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副行政中心”的話題很熱。
所謂“副行政中心”,放在古代又叫陪都。很多朝代都設有陪都,陪都設在哪?怎么設?里頭大有講究。
“副行政中心”在我國不是個陌生名詞。早在夏朝,據說就曾先后有過三個被叫作陪都的“副行政中心”——安邑(今山西夏縣)、平陽(今山西臨汾)、晉陽(今山西太原);商代末期,朝歌成為“副行政中心”,盡管沒有陪都之名,但殷紂王大多在這里辦公和居;西周滅亡殷商之前,隔著一條灃水的豐邑和鎬邑(都在西安附近)被定為首都,其中更古老的豐邑是“副行政中心”。滅亡殷商后,又在中原的洛邑(今河南洛陽)設立了“副行政中心”。
劉邦改變了想法,將洛陽和長安來了個首都、陪都大調轉
漢朝是劉姓王朝,有劉邦建立的前漢和劉秀建立的后漢之分,后世史學家習慣將前漢稱為“西漢”、后漢稱為“東漢”,這是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中王”。在“楚漢相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當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初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劉邦改變了想法,將洛陽設為陪都,而定長安城為首都。原來,謀臣張良的分析起了決定作用。《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長安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陽終于迎來轉機,由“著名陪都”轉正為東漢的“著名首都”。這年十月,劉秀與王莽的更始政權決裂,在?(今河北高邑)登基稱帝,為表明自己的劉姓正統和漢家重興,仍以“漢”為國號,此即東漢。劉秀確定洛陽為首都(東都)后,設長安為陪都,稱為“西都”。
劉邦設首都于長安,而立陪都洛陽;劉秀反其道而行之,長安、洛陽角色互轉。表面看很簡單,實際上則是中國都城東進戰略的繼續。
劉邦之所以選擇長安作為都城,把洛陽作為陪都,是因為當時秦朝的舊勢力并未從根本上消失,都城設于秦朝舊都附近有利于穩定國勢,堪輿術上叫作“壓王氣,鎮龍脈”;劉秀選擇都洛陽而陪長安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關中的物產資源已不能夠支撐首都長安的高消費。
京師、西京、中京……長安名稱變來變去的背后
到了唐朝,高祖李淵接受隋恭帝楊侑禪讓稱帝,定都長安。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首都,但其功能和名稱卻屢有更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長安“初曰京師,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年曰中京,上元二年復稱京師,肅宗元年曰上都”。
作為一國之都,為何長安的名稱有這么多的變化?這與唐朝不同時期陪都的增減變化有直接關系。
唐朝定都長安,但仍很重視洛陽。太宗李世民重新提升洛陽的政治地位,下令重修洛陽宮。到顯慶二年(公元657年),高宗李治重設洛陽為“東都”,正式賦予洛陽以國家政治副中心的陪都地位。
武則天代唐自立后,洛陽的政治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她將其易名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后改“唐”為“周”,干脆定洛陽為首都,長安反成了陪都。
到了玄宗李隆基當皇帝時,他將“東都”稱為“東京”,此時的長安名字就發生了變化,相應地稱為“西京”。再后來,肅宗李亨當皇帝時,設了4個陪都,即“東京”洛陽、“北京”太原、“西京”鳳翔、“南京”成都,此時的首都長安改稱“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
宋朝的開封相當于清朝的北京,“南京”商丘則相當于清朝的沈陽
北宋的首都為汴州開封府,即今河南開封市,時稱“東京”。太祖趙匡胤即帝位后,設陪都“西京”,與“東京”相對應。北宋的“西京”并不是唐朝時的長安城,而是距宋祖陵所在的鞏義較近的唐朝時的“東京”洛陽。
此后,北宋又設立了“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兩個陪都。應天府和大名府,一南一北,故稱“南京”、“北京”。這樣,北宋都城實為“四京制”。
北宋時,“南京”的政治地位很高,是緣于宋太祖趙匡胤在后周恭帝時領宋州歸德軍 (今河南商丘境內)節度使,在河南陳橋鎮策動兵變,奪取帝位,史稱“陳橋兵變”。真宗趙恒當皇帝時追思先烈,升歸德軍為應天府,而后,又升應天府為“南京”,成為陪都。
