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洛陽

河洛大鼓溯源

2013/4/15 9:31:07 點擊數: 【字體:


    內容摘要:河洛大鼓藝術的形成是復雜性、多樣性的。她是以洛陽琴書或鼓兒詞為載體,廣納了數個曲種或劇種之精華,歷經了無數有名和無名的藝人的加工和創造,才逐步形成了今天這樣子,這其中包含著多少藝人的心血和汗水,才澆灌成這朵鮮艷的藝苑之秀啊。

  風靡豫西,獨具洛陽地方特色的河洛大鼓藝術始于何年,她的前身是什么?是怎樣演變而成的?因她是民間藝術,解放前并無確切的資料可考,即使比較有權威的《洛陽志》(第十三卷,1998年5月版)中有關對河洛大鼓的記載,也是根據民間老藝人的傳說而記錄的盡管是有據可依的文字資料,也難保百分之百翔實,沒有片面之嫌。關于河洛大鼓形成的說法有許多種,就筆者所了解的有以下幾種說法,現列出來,以供有興趣者參考。

  第一種說法,也就是《洛陽志》中記載的說法。河洛大鼓成型于本世紀初,即1900年前后,是洛陽琴書與南陽大鼓相結合的產物。因是《洛陽志》上記載的比較有權威的說法,我們不妨做一下較詳細的探討。

  先說洛陽琴書,她屬于聯曲體曲種。洛陽琴書大約形成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1年),系何人所創,眾說紛紜,難以定論,只知她源于三弦書。三弦書為河南四大曲種(大調曲子、河南墜子、三弦書、鼓書)之一。上溯三弦書有二百五十年的歷史,約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前后)南陽秀才何老窩,方城縣一代宗師沈大樓已經開始演唱三弦書。那么三弦書又源于何曲種,是不是與元末湮沉的“諸宮調”有關?倘待考證。

  先不扯那么遠了,“諸宮調”的湮沉與子弟書、鼓詞、彈詞等曲種的誕生究竟有怎樣的關聯,那是專家的事兒,非是我等平庸之輩所能涉及的,咱還是回頭說洛陽琴書吧。

  據傳,清代初期和中葉,洛陽一帶流行一種曲藝形式,其原名為“琴音”亦有說“清音”,原來的伴奏是七弦古琴。“琴音”講究平仄句式,依曲填詞,詞句文雅考究,旋律委婉、細膩、悠長,字少腔多,節奏緩慢、深沉。早期的“琴音”是在官宦、紳士、和文人之間流行傳唱的一種形式。其演出市場主要是豪富之家的“唱堂會”及茶館、廟會等固定場所,在鄉間村頭不太流行。“琴音”同南陽的大調曲子之祖“鼓子詞”一樣,對演員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講究以詩、詞、歌、賦為基礎,以規、距、禮、法為準則,以仁、義、道、德為宗旨。這就要求演員不僅要有優美的歌喉,扎實的唱功之外,還要品行端正,知書達禮,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才能勝任。其演唱方式是“廳堂閉目坐唱”,演員要衣冠周正,閉目端坐,更忌左顧右盼,以示品格高尚。為何要“目不斜視”呢?這是由當時的演出環境決定的。因“唱堂會”多是在達官貴人的客廳演唱,舊社會封建,女眷們不能拋頭露面呀,只能在兩邊廂房里隔簾聽唱。你想演員要是雙眼嘀溜溜的轉,兩邊來回瞅,象話嗎?為了避嫌,干脆閉目坐唱得啦,省得說閉話。這種“閉目坐唱”的演唱方式,一直沿襲至今。當然已不能適應時代了,現在講究“以目傳神”哩,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河洛大鼓藝人保留著“閉目演唱”的習慣。

