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漢代文化生態的不同面

2016/4/11 16:53:48 點擊數: 【字體:

漢代文化生態的不同面

四川渠縣趙家村漢闕
 
漢代文化生態的不同面
 
西漢長信宮燈
漢代文化生態的不同面
 
  漢代的文化生態不是一時之功,而是累朝積淀而成的。東漢著名史家班固曾總結西漢的文化生態為:“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 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從漢武帝到漢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濃郁的文風和學風,政府起到了推動功用。本文作者對于漢代文化生態正反兩面的考述,或許能讓我們“以史為鑒”。
 
    “五經”:漢代的大眾讀物
 
  “五經”成為漢代的普及讀本,與“四書”是明清兩朝的普及讀本一個原理,因為科舉和仕途的需要。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不僅僅是國家人才的成長道路,還是窮門小戶的希望之光和生活出路,底層人家的孩子,通過苦讀書,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漢代還沒有科舉考試,是察舉制,也就是推薦制。漢武帝時期的推薦標準是,“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推薦對象是“有好文學”,指讀書出眾的。漢代,文學一詞比今天含意厚實,有寫作的一面,但更多指讀書,且能從中讀出學問的。政審標準是“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發現這樣的人才后,“令相長丞”(縣令、侯相、縣長、縣丞)要上報給“二千石”。“二千石”是以級別工資代指郡守及諸王相。“二千石”考察通過后,要帶著考生及具體的推薦者赴京城長安,到太常處報到。太常是九卿之首,掌管國家禮儀、宗律、天地祭祀,還分管文化教育。入門太常后,經過一年的預科學習,結業時嚴格考試,讀通一經以上(一藝指一經,漢代六藝指詩書禮易春秋,再加上樂經),“補文學掌故缺”。文學和掌故均是官職,也相當于資格學位,“文學”是學官,“掌故”是史官。學業突出的直選為郎中,漢代的官職中,帶“中”字的都是“中央機關干部”。“太常籍奏”,指進入國管后備干部序列。“既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中特別突出的,直接奏報皇上,告示天下。這是漢代選拔人才的機制,同時還有退出機制,“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連一本經都讀不通的,勸退,再遞補另選。漢代讀書講究讀通讀透。“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漢代的公務員有讀書風氣,因為書讀好了可以仕進。公孫弘是漢武帝時的丞相,也是《春秋》研究專家,還是人才選拔和退出機制的頂層設計者。
 
  漢代的文化生態不是一時之功,而是累朝積淀而成的。漢武帝在國家人才選拔主渠道外,還設置有更高層面的學術機構,設置博士官,相當于今天的社會科學院。博士官招研究生,“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博士弟子不是一般的研究生,要精通“五經”的。“復其身”是很高的待遇,一般官員都享受不到,終生免稅賦。武帝之后,漢昭帝“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之”,漢宣帝“增倍之”,是二百人。漢元帝時增為一千人,而且“能通一經者皆復”,通一經,就可以終生免稅賦。到了漢成帝時期,“增弟子員三千人”。讀通一門經,就可以光耀門第,還可以終身免稅賦,這對普通人家是多么具體的誘惑和鼓勵。
 
  我們今天讀到的“五經”,是經由漢代“搶救文化遺產”重新整理的,整理工作難度極大,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幾乎毀絕了民間存書,僅有《易》因“民卜之用”僥幸逃過劫難。更致命的是,項羽攻入咸陽城燃燒了三個月的那場火,使皇宮的“國家藏本”蕩然無存。所謂的整理工作,是依靠老讀書人的“文化記憶”,說白了就是背書而得。后來在孔子老宅夾墻里發現了部分善本,但也由此有了經學的“新舊”之爭。
 
  漢代的經學研究,守著“夫子不以空言說經”的方法,下踏實的笨功夫,“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漢書·藝文志》)。漢代經學研究最大的亮點是允許各抒己見,也允許各持己見,形成了多家學派,“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漢書·藝文志》)。漢代的經學研究,是中國文化的曠世功德,是在廢墟之上重整旗鼓,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和再出發。
 
  班固對西漢文化生態是這么總結的:“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漢平帝年號——引者注),百有余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從漢武帝到漢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濃郁的文風和學風,在于“祿利之路然也”,是政府的祿和利起的推動功用。如今倡導“全民閱讀”,是天大的好事,但全民閱讀僅僅倡導是不夠的,形成踏實的讀書風氣,還需要政府跟進實際的作為。
 