真宗在修建“南京”的同時,還下旨追贈當年太祖皇帝的幕僚勛舊,這種特殊的恩禮可以轉讓給他們的子孫。另外,他還特地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道觀,叫做“南京鴻慶宮”,用來安放和供奉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御容”?梢韵胂,北宋時的“南京”也是非常繁華的都市。如果拿清朝打比方,宋朝的開封相當于清朝的北京,而“南京”商丘則相當于清朝的沈陽。
清朝,承德雖無陪都、留都之類“名分”,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扮演著“副行政中心”角色
元代入主中原,定都“大都”(今北京),在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設立“上都”。
“上都”古城,坐落在錫林郭勒盟。這座規模宏大的宮殿舊址,在“上都河”北岸,當地牧民稱它為“昭奈曼蘇木”。“上都”古城,南臨灤河上游的閃電河,北倚東西橫亙的山崗,群山環抱,物產豐富,交通便利。
每年夏天,整個行政機構和皇室都會移居涼爽的“上都”居住、辦公,“上都”不僅是“副行政中心”,也是“夏都”的雛形。
明代,成祖朱棣下詔遷都北京,遂開始全面營建北京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設南京為陪都,形成了南北“兩京制”。
明朝雖然還有“中都”臨濠,但那是到明亡都未建成的一座廢都。最具戲劇性的是,“中都”后來變身“皇家監獄”,凡皇族有罪之人均發配于此“勞改”。所以明朝是名副其實的南北平衡型“兩京制”。
此后代明而立的清朝也以北京為首都,但仍在關外保留了盛京(沈陽)這座留都,并設置了“留都五部”這個中央辦公機構(沒有吏部)。同時,由于皇帝經常在夏季居住于承德避暑山莊,后者雖無陪都、留都之類“名分”,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扮演著“副行政中心”角色。
(王一 綜合自 《北京晚報》、《新華每日電訊》、《天津日報》)
鏈接
哪些國家有陪都
當今世界上設立“副行政中心”的國家有好幾個,其情況則各不相同。
首都與政府所在地分離
許多國家法定首都是甲地,但政府所在地卻在乙地,事實上后者是行政中心,前者才是“副行政中心”。
西非國家科特迪瓦,政府辦公地點是沿海大城市阿比讓,而法定首都卻是內地小城亞穆蘇克羅,國會、部分司法機構設在那里;西非國家貝寧,法定首都是波多諾伏,但政府和大多數職能機構都在幾十公里外的經濟首都科托努辦公,各國使館也在科托努,波多諾伏事實上成了部分政府高官的居住區。
東非國家坦桑尼亞首都是內地小城多多瑪,但由于這座內地城市建設緩慢,自上世紀70年代宣布定都至今尚無大的起色,因此絕大多數政府職能機構仍留在舊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后者事實上仍然是坦桑尼亞的行政中心。
較為特殊的例子是荷蘭:該國法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政府所在地則是海牙。因為王室主要在阿姆斯特丹居住,因此從習慣上,一般仍將海牙視為“副行政中心”。
首都干了陪都的活
南非將行政、立法、司法三大職能分散在比勒陀利亞、開普敦和布隆方丹三地,習慣上比勒陀利亞被視作行政中心,后兩座城市則是“副行政中心”。
馬來西亞聯邦法律規定,布城是行政中心和司法機構所在地,但由于首都吉隆坡仍集中了大部分首都功能,布城事實上扮演的是“副行政中心”角色。
三面被南非圍繞的小國斯威士蘭,首都是姆巴巴內,國會卻設在洛班巴,由于該國王室獨攬大權,國會不過是橡皮圖章,因此洛班巴的“副行政中心”地位也顯得十分勉強。
一些國家宣布了新的行政中心,但習慣和事實上,行政中心還在原地,如韓國,政府宣布在世宗市建立新的“行政首都”,然而首爾仍然集中了大多數首都職能,世宗市即便建成,恐也只能發揮“副行政中心”的作用。
特定時段的“副行政中心”
還有一些城市雖無“副行政中心”之名,卻實際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如沙特王室和政府夏季常常在吉達辦公,這里被俗稱為“夏都”,是一年中部分時段的“副行政中心”。有人戲言,美國的戴維營實際上也扮演著這種 “臨時副行政中心”的職責。
最特殊的國家是以色列:這個國家的法定首都是耶路撒冷,但大多數國家和聯合國都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理由是巴以之間圍繞耶路撒冷地位問題的談判尚無結果,因此大多數外國使館都設在特拉維夫,迫使以色列不得不保留部分相應機構在特拉維夫,以適應外交需要。
(摘編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