  “琴音”流傳到民間后,百姓們就稱為“琴書”了,伴奏樂器也有七弦古琴演變為楊琴,并加進了四胡(四弦)、三弦、二胡、八角鼓、小鉸子等伴奏樂器。雖然大大增加了通俗性,但終因過于高雅、緩慢、拖沓而難以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至于“洛陽琴書”之稱,我認為主要是富于洛陽地方特色,以區別其它地方的“琴書”罷了。

  洛陽琴書究竟是什么樣子,很憒憾,不但我沒有聽過,我的師傅之輩恐怕也沒聽過。現在洛陽一帶已難覓她的芳跡。但流行于濟源一帶的“王屋琴書”極有可能來源于“洛陽琴書”。

  “王屋琴書”是濟源一帶特有的曲種,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歷史。據傳清道光年間(1838年)黃河南岸藝人王定(經查證,這里所說的王定應該是王水定(1842——1915)、孟津縣城關保障村人,系洛陽琴書之“王門琴書”首創者王金升之子。王氏兄弟組成的琴書班在黃河兩岸享有盛名投至王氏門下學琴書者達數十人之多。)沿孟津渡河行藝來到濟源的王屋山的竹泉、狼溝,課徒授藝,把琴書傳播于王屋山,得名王屋琴書。而洛陽一帶的琴書由于河南墜子等新曲種的競爭而趨于消亡。一部分洛陽琴書藝人吸收了河南墜子的墜琴和鼓詞的書鼓,衍變成為何洛大鼓,此待后述。

  洛陽琴書傳到王屋山以后,又被當地鼓書藝人郭茂林繼承創新,在王屋山一帶流行開來。 “王屋琴書”至今能演唱的藝人極少。本人在1980年——1990年之間在濟源一帶行藝時,曾聽說下冶鄉逢石河有一個著名的琴書藝人叫曹怪。久慕其名,無緣不曾拜會,但卻有幸在大峪鄉偏看村拜訪了琴書藝人劉現道、劉現周弟兄兩個,并同臺獻過藝,欣賞了他們的演唱,領略了琴書的藝術魅力。王屋琴書的演唱方式是:演唱者一手執八角鼓,一手擊釵,伴奏者一手執手板,一手敲擊木琴伴奏。兩位老師早已不在人世,如今回憶起來,記憶猶新。如果能確認王屋琴書就是洛陽琴書的“后羿”的話,本人也算是窺見了洛陽琴書的影子吧。

  以上對河洛大鼓的前身之一—洛陽琴書進行了粗淺的探討,下面想再尋覓一下河洛大鼓的前身之二——南陽鼓書的足跡。

  鼓書或稱鼓詞、鼓兒詞,相傳最早是道教宣傳教義的工具。鼓詞的形成可追溯到漢代,那時就有擊鼓演唱之雛形。

  《大河報》(2006年4月26日)大觀園鑒寶欄目介紹了漢代灰陶說唱俑。說唱俑左臂下夾一圓形扁鼓,類似于現在的書鼓,右手似握木棍,抬起做擊鼓動作。其而部表情生動,全身心地投入到激情說唱之中。該說唱俑不僅十分形象地反映了我國漢代說唱藝術已經成為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且成為鼓詞始于漢代的有力佐證。

  南陽是我國著名的曲藝之鄉,有“書山、曲海”之美譽。大調曲子、三弦書、鼓詞等曲種在南陽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南陽的鼓詞則是清朝道光年間由山東葉縣的“單大鼓”藝人張萬年傳入的,“單大鼓”是由敲擊書鼓和擊打梨鏵碎片兒做為伴奏的,實際上就是山東早期的“梨鏵大鼓”,傳入南陽后,稱為“鼓兒詞”、“南陽鼓兒哼”。為啥叫“鼓兒哼”呢?大概是每句唱腔后邊習慣用鼻音拖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現在一些老河洛大鼓藝人還在講究“說書三十六唱,七十二哼,不哼不好聽”呢。

  南陽鼓書又分為不同的流派,如“淮源大鼓&rd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2-5-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