    董仲舒的一次歷險
 
  公元前135年,發生了兩場火災,火情不太大,但起火的地方要緊,“(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遼東高廟災。夏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上素服五日”。漢高祖劉邦山崩后,朝廷頒令,各郡國均建廟以紀念,這些廟統稱高廟。高園指劉邦的陵園長陵,便殿不是主殿,相當于貴賓休息室。兩次火災后,武帝劉徹素服五日。中國的皇帝以年號紀元自漢武帝開始,在位54年,用了11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建元六年是執政的第六個年頭,這一年劉徹22歲。
 
  劉徹16歲即位,執政的前兩個紀元內天災連連,28歲之前的漢武帝,坐皇位比坐針氈還難受——
 
  “(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饑,人相食。”黃河泛濫,人吃人。
 
  “四年夏,有風赤如血。六月,旱。”漢代版的沙塵暴。大旱。
 
  “秋八月,有星孛于東方,長竟天。”彗星出現東方天空,拖著長尾巴,直至天邊。
 
  “元光二年,春,單于入塞。”匈奴犯邊境。
 
  “三年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入渤海。”黃河改道。
 
  “夏五月,河水決濮陽,泛郡十六。”黃河泛濫。
 
  “四年夏四月,隕霜殺草。”孟夏飛雪,莊稼遭殃。
 
  “五月,地震。”天災,地震。
 
  “五年,秋七月,大風拔木。”天災,颶風。
 
  “八月,螟。”大面積蟲災。
 
  “六年夏,大旱,蝗。”蝗災。
 
  “秋,匈奴盜邊。冬,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匈奴犯邊境。上谷,今北京地區。
 
  公元前134年,武帝在全國詔征高端文化人才,當年的話叫“賢良文學”,和今天的“德藝雙馨”差不多,但“賢良文學”不是榮譽稱號,有實際待遇,還是皇帝的文化顧問,要以書面形式回答皇帝的不時垂問。“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于是,就有了漢武帝與董仲舒著名的“天人三策”答對。
 
  漢武帝提問的均不是一時之策,而著眼于求解國家興亡,長治久安之道。比如,“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董仲舒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他的成名作,先后以三篇“對策”主要闡述了四個觀點:一、“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中國人紀元,每年的一月叫“正月”,也是得于“王道之端”的起因。二、尊尚儒學,以接通因秦朝而斷裂的中國文脈。三、“興太學,置明師”,給國家養人才;改革干部選拔制度,以能任職,“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四、提出“天人感應”說。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不僅被漢武帝贊譽,也入史家法眼,全文收錄《漢書·董仲舒傳》。后來董仲舒把其中的“天人感應”論點單列成文,寫成《災異記》,而支撐論點的論據,就是公元前135年發生的那兩場火災。但這個文章犯了皇顏,漢武帝大怒,先降死罪,后又下詔特赦,再之后,董仲舒回到河北衡水老家,“以修學著書為事”。漢武帝劉徹是大帝,對飽學的人內心尊敬,有了問題,仍派專人不遠千里去征求意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3年)七月,長安城里下了場冰雹,漢武帝派一個叫鮑敞的人去請教董仲舒,此事記載于《西京雜記》里:“雹何物也,何氣而生之。”“陰氣脅陽氣,天地之氣,陰陽相半,和氣周回,朝夕不息。陽德用事,則和氣皆陽,建巳之月是也。故謂之正陽之月。陰德用事,則和氣皆陰,建亥之月是也。故謂之正陰之月。十月陰雖用事,而陰不孤立,此月純陰。疑於無陽,故謂之陽月。詩人所謂‘日月陽止’者也。四月陽雖用事,而陽不獨存,此月純陽,疑於無陰,故亦謂之陰月。自十月以后,陽氣始生於地下,漸冉流散,故言息也。陰氣轉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純陽用事。自四月以后,陰氣始生於天下,漸冉流散,故云息也。陽氣轉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純陰用事。二月八月,陰陽正等,無多少也。以此推移,無有差慝,運動抑揚,更相動薄,則熏蒿蒸,而風雨云霧,雷電雪雹生焉。氣上薄為雨,不薄為霧,風其噫也,云其氣也。雷其相擊之聲也,電其相擊之光也。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若方若圓,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其寒月則雨凝於上,體尚輕微,而因風相襲,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則上合為大雨,下凝為冰,霰雪是也。雹霰之至也,陰氣暴上,雨則凝結成雹焉。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雷不驚人,號令啟發而已。電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霧不寒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條,凌殄毒害而已。云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露則結味而成甘,結潤而成膏。此圣人之在上,則陰陽和氣雨時也。政多紕繆,則陰陽不調風發屋,雨溢河,雪至牛目,電殺驢馬,此皆陰陽相蕩而為祲沴之妖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鮑敞問:“冰雹是什么東西?是什么氣生成的?”董仲舒答:“冰雹是陰氣脅迫陽氣形成的。天地間的氣,陰陽各占一半,二者和合,輪回運行。農歷四月是正陽之月,陽氣主導。十月是正陰之月,陰氣主導。二月和八月陰陽二氣勢均力敵,相互激蕩,‘運動抑揚,更相動薄’。風雨云霧雷電雪雹就這樣產生了。氣向上升騰為雨,向下籠罩為霧。風是呼出的氣,云是氣霧。雷是陰陽氣相搏發生的聲音,電是相互撞擊閃爍的火光。陰陽二氣開始蒸騰的時候,若有若無,若實若虛,若方若圓。二氣凝結,攢聚相合,達到一定重量,就形成雨降落下來。寒冷的月份,雨滴初凝的時候,還輕還小,被風吹襲,飄散為雪。冰雹是雪珠一類的東西,陰氣突兀上升,才會形成雹災。(如果)太平盛世,刮風不會使樹枝噼啪亂響,使種子開殼植物萌芽而已。下雨不會擊破土壤,滋潤植物的葉和莖而已。雷聲不驚怵恐怖,發號令使人啟發而已。閃電不刺眼,宣示光耀而已。霧不妨礙遠望,使大地沉浸在水汽里而已。雪不壓迫樹枝,消滅毒物害蟲而已。云呈五彩祥瑞。露珠味甘,滋潤肥沃土地。這是因為圣人治理國家,陰陽和諧相合。(如果)政治腐敗,陰陽失和,風破房屋,暴雨沖破河湖泛濫成災,大雪塞堵牛眼,閃電冰雹砸死驢馬。此為陰陽二氣相互激蕩帶來的不祥妖氣。”
 
