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肯學河洛大鼓,調查其原因:其一,目前就業機會很多年輕人不用靠說書也能找到工作;其二,交通、傳媒的迅速發展,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給年輕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河洛大鼓已不是唯一的娛樂方式了。因此,河洛大鼓的市場越來越小,調查對象的老藝人們都很擔心河洛大鼓的失傳。
調查問題之二:河洛大鼓常用的幾種伴奏樂器
從目前偃師河洛大鼓藝人所用的樂器有以下幾種:
墜胡:主要的弦樂器,是河南特有的民間樂器,解放前,藝人們自制,常用瓦罐代替下面的共鳴箱。現在,用木質材料做成圓形箱體,蒙上蛇皮,音色柔和,略帶啞音,善于表現凄厲悲傷的情緒,音量很大。
三弦:彈撥樂器。不是必需的,可有可無。外出行藝,常常不用。
月牙板:打擊樂器。兩片形似月牙的半圓形鋼片,夾在左手四個手指中,兩片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音。
書鼓:圓形的扁鼓,放在鼓架上,鼓架距離桌面有 10 公分左右。講究的鼓架應是木質的,為了演出攜帶方便,也有可折疊的鐵架子。
鼓槌:敲擊書鼓的工具,同時又是道具,如可做刀、槍等表演用。
扇子:合扇,是一種只有扇柱,而無扇面的可開合的折扇。拿在右手,根據情節發展與鼓槌交替使用。
驚堂木:也叫“醒木”。用于開場和故事的關鍵時刻,表演者敲擊桌面,引起觀眾注意。如果將它橫放在桌面,還起不許錄音的暗示作用。
調查問題之三:河洛大鼓演出常用的幾種組合形式
根據不同場合的演出,河洛大鼓樂器配置也十分靈活,一般常見的組合形式是:
兩人組合式:往往用于外出行藝時,只用一把墜胡伴奏。這種組合要求兩個人都要會打板唱、會演奏墜胡,在演唱的過程中,兩人可互相替換演唱。
三人組合式:常用于固定的演出場所,如堂會等。用墜胡、三弦兩種樂器伴奏。
五人組合式:民間一般不用,在級別較高的重大演出和比賽時才用。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把二胡和一把琵琶。
(三)河洛大鼓調查實錄
一、河洛大鼓說“愿書”實錄
時間:2003 年 10 月 9 日
表演者:李新芳、朱小芝
伴奏:墜胡 - 鄧建峽;三弦 - 李新芳和朱小芝輪流彈奏。
地點:偃師岳灘鎮東莊楊祿妮家
“愿書”事由:家里添了個小孫子。
觀眾人數:約 130 人,年齡均在 60 歲以上的本村居民。
14:30 開書。李信芳說書帽《勸世文》。
15:00 開正書:李新芳說《小兩口爭燈》。
16:00 開長篇大書:朱小芝說《大明英雄會》。
17:30 演出結束。
此次愿書共說三天 6 場書,表演時間都在每天的下午和晚上,每次表演的順序均按書帽、中篇書、長篇書的程序。每場書的書目除了長篇大書不變,其它小段子都換新內容。
二、河洛大鼓的開場音樂表演實錄
時間:2003 年 10 月 3 日
地點:偃師邙嶺鄉東蔡村陸四輩家
表演者:陸四輩,伴奏者:陸永成
1. 鼓雜:用墜胡、板、鼓演奏的開場音樂。
2.報幕:說段傳統書帽《老包夸桑》(由說書人自報)。
3.道詩:斗大黃金銀,滿屋聚寶盆,打開金箍鉆,表表圣賢書。四句為詩八句為綱,十二句勾開為媒,壓在板后不提,引出古文半篇,聽我擊鼓帶扳,墜子幫腔帶路。
4.引腔:
5.入拍:開始唱書帽。(指 30 分鐘以內的小段書)
(四)河洛大鼓音樂風格特征
經過調查,我們得出河洛大鼓有以下風格特征:
其一,河洛大鼓承襲了洛陽琴書音樂中的拖腔,俗稱四大腔。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深受當地民間戲曲音樂的影響,又不斷融合吸收了豫劇、曲劇、河南墜子、越調、三弦鉸子書的等地方音調,因此具有強烈的豫西風格特征。
其二,河洛大鼓音樂與河南當地語言有緊密的聯系,旋律的走向明顯的是按河南地方方言的音調。敘述故事情節的道白用的是豫西方言,夸張的語氣形成了上下起伏的旋律音調,特別是為了表現人物的各種情緒,還借鑒了豫劇中嘆白等手法,增加了戲劇的感染力,進一步顯示出了河南地方風格的特征。
其三,伴奏采用的河南地方樂器墜琴,也是顯現地方色彩風格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有鼓、板的運用,更突出了說書的特點,所以不管何種腔調的音樂,只要配上了這些鼓板,便具備了大鼓書的基本音樂風格特征。
其四、音樂具有活潑、輕松的特點,節奏變化豐富多樣,對比強烈,并有多種音樂唱腔來塑造表現各種不同的情緒和人物性格,如表現憂傷情感的“嘆腔頭”,表現威武、激動等情緒的“飛板”,從而形成了河洛大鼓成為音樂板腔體結構的基礎。
注釋:
①張天培(1895 —1970)著名河洛大鼓藝人。祥見孫慎主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
②秦國琛,現洛陽市音協主席,作曲家,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
③姜和平,原洛陽市群藝館館長,畢業于河南大學音樂系《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撰稿人。
④現已發展成縣級市,仍屬洛陽轄區管理。
<參 考 文 獻>
<1>洛陽市志·第十三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P95.
<2> 同<1>
<3>孫慎.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下) .中國 ISBN 中心,1996,P1582.作者:馬春蓮【原標題:洛陽河洛大鼓音樂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