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洛陽

風雨漫漫志士路 將軍飆起唱大風——張鈁將軍(2)

2013/11/4 8:59:08 點擊數: 【字體:

  清朝建立200余年來,康乾盛世曇花一現,接著便弊政百出,國弱民貧。幾十年來,南有太平軍舉事,北有捻軍起義,皆屬官逼民反。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咱老家洛陽大旱,兩季都沒有收成,我每次回新安,目睹民生凋敝,心中實在難受。你作為青年,應該關心民生,立志改良社會,為國為民效力才是啊!

  張鈁素有大志,受了父親點撥,更是茅塞頓開,激情飛揚。他對父親說:父親大人有所不知,我曾跑到洛陽關林廟朝拜關公。關云長夜觀《春秋》的雕像,給我印象最深。自古以來,好男兒當憂先朝之興替,謀國家之強盛,我一定效法先賢,立志為民!此前兒在新安就學,常于課余跑馬射箭,練習武藝,砥礪意志。請父親大人放心,我當努力進取,決不荒廢此生!

  光陰荏苒,轉眼到了1907年,張鈁21歲,適逢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招生,招生計劃是大省保送學生60名,中省40名,小省30名,共計在全國招生1200名。陜西是小省,招生名額30名,張鈁抓住機會,報名應考,一舉通過,被錄取為該校新生。

  說到保定陸軍速成學堂,需交代一下:該學堂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本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后簡稱保定軍校,乃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位于河北保定市郊。僅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就辦過九期,畢業生達到60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來都成了黃埔軍校的教官。只要細查史料,就會發現在這里就讀的有吳佩孚、孫岳、孫傳芳、蔣介石、張群、李濟深、葉挺、鄧演達、張治中、傅作義、唐生智、顧祝同、陳誠、白崇禧等。這些人后來不論歸入哪個黨派,當時都是反封建的有生力量,對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話說張鈁入校后,被編入炮科,他在學校除了學習軍事知識外,抓住一切機會閱讀進步書籍。當時校園內秘密流傳著《警世鐘》、《猛回頭》、《太平天國戰史》等許多被查禁的書籍,他和同學們悄悄閱讀,思想進步很快。其間,他與來自浙江奉化溪口鎮的蔣介石曾在一個宿舍,蔣住上鋪,他住下鋪,當時蔣介石的名字叫蔣志清。張鈁還結識了河南老鄉袁世锜,這位是袁世凱的族弟,張鈁從他那里了解了許多時局變化的信息。大家在一起,經常議論清廷腐敗,憂憤時世,抒發志向。在全校1200名學員中,有72人加入了同盟會,而張鈁是最早入會的會員之一。

  加入同盟會的張鈁,更加明確了反封建和推翻帝制的政治立場,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主張。1909年,他從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后,立即回到洛陽,召集同盟會河南分會成員開會。與會的有時任河南府中學堂監督(校長)楊勉齋,以及后來被清廷殺害的辛亥革命志士劉粹軒等。會議要點:傳播三民主義,推翻清廷,建立民國;在豫西山區建立武裝力量基地,聯絡南陽、川陜、鄭汴等地革命有生力量,準備起義。

  會后,張鈁就道入陜,大家依依不舍。周公廟定鼎堂前,楊勉齋、劉粹軒問張鈁:“可無言而去乎?”張鈁回答:“西北有事必有我在,諸公能聞風而來乎?”勉齋、粹軒同聲應道:“定如約!”于是作別,分頭行動,共謀大事。

  二

  躊躇滿志的張鈁,被分配到陜西新軍擔任炮兵排長,時為1910年10月3日。當時新軍使用的武器,以湖北兵工廠出的槍械為主,而炮兵則統一配置山炮,長官騎馬,手握短槍,威風凜凜。而當時舊軍隊和地方武裝,最銳利的武器,也不過為七響馬槍和水連珠,有的士兵還背負大刀,抬著土炮。兩種裝備一比較,后者簡直與徒手無異。所以張鈁帶領的士兵很是自豪,士氣高昂,他不斷向士兵灌輸三民主義,醞釀組織起義,新軍內蘊藏著濃烈的革命氣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張鈁所在的新軍,全部脫離清軍統轄。10月22日,陜西起義發動,張鈁承擔了重要任務,他潛入西安城內清兵把守嚴密的禁城,點燃了火藥庫,一聲巨響,起義爆發。張鈁發現城中巷戰,炮兵無法發揮作用,果斷帶領隊伍東殺西馳,充當先鋒。當他率領的隊伍向城南門進攻時,路過鐘鼓樓,看那旗桿之上,飄著一面清朝黃旗,上有兩個清兵護衛。他急囑部下:此旗非同小可,必須讓它倒下,才能鼓舞士氣!你等在旁埋伏,由我來放倒它!好一個張鈁,當即迂回前行,悄然接近,可笑那兩個清兵,只顧往遠處人喊馬嘶的地方瞅,哪料到身后來了一員驍將。只見那張鈁猛然揮刀,砍翻一個清兵。另一個清兵還沒有回過神兒,就被張鈁結果了性命。