  漢武帝執政的前12年歷經坎坷,是歷險,因為歷險,才有了大漢的盛世。董仲舒直言獲罪,也是歷險,書生意氣散盡后,成就一代大儒。這一對君臣,在歷險中各自的人性都得到了弘揚和進步。
 
    《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是具體的。
 
  “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大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立”。《公羊傳解詁》里的這句話,交代了孔子作《春秋》的背景。端門即國之正門,孔子秉周天子之命,以120諸侯國史料為基礎撰成。今天的史家講戰國時期約為120個國家,也來自這句話。稱“約為120個諸侯國”,是不敢肯定子夏等人有沒有疏漏。
 
  《春秋》一萬八千言,以魯國12位君主為編年序,覆蓋120個諸侯國。董仲舒概括《春秋》的價值有兩句話:“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理往事,正是非”。
 
  《春秋》筆法有兩個要點:
 
  記衰世之事。孔子記衰世,《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36位君王被殺,其中君不君,臣不臣的癥結在哪里?52個國家亡其國,一個好端端的國家,是怎么走向下坡路,甚至滅亡的?中國以前的歷史有兩個功能,一是“以史制君”“君史兩立”,而且有硬性規定,當朝君王不能審看史官記錄的歷史。史是用來制約君王的,天子為一國之君,是老大,當朝沒有人管得了。以史記之,把他說的話和做的事記錄下來,留待后人點評。再就是啟迪后來者,以古為鑒。在古人的認識里,史就是歷史,是國家的經歷。稱史官為太史。到了唐朝,李世民改“史官”制度為“史館”制度,“以史制君”調整為“以史鑒今”,歷史不再由一位史官撰寫,而是集體創作。領班大臣“總知其務”,重要的還有一點,“書成進御”,皇帝要知道歷史是怎么落筆的。李世民是“皇帝不能做當朝歷史讀者”這一史書傳統的終結者。
 
  《春秋》記錄“所見,所聞,所傳聞”。“所見”,指孔子親身經歷的年代,“所聞”,聽親歷者講述的年代,“所傳聞”,憑資料解讀的年代,相當于今天說的當代、近代、古代。“于所見,微其辭;于所聞,痛其禍;于傳聞,殺其恩”。“微其辭”,是委婉地提出批評。“痛其禍”是直言不諱,并且加入感情判斷。“殺其恩”,因為年代久遠了,用事實說話,不因感情用事。
 
