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供養人像,西沃石窟內還有榜題,即“供養人名單”。 “往往是供養人像先刻,榜題留著,誰看上了想參與,說我也拿份錢,就在榜題上寫上名字,帶有一定的市場營銷性質。石窟的榜題,有的刻滿了,有的還空著地方,因為有的一直未招滿供養人。”宮大中道。
除了供養人“標準像”和“名單”外,西沃石窟內,還有多處造像題記,透露出豐富的歷史信息。
三世佛窟中的造像題記大致完整,不妨摘錄:“……五日壬申,邑主王進達、杜顯……合二百人等造石窟愿文:夫道境虛……會以會宗,至體無刑(形),亦假像以顯路,虛寂玄惶之要,溶像之元,是以釋迦寄白凈以啟權,擢玄光于九域,盛盡匠周,潛影雙樹,妙相永夷,聲容兩絕。大千懷道慕之悲,群生銜莫曉之慮。是以邑主王進達,維那廿七人,二百人等,自去生逢季業,前不睹能仁匠(降)世,退恐不遇慈氏啟津,于是異人同心,敦崇法義,簡就神山,將招名匠,造石窟一區。建功孝昌之始,郊就建義之初。容相超奇,四八盡具。菩薩森然而侍立……飛騰而滿路。睹之者不覺玄光西移,矚之者曦影恭慕。愿以此福澤,世慶沾現,皇祚永延,民寧道業,蠢類含生,斯同茲善。其頌曰……”
從這通題記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所典型的邑義合邑所造石窟,有二百人捐資共建,這規模不算小。
所謂邑義,又稱義邑、邑會、法義,是北魏初至隋唐間中國北方以在家佛教徒為中心、以營造佛像寺塔等為機緣結成的信仰團體,構成人數少則十數人,多則五百人以上。領導者稱邑主,處理事務者稱邑維那,收納施財者稱為化主,一般成員稱邑子。另有不屬于特定義邑而專司指導之僧人,稱為邑師。
組成邑義目的,最初以造佛像、建窟院寺塔為主,兼行誦經、寫經。初唐以后,著重于設齋會、誦經、寫經等。
西沃石窟的多處造像題記中,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名目,如都邑主、邑主、都維那、維那、比丘、比丘尼、檀越主、邑子、邑母等稱謂。比丘比丘尼是男女僧人,檀越主是施主,“發愿人名單中出現的‘邑母’稱謂,并且多達46人,這看來似為有身份的中老年女性所設置,他處尚未見到。”宮大中道。
西沃石窟題記還多次出現王進達這個名字,身份標明為“都邑主、邑主、邑正”等,即主持者。可見他是開鑿西沃石窟的關鍵人物,可惜無史料佐證。【原標題:精美石窟建于黃河岸峭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