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簧淵源嵩縣四百年史略(3)
2013/7/3 17:18: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閆莊火神班,號稱“聽十里”)、趙小旦(宜陽人,搭班傳藝嵩縣大章)、傅友德(定居大坪馬河,曾給段寶興扮馬童十余年,從師田玉川)等。還有周邊縣名家劉永亮、馬德乾、胡發生等,最舉盛名的是洛陽王二順。第五代“靠山簧”老藝人們是“豫西調”的奠基人,功載河洛文化史冊。
第六代是指新中國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傳承靠山簧的藝人。我名喬社斌,字孝義,是本門六代嫡長傳承人,出生于1948年,F任:嵩縣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豫劇豫西調靠山簧嵩縣研究學會會長、嵩縣文化藝術聯誼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當年家父給我起名的初衷是:保家衛國要能文能武,唱戲也要會文會武。對家要盡孝,對友要重義。我從小隨父學藝,苦練童子功。十幾歲登臺,扮演“老徐達”、“漢劉備”、“岑彭”、“楊六郎”等角色,聲傳鄉里,小有名氣。多受同門眾師叔之稱道,專工文武須生。青、中年時期,除受家父言傳身教外,得到同門老藝人馬國貞、羅堂等眾師叔傳教。特別是1978年以來,傳統戲開放后,受豫西調代表人物曹天社之親傳,潛心鉆研豫西調靠山簧,被稱之為當今嵩縣的靠調行家。近十多年來,致力于豫西調靠山簧的研究、弘揚與保護工作。同曹天社老師一道,匯結嵩縣戲曲界專業人士和社會名流,創辦嵩縣文化藝術聯誼會。積極參與組織全縣戲劇匯演、嗩吶大賽、廣場文化、慶典慰問等文藝活動,近年演出達六百余場次,多次受到縣、市文化主管部門及民間團體的表彰和獎勵。同時發起、創辦豫劇豫西調靠山簧嵩縣研究學會。并撰有《嵩縣戲曲藝術》、《豫劇豫西調靠山簧淵源嵩縣四百年史略》、《豫西老靠調選》等戲劇資料。還多次到古都洛陽及周邊縣、區巡演,并深入鄉村民間、機關團體、駐軍、學校、敬老院等處義務演出,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在古都洛陽王城廣場演唱,運用激情高亢,蒼涼悲壯的豫西大本腔,贏得古都戲迷陣陣掌聲。有的戲迷請給簽名留念,有的拍照錄音。被稱之為當今的“鋼腔靠調王”,某自知愧不敢當。但由此可見,古老傳統的豫西老靠調,仍倍受觀眾之喜愛。近期參與組織:《伊水之聲》戲曲擂臺賽、《嵩州犁園》戲迷擂臺賽,嵩縣少兒才藝大賽等大型戲藝賽事活動,并擔任組委秘書長,積極為戲曲事業的發展盡心出力,得到廣大觀眾和戲迷朋友們較為廣泛的認可。
五、六十年代在嵩縣豫劇團的靠調藝人有:王仙娥、王曉娥(老藝人袁福舟生女,王五常繼女)、賈福正(從師袁福舟)、張保(西關人、師傳不詳)、郭長福(飯坡人,曾從師喬文朝)、郭進舉(田湖人,曾從師喬文朝、蘇蘭芳)、張丁一(大章人)、李愛民(西關人)等?空{老藝人之后現有:龔蘭芳(大章老藝人龔懷娃之女)、曹岳蓮(五代名家曹天社之女)、青山屯馬春娃(老藝人馬國貞之子)、南莊羅雙慶(老藝人羅堂之子,工板胡)、古路壕吳門六代孫吳將國(工二胡)、王新娥(縣劇團王氏傳人)、齊敏(老藝人齊君之子,著名司鼓)等。
第七代是八十年代之后,培養的戲曲新秀。建國后,戲曲事業蓬勃發展,豫劇不斷創新?可交珊驮ノ髡{合并;豫西調與豫東調結合,共同升華為豫劇。戲界新人大都崇尚新的戲曲聲腔。加之1966年之后,歷史劇近十年限演,傳統的豫西老靠調,學者甚少,精通者更少。目前,靠山簧處于瀕危的拯救狀態,急待研討開拓,弘揚保護。嵩縣當今同豫西靠調有傳承淵源的主要戲曲新秀有:悲劇拔尖人才,戲曲新秀杜慧芳(系第六代選培的第七代傳承新秀)、縣豫劇團副團長、青年戲曲新秀賈育紅(八十年代從師郭長福)、縣豫劇團副團長,青年戲曲新秀石玉樂,工豫西調的青年戲曲新秀溫躍光等。他們都在為嵩縣豫西調靠山簧的傳承和發展,發揮著力所能及的作用。
總之,抱著嚴謹的求真求學態度,傾己所學,撰寫豫劇豫西調靠山簧四百年史略,羅列記述靠山簧七代師傳藝人的從藝生涯和卓越貢獻。因戲劇文化博大精深,本人學淺力薄,實難寫準、寫全、寫到位。就眾多前輩先師而言,尤其是已經作古的人!他們用畢生的精力乃至全部生命,為豫西調靠山簧的奠基、發展、創新和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他們宛如嵩邑上空一顆顆璀璨的藝星,光灑大地,澤被后世。我作為一名戲曲愛好者和靠山簧的執著追求和實踐者,有必要、有責任、有義務寫點東西,告慰前者,鞭策自己,激勵后人。讓我們共同呵護靠山簧─伊洛人共同擁有的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使這朵藝術奇葩,枝繁葉茂,大放異彩,倍受關愛,傳世永昌。由于,縣委、縣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嵩政〔2010〕18號文件公布:將“豫西調靠山簧”列入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經縣委宣傳部批準、縣文聯〔2010〕2號文件批復成立:“豫劇豫西調靠山簧嵩縣研究學會”,從組織上,政策上為“靠學”的傳承、弘揚和保護提供了保障。(注:本文作者為嵩縣靠山簧傳承人喬社斌,在此對藝術家深表感謝!感謝藝術家的辛勤勞動。驹瓨祟}:靠山簧淵源嵩縣四百年史略】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藝術網 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