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簧淵源嵩縣四百年史略
2013/7/3 17:18: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豫劇是中原文化之明珠。豫西調淵源于靠山簧,是豫劇的主要支脈,在河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靠山簧素有淵源嵩縣之說。深入開展豫西調靠山簧之研討,對于弘揚戲曲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靠山簧的起源
豫西調靠山簧,又名豫西老靠調,也叫豫西梆子,始曰“靠山吼”,俗稱“嵩戲”。
嵩縣是豫西古老文明的山區大縣,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杰地靈,戲曲文化源遠流長。
豫西調靠山簧,在嵩邑起源于明朝中期。前身是“靠山吼”—“卷戲”,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據《嵩縣戲曲志》記載:具有四百余年歷史的嵩縣庫區鄉安陵村的木偶戲班和具有三百余年歷史的嵩縣庫區鄉古路壕村的卷戲班,都一直沿用靠山吼—靠山簧聲腔。
歷經元末之戰亂,明朝初年社會基本穩定,戲曲活動復明。到明代中期河洛戲曲文化得以長足發展。嵩邑于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嵩域北連洛陽龍門山,西南達盧氏、永寧邊(洛寧縣界),今欒川、伊川縣域及魯山、汝陽、宜陽部分地區古乃嵩縣轄區。許多戲曲史學家歷來認為:豫西調前身是靠山簧;靠山簧源于豫西山區。這同嵩縣戲曲史傳一致。嵩邑近水樓臺,先得洛“月”之光,戲藝盛興。嵩縣的民間藝人們利用山區特有條件,“選靠山、對應山”唱戲,名曰“靠山吼”。靠山吼采用蒼涼粗獷的大本腔唱法,音域寬厚,聲腔嘹亮,倍受民眾歡迎。當時在嵩縣盛興的“圈鼓圈戲”、“唱小曲”、“踩高蹺”、“玩故事”、“玩猴戲”、“木偶戲”和后來形成的卷戲,大都采用靠山吼聲腔演唱。明朝中期,靠山吼在嵩縣問世,使嵩邑及周邊州、縣的戲曲活動空前活躍。演藝規模由原來的民間演樂獻舞,提升到由紳士名流率領,官方認可的祭祀、典儀和佛道教廟會等大型典慶場所演唱。據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九皋山進香修醮記》載:大明國河南府嵩縣鶴鳴觀……四時有慶、八節舞娛。又如:始建于明代 的嵩縣城南關的“海市蜃樓”的火神廟香火大會和嵩縣舊縣街城隍廟舞樓的演樂獻舞,戲曲活動都盛況空前。據傳:明代嵩邑的戲藝活動既已興風為俗,不僅本縣戲曲名班演唱,還有洛陽、南陽、陜州、小汝州、老禹州等州、縣藝人慕名參演。“嵩戲”盛況,已有聲傳“九州八府”之說。“靠山吼”在嵩縣及豫西山區傳承百余年,逐步被興起的“卷戲”所采納、融合、取代。曾有云:傳嵩邑靠調是因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把秦腔帶入嵩縣后形成的,實屬誤傳。事實上“嵩戲”受明末清初戰亂之影響,一直到清朝“康乾盛世”,才又有二次飛躍。嘉慶初年則由靠山吼—卷戲改創形成“靠山簧”。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嵩縣志》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河南巡撫閆興邦于文廟典儀之時演奏,招集優伶……曾無虛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嵩縣志》載:“庶民……演劇酬神……疊舉無節。”嘉慶二年(1797年)《三人場重修火神廟舞樓碑記》載:“城西南百余里荒山小村三人場……擇時創建舞樓三楹……使梨園子弟演霓裳而得安,獻技美人服文衣而適意,娛山靈而悅人目。”連荒山僻壤之地戲曲亦如此深得人心,可見清朝中期,嵩縣戲曲活動之普遍與廣泛。又如庫區鄉安陵村《創建三圣殿舞樓碑記》載:“縣城戲曲活動復明,鄉間隨之而動,城東十數里安陵村……”安陵村木偶戲興起于明萬歷年間,一直演用靠山吼聲腔。但有名有姓的早期藝人則活動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前后。當時的藝人有:張忠信(大凈)、翟武臣(須生)、石光金(旦)及伊川白沙的楊文忠(丑)等10余人。戲班以靠山簧為聲腔,能演《伍子胥過昭關》等二十多個劇目。庫區古路壕的卷戲班興起于明朝后期,沿用靠山吼聲腔百余年后,則于清乾隆后期至嘉慶初年改靠山吼聲腔為靠山簧,是沿用靠山吼、開創靠山簧的始祖班。“豫西老靠調”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淵源于嵩縣,弘揚于豫西,影響到中原。其蒼涼悲壯,激情高亢的大本腔唱法,在現代的豫劇舞臺上仍獨樹一幟,獨具神韻。《嵩縣戲曲志》對“靠山簧”在嵩縣的起源與發展的歷史,有著比較詳實的記載。嵩縣民謠盛傳:“靠山吼、卷羅簧(卷戲、羅戲、二簧),豫西梆子、靠山簧,莊稼佬也會唱幾腔。”
靠山簧的形成與近七代傳承譜
豫西調靠山簧形成于十八世紀清乾隆后期至嘉慶初年。其始創由來及近七代傳承譜和主要名家業績軼事為:
1、第一代開山宗師是江湖藝人牛廷魁(藝名白騾子)和古路壕卷戲老藝人吳桃娃,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前后,改“卷戲”為“靠山簧”。牛廷魁出生于清乾隆中期,自幼習文好戲,聰明過人,12歲登臺成名。因在家打抱不平,失手傷人,出走江湖,祖籍不詳。他廣結戲界名流,精通各門各派戲路,善演關公,對卷戲情有獨鐘。他與卷戲老藝人吳桃娃結為好友,落腳嵩縣古路壕。牛廷魁、吳桃娃在卷戲基礎上,汲取百家之長,經多年演練,開創新劇種,定名“靠山簧”。牛廷魁任教師,吳桃娃為班主,收徒授藝,主教關公紅生戲。本地紳士、乾隆朝舉人于百謙,賣掉兩頃地,投資創辦第一個靠山簧戲班。牛廷魁收吳桃娃之子吳忠為徒,傾平生所學,傳授吳忠成名(據吳門五代孫吳庚申憶述,其曾祖父吳忠為學關公戲身架,額門上被老師牛廷魁搗出老繭)。吳忠藝成掌班,牛廷魁定居嵩縣大章。
2、第二代傳承人是號稱“壓塌洛陽、對倒南陽”的著名紅生吳忠(1813—1859)。吳忠掌門領班,收書香門第的賈書林和人稱“聽五里”的郭圪垱(名旦)等為徒。吳忠演關公出神入化。他率班在鳴皋鶴鳴觀賽戲。對敗洛陽府名班,后被接到洛陽府演戲傳藝,聲振豫西。在伊川中溪賽戲,對倒南陽名班,名揚豫南。南陽戲班主,將吳忠戲班騙到南陽,困而不放。吳班戲主于白謙,一怒之下花了三百兩銀子,打官司三個月,將吳忠戲班要回。吳忠一氣病逝,年僅46歲。至今嵩縣仍留傳著“傘子唱(賈書林)、圪垱浪(郭圪垱),擱不住吳忠撇一相”的佳傳。
3、第三代傳承人是“鐵嗓子”賈書林(1843—1933),藝名傘子,譽稱“豫西第一紅生”。還有人稱“聽五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藝術網 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