  說時遲,那時快,張鈁意在砍旗,他手執大刀,三下兩下砍斷了旗桿,黃旗飄下,落于塵埃,張鈁振臂高呼:“推翻帝制!打倒清朝!”鐘鼓樓附近的起義將士見了,同聲歡呼, 士氣更旺,個個勇往直前,奮勇殺敵。其時正好大隊兵馬來到,起義將士如排山倒海一般,勢不可當,終把敵人擊潰,陜西起義遂告成功,于24日全部肅清城中之敵。

  消息傳到北京,清廷大為恐慌,遂派大軍從東、西兩路往西安趕來,妄想一舉撲滅陜西革命之火。陜西軍政府為了粉碎清軍反撲,在東、西兩個戰線進行了艱苦激烈的戰斗,并在清軍大舉進攻之前,成立了秦隴復漢軍,補充兵源,增加編制,準備東征,張鈁戰功赫赫,被任命為東路征討大都督。

  此次東征,是往張鈁的老家洛陽方向而來。張鈁夜不能寐,忽想起當年在周公廟與知己作別,離開家鄉已經兩載。正在感慨之余,忽聽部下來報:洛陽楊勉齋來到!真是想誰誰到,他欣喜若狂,連忙出見,談起河南革命形勢,都覺得時機成熟,決心率軍前去謀得河南獨立。這次相會,果若當年相別時說的“定如約”,志士遵諾,彼此歡喜。

  兵至潼關,清兵聽說是張鈁之兵,聞風喪膽,剛一交戰,便被打得潰不成軍。從此張鈁名聲大震,革命軍中廣為傳頌。全國新軍中的高級將領,都看重張鈁年輕有為,前途遠大,紛紛鼓勵支持。張鈁也頗有自知之明,軍務之外,苦讀兵書。《孫子》諸術,無所不覽,當代戰略,廣為鉆研,大大提高了指揮作戰的理論水平,成為遠近聞名的儒將。

  三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復辟帝制之后,張鈁深為不滿,一直不予合作。他回到洛陽、開封等地,在河南組織討袁軍,1916年1月被袁世凱誘捕入獄。及至蔡鍔的護國軍討袁成功,袁世凱垮臺,他才被釋放。出獄后,他又回到陜西,1918年5月與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組建靖國軍,擔任副總司令,受孫中山先生的節制。

  1921年6月,父親病故,張鈁回到故里鐵門鎮守孝,其后一段時間,他蟄居故里,幫助地方開采煤礦,創辦了鐵門小學,設立縣志局續修縣志,一邊支持地方公益事業,一邊蟄伏起來養精蓄銳。1923年9月,康有為赴陜途中,入住張鈁建造的“古石山莊”,為山莊題名“蟄廬”,寄語張鈁于蟄伏后東山再起。1927年6月,張鈁受命擔任河南省政府委員和建設廳廳長,暫時離開軍界,轉入地方行政工作。在兼任河南省賑濟委員會主席期間,恰遇1930年河南大旱,他坐鎮洛陽和開封,周濟蜂擁而至的各地災民,晝夜操勞,贏得百姓稱贊。其間,他又出任國民黨第二十路軍總指揮,兼任河南省代理主席,直至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爆發后,張鈁受命擔任國民黨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司令)。1938年調任國民黨民事參議院副院長,后繼任院長。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委任張鈁為鄂豫陜綏靖區主任。不久蔣介石逃往臺灣,大陸的國民黨政府名存實亡。此時張鈁環顧時局,毅然決定棄暗投明。他讓其次子張廣居與彭德懷將軍接洽,舉旗起義,從而為加快解放戰爭進程作出了貢獻。我黨對張鈁將軍這一壯舉充分肯定,解放后,張鈁應中央統戰部邀請,于1951年移住北京,受到了中央領導的熱情接見。1954年,他擔任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會團結委員會委員。1957年到1965年,他響應周恩來總理的號召,寫下了30多萬字的回憶錄,為中國近代史留下了珍貴資料。

  戎馬一生的張鈁將軍,歷任軍中和地方要職,但他不擺官架子,輕財好義,對父老鄉親十分親近,凡遇貧苦之人,皆慷慨解囊,見到爭執之事,善意給予調解。每次回歸故里,不騎馬不坐車,見到鄉親必先問候,至今被當地人津津樂道。1966年5月25日,張鈁先生患十二指腸癌去世。

  風雨漫漫數十年,至今猶憶張將軍!如今新安縣千唐志齋院內,有他的墓園,松柏圍植,綠樹成陰……本報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風雨漫漫志士路 將軍飆起唱大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7年6月18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