  中國舊的史書,給人開竅,也給人大的方向感。中國的歷史研究,在漢代實現了第一個高峰,僅《春秋》這部書,“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漢書·藝文志》)。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這部書的卓越見識以及研究方法,對今天的歷史研究而言,仍屬鳳毛麟角。
 
    臟唐臭漢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賈蓉自曬家風里的淫失之行,“從古至今,連漢朝和唐朝,人還說臟唐臭漢,何況咱們這宗人家。誰家沒有風流事,別討我說出來。連那邊大老爺這么利害,璉叔還和那小姨娘不干凈呢。鳳嬸子那樣剛強,瑞叔還想他的賬。哪一件瞞了我!”《紅樓夢》講“臟唐臭漢”,指的是朝廷及權貴人物的“淫失之行”。
 
  我列舉大漢雄風腋下的幾樁“漢臭”:
 
  “(漢惠帝)四年冬十月壬寅,立皇后張氏。”(《漢書·惠帝紀》)“太后立帝姊魯元公主女為皇后。”(《漢書·高后紀》)兩句史話指的是同一件事,漢惠帝劉盈娶的是外甥女。劉盈的胞姐魯元公主,下嫁趙王張敖,生女張嫣,呂后做主,把外孫女嫁給兒子。
 
  “孝武陳皇后,長公主嫖女也。”(《漢書·外戚傳》)漢武帝劉徹的首位皇后陳阿嬌,是長公主劉嫖的女兒,劉嫖是漢文帝女兒,漢景帝胞姐,武帝劉徹的親姑姑,封館陶公主,下嫁堂邑侯陳午,生女乳名阿嬌(“金屋藏嬌”一詞即源于此)。劉盈娶外甥女,劉徹娶表妹,均無后。
 
  “(武)帝姑館陶公主,號竇太主,堂邑侯陳午尚之。午死,主寡居,年五十余矣。近幸董偃。……出則執轡,入則侍內。”(《漢書·東方朔傳》)館陶公主劉嫖豢養董偃,從13歲起,至18歲“圓房”收為內侍,武帝劉徹去看望姑姑兼岳母,稱呼董偃叫“主人翁”,今天主人翁一詞是人民群眾,在漢朝專指長公主的“小鮮肉”。“后數歲,竇太主卒,與董君會葬于霸陵。”(同上)董偃因輿論壓力,30歲郁郁早逝。劉嫖棄丈夫,與董偃合葬,且葬于父皇漢文帝霸陵,屬于入祖墳。劉嫖也算敢為天下先的女子。
 
  “元朔中,偃言齊王內有淫失之行,上拜偃為齊相……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元朔是漢武帝年號之一,由公元前128年到公元前123年。偃是主父偃,武帝劉徹的大臣,他向武帝告發齊王與胞姐有淫亂行為,并由此出任齊相,到齊赴任后,讓人捎話給齊王,說皇上已知奸情。齊王在極度恐懼中自殺。因為此前不久,燕王才因為亂倫被處死。主父偃有政治才華,但人品差,愛告黑狀,下場很慘,“乃遂族偃”,被誅殺全族。
 
  “帝作列肆于后宮,使諸采女販賣,更相盜竊爭斗。帝著商賈服,從之飲宴為樂,又于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綬。又駕四驢,帝躬自操轡,驅馳周旋。”(《后漢書·孝靈帝紀》)東漢漢靈帝劉宏是亡國皇帝,也是無恥荒淫衰君,在位21年。12歲即位那一年,即在宦官操盤下發動文化大清洗(黨錮之禍),殺捕文化賢臣數千人。劉宏偏好一出“市場經濟”的后宮游戲,在后宮建商業一條街,宮女依柜臺俏賣,他裝扮成商人沿街選購,隨興淫樂。還有更惡劣的,給狗穿上官服,佩上印綬,出入宮殿,“狗官”一詞由此而起。他業余時間在后宮搞自駕游,駕四驢車。范曄給劉宏的史評是,“靈帝負乘,委體宦孽。征亡備兆,《小雅》盡缺”。
 
  清代學者顧炎武有一名言,“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用今天的話來表述,國家重要的公務員無恥,是國恥。
 
  穆濤(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美文》雜志常務副主編。文化散文集《先前的風氣》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