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區西大街,有一座城隍廟。100多年前,城隍廟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道長名叫吳志高,他研制出的口瘡散等10余種治療口腔、咽喉、氣管等病的秘方,療效奇特。他開辦純德堂藥房,懸壺濟世,為世人傳頌。
1 繁華深處,佇立百年藥房
走在老城區西大街喧鬧的街頭,人們常常會有時空錯亂的感覺。這里有青石板鋪就的路面,再加上店鋪旁隨風飄舞的幌子,讓人仿佛置身古洛陽的街頭。
在這條街上行走,稍不注意,一座百年老店就與您擦肩而過了。在城隍廟隔壁有一家不大的診所,大大的匾額上書“純德堂”三個大字。別看規模小,但它的歷史久遠。早在清末,純德堂就已經靠治療各類頑性口瘡及咽喉疾病的秘方,尤其是口瘡散而揚名于世。
走進純德堂,我們看到右面墻壁上掛著一位道長的畫像。這位道長仙風道骨,手持拂塵,微笑著看著每一位客人。他就是純德堂創始人、曾經的城隍廟道長吳志高。彼時,比口瘡散等靈藥還要出名的,便是這位道長的醫術和仁心。
100多年后的今天,吳道長的后人依舊依照古法制作口瘡散,用仁心經營著純德堂。
2 懸壺濟世,丹藥惠濟眾生
吳志高又稱吳至高。相傳他生于清朝咸豐年間,洛陽人氏,少時于華山修道,成為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的第二十二代宗師,是“至”字輩道長,精通道教經典,尤擅易學。
吳志高修道期間,曾拜名師學醫,并云游四方,廣交道教醫學名流。他醫術高明,聞名陜西、山西和甘肅一帶。在華山時,吳志高研制出了口瘡散等10余種治療口腔、咽喉等疾病的秘方,療效奇特,被不少病患稱為“仙丹妙藥”。
后來,吳志高回到洛陽,成為城隍廟道長。他看到不少貧苦百姓被病痛折磨卻無錢醫治,心中十分痛苦。可是道教有規矩,以詩詞、隱語寫成的藥方不得公開,只能在師徒之間相傳。為給百姓治病,吳志高便在城隍廟隔壁開辦純德堂,為人看病。他用口瘡散等秘方治療口腔、咽喉疾病,診療簡便,用藥簡單,成為一絕。
吳志高立下“懸壺濟世,淡漠名利”的家訓,常年堅持給百姓施舍藥品。他給窮人看病,收費低廉甚至分文不取。遇到災荒年月,他還為窮苦病人提供衣食、住處。據說,當時求醫者甚眾,竟把純德堂柜臺外的石板地都磨出深坑。
1926年,吳志高去世后,自幼隨父學醫的純德堂第二代傳人吳金堂便繼續經營純德堂。時值戰亂,純德堂幾度興衰,但家訓始終不變。只要有條件,吳金堂就為百姓義診,為窮苦人家施舍藥物。吳金堂的醫德醫術被廣為傳頌,在《洛陽市老城志》中還有對他的專門記載。
新中國成立后,純德堂先后被合并到西大街聯合診所、洛陽市衛協醫院等機構。
如今,在純德堂內坐診的是第三代傳人吳廣軍、楊金平。
3 醫術超群,吳佩孚贈匾額
說起純德堂,不能不提一段往事。
1920年深秋,純德堂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吳佩孚。1920年至1924年,吳佩孚屯兵洛陽。1924年秋,吳佩孚早年得下的口腔、咽喉、牙齦疾病不時發作,痛苦不堪。聽說純德堂醫治口瘡有妙方,吳佩孚便尋到此處,請吳志高醫治。
吳志高仔細觀察了吳佩孚口腔疾患的癥狀,表示可以為其診治。吳佩孚高興地說:“今日三生有幸,一是在洛陽遇到了老吳一家子,二是找到了能為我治好病的道長,幸甚!幸甚!”隨后吳志高為其診脈、抓藥,為其牙齦、咽喉上了藥,吳佩孚立刻感到舒服不少。此后只要有不適,便來找吳志高。
為了感謝吳志高為自己治病,吳佩孚多次欲以重金酬謝吳志高,都被吳志高拒絕。后來,吳佩孚為純德堂題寫匾額,還派軍樂隊吹吹打打,把它掛在純德堂的大門上。
遺憾的是,這塊匾額后來因為種種原因被切割并做成柜子頂板。我們見到它時,只有被切成兩部分的“純德堂”三個大字還依稀可辨。
4 入選非遺,靈藥繼續流傳
2010年,純德堂口瘡散被列入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藥呈深色粉末狀,使用時,純德堂傳承人用自制的銅質鼓形吹喉散藥用具,將口瘡散吹在病人患處,使其最大程度地與創面接觸,使得藥效發揮至最強。口瘡散能夠治療口腔、咽喉、氣管等疾病,特別是針對紅白口瘡、口腔炎、咽炎等病,療效顯著。
口瘡散取材于常見的、價格低廉的中草藥。藥材被炮制好后按照順序分別被碾碎,作為基藥,再加入牛黃、麝香等名貴中藥,反復碾磨,藥成之后,清香撲鼻。它能傳承百年,為百姓所廣泛接受,其配方簡單、費用低廉是一大優勢。
楊金平說,如今的純德堂傳承人結合臨床經驗和西醫理論,針對不同的疾病,對癥下藥。目前純德堂傳承人仍沿用古方制作口瘡散,制成該藥一般需要3天,原材料、制作方法、步驟順序等不變。
楊金平表示,他們會繼續將純德堂開下去,不求規模多大,只求讓這一醫術傳承下去,讓純德堂口瘡散造福更多百姓。見習記者 寇璽 記者 馬菁華【原標題:純德堂:懸壺濟世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