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盆地的一片麥地里,二里頭遺址不動聲色地潛伏著,像一條酣睡的巨龍,一旦醒來必將震驚世界。如果沒有人特別指出,誰都不會相信,這里就是“華夏第一都”,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眾多的發現,足以讓任何對考古界一無所知的門外漢都會怦然心動。
被二里頭“烤”了6年
清晨,太陽還沒有露出地平線,四周仍然靜悄悄的,不時能聽到遠處傳來清脆的雞啼聲。我草草吃了一點簡單的干糧,便走出考古隊的大院,來到了通往二里頭遺址的鄉間小路上。在田間,早起的村民已經忙碌起來,大片大片綠油油的麥子正在轉黃,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年的到來。不遠處,薄霧籠罩的村莊上空升起了裊裊炊煙,飄向了村外起伏的山巒。
就在這兒的一片麥地里,二里頭遺址不動聲色地潛伏著,像一條酣睡的巨龍,一旦醒來必將震驚世界。如果沒有人特別指出,誰都不會相信,這里就是“華夏第一都”,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而且,經過幾代考古學者幾十年的潛心研究,這里眾多的發現,足以讓任何對考古界一無所知的門外漢都會怦然心動。
在近4000年前,這里曾經出現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宮殿建筑,宮殿四周有整齊寬闊的大道,周圍生活著兩萬多名的居民,其規模足以傲視整個東亞地區。然而,經過3000多年的風雨飄搖之后,二里頭卻最終化成了掩埋地下的一抔黃土。如果沒有后來的發掘,祖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不會相信,他們的腳下竟然埋著一座震驚世界的王朝都城。
我的工作就是尋找這座都城遺存下來的蛛絲馬跡,讓它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我眼里,它是上天無意中撒落人間的神秘王都,任何考古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絕佳研究平臺。
二里頭遺址位于今河南偃師境內的洛陽盆地中,為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區。盆地內是廣袤的平原,自古被認為是“天下之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都之所。二里頭遺址就坐落于洛陽盆地東部、古伊洛河北岸的臺地上,其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5公里,距隋唐洛陽城約17公里,其東北6公里處是偃師商城。遺址背依邙山,南望嵩岳,前臨伊洛,后據黃河,地理形勢十分優越。
自195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以來,考古發掘工作持續已有40余年。遺址豐富的內涵不斷給世人帶來驚喜,有眾多的中國乃至東亞“之最”在這里揭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鑄銅作坊......
近年,在這塊熱土上,我們又發掘出幾個“中國之最”——最早的城市道路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車轍痕跡、最早的綠松石器制造作坊,以及堪稱“超級國寶”的早期龍形象珍品——大型綠松石龍形器。
這一距今3000余年、興盛了約300年的都城遺址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以其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則是東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核心文化”。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它應是夏王朝最后的都城,由于尚未發現當時的文字,這一問題仍是待解之謎。
1999年,我接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那年恰好是二里頭遺址發現與發掘40周年。我是第三任隊長,也是第三代隊長。前輩們的辛勤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奠定了深入探索的良好基礎。但如何站在前人肩膀上更上一層樓,是擺在我們面前極艱巨的任務。當時,我有一種站在舞臺的聚光燈下被無數關注的目光“烤”著的感覺。
這一“烤”就是6年,而且愈陷愈深……
發現最高等級的貴族墓
2002年4月,田野里的小麥長勢喜人。微風一過,綠油油的麥浪起伏不定,搖曳生姿,而二里頭遺址宮殿區的發掘工作在緊張有序地進行。這些天,我心中隱隱有一個預感:最近會有一個重大的發現面世。果然,一天上午,年輕隊友李志鵬走到我身旁,壓低了聲音說:“許老師,出銅器了!”我趕忙和他來到他負責的探方處。這個探方中有一座很大的二里岡上層時期的灰坑,灰坑打破了2號和4號建筑基址之間的路土和墊土,并穿透了其下疊壓著的3號建筑南院中的路土。灰坑已基本清畢,剛才李志鵬在刮灰坑的坑壁剖面時,發現有銅器露頭,隨即用土蓋好后向我報告。
我們仔細剝去表面的覆土,一件飾有凸弦紋的銅鈴的一角露了出來。陽光下,青銅所特有的綠銹惹人心動,近旁還有人骨暴露。這應是一座身份較高的貴族墓。被灰坑破壞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馬上讓他蓋好,先擴大發掘面積,尋找墓葬范圍,確認其開口層位。
經仔細觀察,墓葬開口于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建筑——3號基址南院的路土層之間,說明墓葬系該建筑使用期間埋設的。因此,我們在墓葬正式清理前,已可確認其屬于二里頭文化早期(第二期)。自1959年首次發掘以來的40余年間,二里頭遺址出土青銅器的第二期墓葬僅發現過1座。而且,根據以往經驗,出土銅鈴的墓一般會伴有嵌綠松石銅牌飾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玉、漆、陶禮器。在這座墓發現前后,我們在該墓所在的3號建筑基址的南院和中院發現了建筑使用時期埋設的數座貴族墓,這些墓葬成排分布,間距相近,方向基本相同。盡管多遭破壞,這些墓葬還是出土了不少隨葬品。這是二里頭遺址發掘40余年來首次在宮殿區內發現的成組貴族墓。成組高規格貴族墓埋葬于宮殿院內的現象,對研究這一建筑的性質和二里頭文化的葬俗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3號墓又是這些墓葬中最接近3號建筑基址中軸線的一座,它的規格很可能高于以往在宮殿區周圍甚至它近旁發現的同類墓。
3號墓葬為近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墓,墓的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在揭開墓葬上面所疊壓的路土層后,我們得知這座墓的長度超過2.2米,寬度達1.1米以上,殘存深度為半米余。不要小看了這墓的規模,雖然與后世的達官顯貴的墓葬相比,它小得可憐,但在二里頭時代,它可是屬于迄今已發現的最高等級的墓(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王一級的墓葬)。這座墓讓我們充滿了期待。
二里岡文化時期的大灰坑打破了墓的西南部。墓主人側身直肢,頭朝北,面向東,部分肢骨被毀。后來經體質人類學家鑒定,墓主人是一名成年男子,年齡在30~35歲之間。墓底散見有零星的朱砂(這種紅色礦物質是二里頭貴族墓中的常見之物,一般認為應與宗教信仰有關,同時是身份等級的標志物),沒有發現明確的棺木痕跡。
墓內出土隨葬品相當豐富,包括銅器、玉器、綠松石器、白陶器、漆器、陶器和海貝等,總數達上百件。玉器和海貝這類遠隔數千里以外的珍罕品出現于貴族墓中,是一件頗耐人尋味的事。
發現3號墓的當晚,我們即開始對墓葬進行“一級守護”。當時我手下有3名年輕隊友、4名技工,以及來隊實習的9名學生,可謂兵強馬壯。我們安排“兩班倒”,上半夜一撥,包括女生,下半夜則全為男性。我們又從鄰近的圪垱頭村借來一條大狼狗,還把我們的“大屁股”北京吉普2020開去,車頭對著黑黢黢的墓穴,隔一會兒用車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