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洛陽伽藍記》:北魏洛陽的興廢之嘆

2013/11/22 15:33:24 點擊數: 【字體:

《洛陽伽藍記》:北魏洛陽的興廢之嘆
 

《洛陽伽藍記》:北魏洛陽的興廢之嘆

白河書齋所藏《洛陽伽藍記》(圖由晁會元先生提供)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后世無傳,故撰斯記。

    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門甍(méng,指屋脊)棟干云。

    王城北八十里,有如來履石之跡,起塔籠之。

    ——《洛陽伽藍記》

    【一】 北魏舊臣悲黍離

    楊衒(xuàn)之的《洛陽伽藍記》,曾讓無數人夢回北魏極盛時期的洛陽:那既是一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又是一個佛寺林立、梵音裊裊的佛教圣地。那時人們崇佛的熱情蓋過了一切,仿佛在進行一場集體狂歡,而不知毀滅之期將至。

    公元528年,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先“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黃河)”,又借口祭天,大肆屠殺百官。公元534年,孝靜帝為權臣高歡所逼,遷都鄴城(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至此不過40年光景。而洛陽城內外的上千座佛寺,已在兵火中被毀大半。

    楊衒之本是北魏舊臣,目睹過帝京洛陽的佛寺之盛。公元547年,當他因公務“重覽洛陽”時,卻發現眼前一片凄涼:“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于荒階,山鳥巢于庭樹……”他觸景生情,發出了“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的興廢之嘆,并決定寫一部《洛陽伽藍記》,讓后人記住這段歷史。“伽藍”(qié lán,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意為佛寺。

    今天,我們翻開《洛陽伽藍記》,北魏洛陽城便歷歷在目,楊衒之的目的達到了。只是他本人的身世一直是個謎。

    不知什么原因,正史中缺少對楊衒之的記載。查歷代文獻,可知他是北平(今河北滿城一帶)人,生卒年不詳,也不一定姓楊,只能說是“楊或作陽,又誤作羊”。公元529年前后,他任朝奉請,曾隨北魏莊帝游華林園;后當過撫軍府司馬、期城(今河南泌陽)郡守等。公元547年他寫《洛陽伽藍記》時,正在東魏撫軍府司馬任上。

    關于楊衒之的寫書動機,人們曾有不同說法。其實,他在《洛陽伽藍記》序中已寫得很清楚:“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后世無傳,故撰斯記。”

    【二】 “伽藍”為題寫風物

    《洛陽伽藍記》雖以“伽藍”為題,卻不僅僅寫佛寺。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說:“今了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諦俗事,因而出之。”

    在書中,楊衒之依照方位,分5卷記述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的佛寺。其中城內記永寧寺等9寺,城東記明懸尼寺等13寺,城南記景明寺等7寺,城西記沖覺寺等9寺,城北記禪虛寺等2寺。

    楊衒之對北魏洛陽城了如指掌,每卷均以城門為起點,詳細而精確地記述了城址、城門、宮殿、佛寺、住宅、名勝古跡等。此外,對相關的歷史、掌故等,他也多有涉及。如卷一《永寧寺》中寫到達摩:“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游中土。見金盤炫目,光照云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在卷三的《高陽王寺》中,他寫高陽王元雍“一食必以數萬錢為限”,面前海陸珍饈擺出丈遠,以致陳留侯李崇感嘆:“高陽一食,敵我千日。”

    在《洛陽伽藍記》卷五中,楊衒之還記述了北魏神龜元年(公元518年),敦煌人宋云和崇立寺比丘惠生奉胡太后之命,到西域取經的經過和沿途見聞。這是一份珍貴的史料,對研究洛陽佛教史及北魏中西交通史都有重要意義。

    后人對此書評價很高,如清代學者就稱其“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凡夫朝家變亂之端,宗藩廢立之由,藝文古跡之所關,苑囿橋梁之所在,以及民間怪異、外夷風土,莫不巨細畢陳,本末可觀,足以補魏收(指《魏書》作者)所未備,為拓跋之別史”。

    同時,《洛陽伽藍記》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譽為南北朝駢體文范本。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說法,就是“其文濃麗秀逸,煩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

    【三】 內涵豐富的杰作

    《洛陽伽藍記》一書涉及地理、政治等領域,內涵極為豐富,在文學、佛學、歷史等方面都有研究價值。也正因此,對于它的分類,歷史上一度存在分歧。

    頗具權威性的《隋書·經籍志》,曾將《洛陽伽藍記》列為史部地理類。后來,《舊唐書·經籍志》《郡齋讀書志》及《宋史·藝文志》等也遵循了這個分類。到了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其列為地理類古跡之屬,并將其與北魏另一部地理名著《水經注》相提并論。至此,《洛陽伽藍記》作為史部地理類書的屬性才沒了爭議。

    “因內容繁雜,不易統一,《洛陽伽藍記》原書采用了非常巧妙的結構,有正文、子注之別,其中注語占了大半。唐代以前,書中文、注分明;宋代以后,人們在傳抄過程中混淆了文、注,讀解十分不便。清道光年間,吳若準撰了《洛陽伽藍記集證》,加上其他學者的研究,才逐漸分清正文、子注,基本恢復了書的原貌。”洛陽古籍收藏家、白河書齋主人晁會元說。

    根據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記》的記載,宋代已有《洛陽伽藍記》刻本,現已丟失。“此書現存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如隱堂刻本,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另外,明萬歷年間《古今逸史》刻本、明汲古閣《津逮秘書》刻本及清乾隆年間《漢魏叢書》刻本等,都較為有名。民國時期,洛陽石酉齋刊刻此書,加有插圖,十分精美。”晁先生說,他對這部古籍十分重視,曾多次前往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研究《洛陽伽藍記》不同時期的版本特征。

    “白河書齋收藏有明如隱堂刻本《洛陽伽藍記》,還有多種清代版本及民國影印本。”晁先生說,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就根據《洛陽伽藍記》中的記述,到永寧寺等佛寺遺址訪察,并記下了大量筆記。“這使我加深了對北魏時期洛陽的認識。”(原標題:《洛陽伽藍記》:北魏洛陽的興廢之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3-11-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