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洛陽

張鈁捐出自家錢糧救濟家鄉災民(2)

2013/11/1 18:15:34 點擊數: 【字體:

    張鈁只能以義賑為主,想方設法調動官方資源。從1942年的救災到1944年的救災,兩度異地大救災,張鈁所建的“NGO組織”——旅陜河南同鄉會及豫災救濟會等,發揮了巨大作用。

    專家曾言:“18世紀代議制產生,標志著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開始;19世紀的官僚政治和科層制,則是資產階級行政管理的成熟;到了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創新則是有組織的私人自愿性活動及大量公民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NGO)的興起。”

    受東西方慈善思想共同影響的張鈁,接受并充分利用了這種組織系統。

    自1938年張鈁至西安,他就成立旅陜河南同鄉會(以下簡稱同鄉會)及豫災救濟會。到了1942年,這兩個NGO,作用日益凸現。

    張鈁之子張廣武曾長期居住西安,他撰文回憶:“當年河南難民一到西安,先由旅陜河南同鄉會接待,安排吃住,再研究怎么安置。同鄉會資金,一部分來源于鹽店街等河南人開的銀號捐資,一部分來自香玉劇社等幾個河南劇團戲票收入。同鄉會安置了大量逃陜難民。就連難民回河南,也要同鄉會開具路證。這個路證連敵占區都能夠通行無阻。”

    河南災民大量入陜,陜西曾設法阻滯,《1942》電影中并無夸張。“但回去就是個死”。

    為保證難民留下來活下去,張鈁建議就地安置,認為“增陜之繁榮,減豫省之艱困,一舉數得。待救濟者不過數十萬人,統籌施救尚非甚難”。這是災情初起,以后待救濟者數字大增,張鈁始有移民之措。

    就地安置,仍然要籌錢。

    據《河南省文史資料》記載,張鈁開始給豫陜名流發請帖,來張鈁公館。張鈁率先將自己漢中水田四十頃變賣,并從陜西周至縣自家莊地調糧萬余斤。大家也踴躍捐資捐糧。這筆錢糧,張鈁設了兩個難民收容所,一在西安城東韓信寨附近,一在西安北關紅廟坡磚瓦窯場。

    張金星,澠池人,到西安投奔張鈁,被安排在北關磚瓦窯場河南難民收容所擔任遣送難民聯絡委員,他撰文記述:“災民先登記姓名籍貫,編成組織(有隊和小組),安排臨時住處。有病的安排醫院給他們看病。鐘鼓樓附近還辦有難民學校,我們村王三庭就在那兒上過學。發給災民的口糧是玉米,標準是大口(12歲以上)每天每人1斤,小口(12歲以下)6兩,每隔5天發放一次。隔幾天,工作人員還來問候和安慰。每月張鈁還要去收容所看望一下。”

    進收容所的多半是老弱婦孺,還有些是“工商者”,張鈁建議政府,“工商者以小本貸款方式貸給其款項,藉樹始基”,讓其自救。

    至于從西安逃往陜境各縣的災民,由豫災救濟會與當地政府交涉,就地安置。與甘肅、陜西兩省政府聯系,洽商移民問題;對外交涉信件,除用豫災救濟會名義發出外,大部分以張鈁私人名義發出。

    逃西安的災民,死者時有所聞,張鈁出資在西安郊區購地三四畝,作為“義地”。

    吁請政府組織災民墾荒

    同鄉會及豫災救濟會,牽頭辦的更大的事,還是移民。

    自1929年河南大旱災移民東北開始,張鈁一直未停止移民的探索與實踐。

  1940年,針對黃泛區災民,張鈁等人提出《黃河決口被災難民急應廣籌移墾提案》,提出“黃災難民必須大舉移墾”。      

    原因是黃災移民與普通難民不同:“普通戰地難民不過臨時逃難性質,人人有國難解除后重返故鄉之思想,且分子多屬學商各界及稍有資產之家,向不親習農作。黃難災民則與此相反,舍耕田外無他生活能力,國家對此受特殊災害之民眾,實有為籌永久生計之責,雖不能于咄嗟間全數安插,惟救人救徹。對于黃災難民之救濟舍移墾外,無他辦法。”

    如何開展黃災難民移墾?張鈁提出了六條具體意見。

    1941年3月24日,張鈁等13人再次提交《為黃災慘重,請政府查照本會第六次決議救濟黃災辦法,迅即施行,以救災黎而利抗戰案》,提案被政府通過。

    1942年,張鈁又通過同鄉會、豫災救濟會組織,在西安成立“移民處”,開辦“西北移民墾干班”,組織災民去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墾荒自救。

    為順利移民,張鈁于1942年9月9日向國民政府呈報《為移置豫省災民五萬人,共需三千萬元,祈迅予擬發并條陳七事由》,提出七條具體移墾辦法,移民地點為河西、寧夏。

    第二天,張鈁又向蔣介石呈報《移墾河西方案》,他再度強調:“移墾河西出自鈞旨,為國家萬世計,為建國根本計,請定為永久國策……”

    諸多方案提案,引起蔣介石高度重視,他于1942年9月21日和9月28日,先后兩次以快郵電稿予行政副院長孔祥熙。電文一:“……查此事于賑救豫災、開發西北均關重要,最好由農林部于甘省府負責主持為宜。”電文二:“……西北移民問題,備著手之處似莫如寧夏為最宜……若以救濟豫災之資充作移民之費,就逃荒難民加以組織,移往寧夏,似屬一舉兩得……查西北移墾問題迭經本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先后手函核辦,并據張副院長鈁條陳轉達各在案,希即并案核辦為盼。”

    移民西北者,當是個較龐大數字。張金星回憶:“北關磚瓦窯場收容所一共向西北遣送難民八九批,1000多人。”

    據張廣武回憶:“抗戰八年間,同鄉會在西北五省共計妥善安置河南難民120萬余人。”

    至今,甘肅酒泉、張掖一帶,還有兩個“河南村”。談及來歷,村民道:“河南張伯英給我們遷來的。”【原標題:“張鈁的救贖——一個河南人和三次大豫災”系列三 捐出自家錢糧救濟家鄉災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2年12月2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