潛力是非常大的。
對于我們目前面臨哪些學術問題,下一步在哪方面要繼續努力,我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是遺址的性質。這是一個大前提,很多考古遺址的核心問題是人類學、考古學的問題,但基礎問題是地質學。這個遺址的性質就涉及地質學的一些問題。這個遺址是洞穴還是裂隙,或者說是豎井,那么它適不適合人類居住,假如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的遺物是怎么進去的,是否是天然陷阱,這是需要通過地質學研究并解決的。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遺址還是很復雜的,不能把它作為一個簡單的現象加以看待。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形成過程,不同的地質營力,可能對人類的生存行為有不同的信息。并不是說它是個洞穴、人類居住洞穴就重要,像一些裂隙、豎井,它也同樣的重要,也可能保留完整的人類,動物遺骸及豐富的文化遺存。
二是年代。從動物群的組合、腫骨鹿等化石動物種類來看,是中更新世的,但是中更新世的年代跨度從73萬年到13多萬年,這么長的時段,我們的遺址,化石處于哪個時段,要進一步明確。通過動物化石分析斷代,是一個相對年代的研究方法,是生物地層學的研究方式,我們現在還有一些絕對年代的測定方法,是可以通過科學測定搞清楚的。
三是這里的人類化石指向人類演化的確切位置和時段是怎樣的。直立人在200多萬年以前出現,到20萬年前左右都是直立人階段,那么我們的人類化石是在哪個階段,它表明了演化的何種性狀,表現了人類進化的什么特點需要搞清楚。
四是文化性質。現在發現的石制品較少,還沒有發現用火遺跡。對動物化石研究很少,有沒有人類工具切割的痕跡,人類對這些動物化石的富集和破碎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利用方式以及石器技術、功能等,還沒有系統研究。這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現在不明確的一些學術問題。
五是遺址所反映的古環境、古氣候特點。堆積內還有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微體動植物化石,能夠提取一些當時的環境信息。環境信息可能對洞穴形成過程會有提示。同時,對當時人類生存演化背景與現在的環境的區別,甚至對我們現在人類對環境適應的啟示,都會提供重要的信息。
關于人化石的命名問題。地方的同志很關注是否可以叫“欒川人”?我覺得叫欒川人是比較合適的,沒什么問題,但是我需要指出來的是,這個稱謂是一個俗稱,并不是學術的稱謂,直立人就是它的名稱,我們可能在后面加上后綴,是在哪發現的直立人,是否可以提出類似于亞種,例如北京猿人,以前叫過中國猿人,后來叫直立人北京種。
對未來的工作,我有如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是學術研究,對這批材料應開展多學科研究,涉及多個科研機構。需要做一個系統的科研規劃。怎樣進一步推進、進一步發掘,怎么利用好這一批資源,要有切實的計劃。我覺得首先要對這批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進行觀測,對有些樣品進行分析測試,把我們現在的材料加以消化,把信息提取出來,有一個階段性成果,這對后期工作是有好處的。
二是要進行分析、取樣、測試。現在我們發掘揭露了一個很好的剖面,地層很完整,剖面很新鮮,沒有經過污染和風化,比較容易取樣,是個很好的契機。取樣可能包括一些年代的樣品,鈾系對碳酸鹽沉積樣品的測年,動物化石也可以采用鈾系、裂變徑跡、ESR的方法,甚至在底部進行一些古地磁的取樣,把年代問題更好地解決。另外的分析測試是對地質沉積過程的樣品,包括粒度、重礦物、化學成分、微形態等很多方法,這些土到底哪來的,怎樣的堆積過程,是沖過來的還是原地堆積的,是水帶進來的還是風成落進來的,還是巖石風化形成的,通過這些分析會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對于古環境,這里面含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信息材料,包括孢粉、植硅體、微體植物的化石,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可以做一些分析,當然還有一些小的哺乳動物,可能肉眼很難看見的小牙齒,譬如:嚙齒類的小老鼠等,它們對環境的指示是非常敏感的,對環境信息的提供會更加精確。要對這樣的材料細心加以提取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