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洛陽

解新富:洛陽小調曲子革新家

2013/4/20 16:03:53 點擊數: 【字體:

解新富:洛陽小調曲子革新家

 解新富先生(資料圖片)


    洛陽小調曲子,簡稱洛陽曲子,解放后稱洛陽曲劇。在小調曲子革新方面,解新富功不可沒。

  王鳳桐去世11年后,即光緒十三年(1887年),洛陽南郊大屯村有一男孩呱呱墜地,這個名叫解新富的孩子,繼承了王鳳桐的未競事業,完成了洛陽小調曲子的革新。

  當時,由于王鳳桐的去世,洛陽高蹺曲受到嚴重影響。王先生在世時,改編了《藍橋會》、《王三姐拜壽》、《小姑賢》三出戲。幾十年過去了,洛陽一帶唱的還是這三出,洛陽梨園春花寥落,整個戲曲界似乎在等一個人——此人須是音樂家兼旅行者,能把散落于各地的曲牌一勺燴,香噴噴地端給觀眾。解新富正是這樣一個人!

  解新富自幼耳音就準,6歲時隨大人聽戲,凡聽過兩遍者,重要行腔都能記準。他天資聰明,熱愛音樂,最便利的是他是個貨郎,可以挑擔游鄉,走千村路,聽萬戶曲,可把所見所聞編成戲詞沿途哼唱。他白天樂呵呵,夜晚也不閑著,專門投宿曲子玩友家,以便共同研討曲牌,改進唱腔,有時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一個劇種的問世和完善,往往要經過無數次革新,原來坐堂清唱的洛陽俗曲,經王鳳桐改造后變為高蹺曲。這是第一次大進步,固然很好,但比王鳳桐晚出生幾十年的解新富,發現高蹺曲的唱腔過于冗長和壓抑,尤其是唱苦情戲(悲劇)時,使人心痛如割不忍卒聞。為此,解新富大膽篩選“揚調”、“滿舟”、“剪剪花”、“漢江”等曲牌,這些結構簡短、節奏明快的雜調小曲牌,打破了冗長壓抑的唱腔,那清脆奔放的唱腔猶如跳動的陽光,使現場氛圍豁然開朗。

  解新富不事張揚,剛開始時只在他家鄉大屯村搞活動。到了民國初年,大屯高蹺社實力顯露,想捂也捂不住了,本村的鄭云生、寧文定、解振乾、張孟林等人的名氣越來越大,而且每次都運用解新富的新唱腔,這種新調演唱頗受觀眾的歡迎,大家親切地稱之為洛陽新調曲子,后叫洛陽小調曲子。在一次大型廟會演出中,他們一舉擊敗了七里河、谷水、白磧、范灘等洛河兩岸所有的曲子社,一時間名聲大振。

  現在我們整理歷史,理出來兩個節點:王鳳桐把洛陽俗曲變為高蹺曲,發源點是在洛陽王屯;解新富鼎新小調曲子,發源地是在洛陽大屯。這都是圍繞著關林一帶發展,然后洛陽周邊各縣爭相效仿,新安、宜陽、伊川、汝陽、臨汝等地迅速普及,所以說,洛陽是這門藝術的發源地!

  洛陽小調曲子,是相對于南陽大調曲子而命名的。

  南陽大調曲子的特點是激越端肅,采用清唱形式,均為坐唱,演出地點在廳堂內院,追求高雅大方,常于月白風清之夜、華燈初上之時,當中放一張方桌,演唱者及伴奏者圍坐在一起,通常由演唱者手執檀板(又名勻板)掌握節奏、速度,伴奏者各執樂器,以演唱者為核心呈扇面形坐定。演唱者應“閉目端坐,拔肩聳頂”,以示氣度高雅、品格端正。或自彈自唱,或眾人伴唱,場面肅雅怡人,屬于曲藝體系。

  與南陽大調曲子相比,洛陽小調曲子更纏綿委婉,常用的伴奏樂器是曲胡、箏、三弦、琵琶、中阮、二胡等,這些器樂便于營造細膩委婉的戲劇環境,場面活潑而熱鬧,屬于歌舞體系;常用音樂曲牌是大起板、小開門、小花園、蓮花開、捕蝴蝶、祭江、游場、步步高;常用唱腔曲牌是陽調、慢垛 、詩篇、書韻、滿舟、剪剪花、剪花垛、小桃紅、滿江紅、鋪地金、一串鈴、落江怨、打棗桿、銀扭絲、軟詩篇、四季春。

  你看這些字眼多有詩情畫意,真的是和宋詞的詞牌差不多了,非常有文化底蘊,文化人一看就知,洛陽小調曲子的形成是根植于華夏文明發源地洛陽,與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大有關系——沒有河洛文化之流水長波,就不會有洛陽小調曲子的浪花珠玉。

  也是天緣湊巧,就在解新富鼎新洛陽小調曲子之后,洛陽周邊各縣涌現出一大批好演員,他們是:名生朱六來、名旦朱天水、名丑朱雙奇,還有名琴師朱萬明。你看巧不巧,這些名演員,竟然都姓朱,卻又不沾親不帶故,名氣大,觀眾多,他們走到哪里,就把解新富的小調曲子傳播到哪里,難怪有人說:“四朱”來塵世,生為曲子來,死為曲子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卻硬是把曲子唱響了!莫非是上天派他們同時下凡,來完成這一偉大使命的?

  洛陽小調曲子,從最早的室內坐唱,到街頭化裝踩高蹺唱,再到登臺演出,使高蹺曲變成“高臺曲”,最終走上舞臺,幾十年間起承轉合,總有能人在其中,開創一個新天地,真可謂洛陽人的驕傲。

  為擴大小調曲子的影響,解新富開始重視教學,除培養曲子新秀朱六來、張五魁、朱雙奇等人外,還在豫西各縣廣收學徒,認真傳藝,使小調曲子扎根豫西。他還到山西、陜西等地演出,為洛陽小調曲子的形成與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時演員都是農忙時干活,農閑時找人組班演出,洛陽玩友多次下南陽唱戲,使南陽玩友學了小調曲子,洛陽玩友則學了大調曲子。南陽玩友看到洛陽人已經組班唱戲,也開始組織戲班,去掉高蹺,登臺演出,南北交流最終促成了河南曲劇的形成。

  1938年,積勞成疾的解新富病癱,但仍堅持小調曲子的研究與改革,堅持在病床前向學員口授曲牌新作,教習劇目唱詞。每次曲子戲回村演出,他都抱病臨場觀看和指導,直到1939年冬彌留之際,他仍在關心小演員的學藝情況,直到最后說不出話來,撒手離世——洛陽戲劇界對他的評價是:為人忠厚,藝德高潔。【原標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1年6月1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