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洛陽

千唐志齋游記

2013/10/28 17:25:48 點擊數: 【字體:


千唐志齋游記


    千唐志齋位于洛陽市西四十五公里的新安縣鐵門鎮。它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北魏以來歷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一千一百九十一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并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
齋名由來蓋緣于此。

  鐵門,古稱闕門,為豫西名鎮,是千唐志齋創建人張鈁的故鄉。這里青龍、鳳凰兩山對峙,南、北澗水環鎮東流,東臨函谷,西扼崤山,風景秀麗,交通便利。近年來,坐落在鎮西北角的千唐志齋,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萬千中外游人。

  驅車行進在通往鐵門鎮的路上。出了洛陽,國道兩邊盡是山鄉田園風光。雖是初春時節,但因今年立春早,所以大年初三,仍感覺寒意襲人。路上的車不多,可農家出門串親戚的小型四輪摩托車不少,一家人身穿花花綠綠的新年新裝,帶著大箱小箱的年貨走親訪友,車上歡聲笑語,一路飄灑,恰似一幅清新的春景圖。留意路邊的農家院墻上,不時出現一幅幅大字標語“農民種糧,政府補錢”。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貼上了春聯,一家農戶大門上的對聯格外引人注目:“門前大道通富路院內祥光照前程”,看得出中央的惠農利民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不久到了鐵門鎮,經過了往南的一段蜿蜒曲折的鄉間公路后,就到達了聞名于世的“千唐志齋”。
這是一個不大的門面,大紅的門墻,綠色的琉璃瓦,古香古色。走進院內,孫文先生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迎面而來。院內冬青碧綠,松柏蒼翠,曲徑通幽,十分寧靜。往左走經過了一道圓形門,就到了墓石所在的“志齋”了。

  這是一個由十五孔窯洞和三個天井、一道走廊所構成的齋室,所有的墻壁間鑲滿了一塊塊刻滿墓志銘的墓碑石,令人驚嘆。張鈁先生是如何征集到眾多的墓志銘呢?聽講解員介紹,鐵門鎮是張鈁先生的故鄉,張鈁,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清末畢業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鈁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三十年代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長等職。解放戰爭時,他曾對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 年底在成都起義。解放后,張鈁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6 年 5 月病逝于北京。

  張鈁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于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交往甚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尤其是于右任的鼓勵下,張鈁于 1931年開始廣泛搜羅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陸續運至其故里鐵門鎮。 1933
年前后在其“蟄廬”西隅,辟地建齋,將羅致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于十五孔窯洞和三個天井、一道走廊的里外墻壁間。其未鑲嵌部分,抗日戰爭時期運陜捐贈陜西博物館數百塊。現齋內尚存各類藏石一千四百一十九件,其中西晉志一件、北魏志兩件、隋志兩件、唐志一千一百九十一件、五代志二十二件、宋志八十八件、元志一件、明志三十件、清志兩件、民國志七件,此外尚存有墓志蓋十九件,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等五十四件。

  這些志石都是張鈁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的。洛陽號稱是九朝古都,自東周以迄宋、明,這里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余公里,雄渾逶迤,土厚水底,宜于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有歿于江南塞北者,臨終還囑其后人,不遠千里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于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唐白居易有“北邙墓冢高嵯峨”的詩句,足證“北邙無臥牛之地”并非言過其實。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誘致了盜墓之風的盛行,盜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則乏人問津,多散失民間。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線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于民間田舍。除此之外,還因年代久遠,山水更易,陵谷變遷,墓穴自然塌陷,裸露于野,或農人耕作,觸掘墳塋,致墓志不斷出土,散及尋常百姓家,張鈁留意及此,遂廣為搜求,辟地建齋,妥為保存,因其事先曾與于右任達成協議,魏志歸于而唐志屬張,遂使千唐志齋成為全國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而近三百方北魏墓志,都由張鈁先生送歸于右任,于氏運至陜西三原老家,解放后收入西安碑林,現在西安碑林看到的碑廊展示的魏碑,皆為洛陽所出。

  墓志之作,起于東漢晚年,盛于北魏、隋唐,不過東漢、西晉墓志記載簡略,僅題姓名、卒年、葬地而已。及至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促進民族融合,規定拓跋氏死后,不得“還葬代北”,于是貴胄勛戚,多覓窀穸(zhunxi墓穴)于北邙。他們害怕朝代更異,陵谷變遷,難覓蹤跡,故墓多有志,以備后嗣覓蹤辯識。其墓志大都有蓋,篆署朝代、官職、姓氏;蓋下為志,上刻志文,詳載死者官職、姓名、族源、生平事跡、卒葬時地、配偶子嗣及對死者的贊頌言辭等,置于死者棺柩前,埋在墓穴中,后漸演成風,志多方形,遂成定制。墓志銘文分為三部分,即志題,一般寫明朝代,志主職官、姓氏、籍貫等,如同文章的題目,第二部分為志文,記述志主身世,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世系爵里,生平事跡,配偶子嗣,卒葬時地,類似于現在的追悼詞內容,第三部分為銘文,即歌頌悼念死者的內容,如“彼蒼者天,曷其有極,造物忌才,人且奈何”,“一從長夜,萬載無歸”,“天道蒼蒼,幽路茫茫”云云,多為人生無常,天道不永的意思,來表示對死者的追念和生者的感傷。

  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親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吏太守,官卑職微的尉丞參曹;也有優游園林的處士名流,昧道參禪的真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凄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志記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著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千唐志齋的墓志銘有兩大作用,一為糾史,一為觀書,千唐志齋可以說是一部石刻唐書,一部最原始的唐人檔案,一部波瀾壯闊的唐人生活畫卷,一部形神皆妙的唐代書法演變史,千唐志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她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旅游網 2007-12-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