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浮雕:亞述巴尼拔系列獵獅。
漢謨拉比的青銅雕像。約公元前1750年。
《巴比倫與亞述文明》 于殿利 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對《巴比倫與亞述文明》雖早有期盼,但一口氣讀完此書,仍有震撼之感。于殿利的這部心血之作,是亞述學誕生150余年來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學術專著,揭示出與國內外學術界傳統上完全不同的巴比倫與亞述文明的全新圖景,對于重新勾勒世界文明史的總體發展脈絡具有啟迪意義。
一
巴比倫與亞述文明又稱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是人類最偉大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人云,不了解巴比倫與亞述文明,就不了解西方文明的源頭。在這一地區,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誕生了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學校,最早的人文觀,第一部法典,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灌溉農業,開展了人類最早的對外貿易,最早的科學知識,最早的史詩與神話……
《巴比倫與亞述文明》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專題研究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勾勒出巴比倫與亞述文明發展的軌跡,反映了巴比倫與亞述文明的基本面貌,揭示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全局性特征和本質特征。
于殿利在本書中注重方法論的創新,重視多學科間的整合,同時將系統的社會科學方法引入巴比倫與亞述文明史研究,所論述的觀點和結論大量地采用了歷史學、語言文字學、人類學、政治學、哲學、法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知識為基礎,并注意把歷史現象納入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以“當時”的社會狀況、思想倫理和價值觀來考查和考量。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既開闊了研究視野,也使研究更具全面性和系統性,得出的結論更接近真實的歷史,從而能對相關的理論問題和歷史問題提出相應的全新詮釋,使得散落、隱藏在古老楔形文字文獻資料背后的歷史事實逐步清晰起來,具有定性研究的理性色彩。
二
翻開世界文明史關于巴比倫和亞述的篇章,幾十年不變的“專制統治”“等級制度”“奴隸制”和“灌溉農業”等論述早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作者對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經濟體制、政治制度、社會形態與思想文化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獨到的探究,對于國內外學者在某些問題上的理論觀點或“成說”,提出了質疑,而且在具體研究過程中通過銳利而獨到的剖析給出了全新的解釋,在諸多具體的歷史問題上甚至完全顛覆了傳統觀點,有很多新的材料、新的內容和新的提法。
關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社會尤其是古巴比倫的社會性質問題,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存在著兩大主流觀點,即“奴隸制說”和“封建說”。中國學術界一直奉行“奴隸制社會說”,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而西方學者大多堅持“封建說”,爭論很大,莫衷一是。作者通過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社會結構——國家、城市公民共同體和家庭三位一體的分析,認為至少古巴比倫的社會性質是復雜的,表現為國有經濟的封建租佃性質、私人農業經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家庭奴隸制。國有封建制、家內奴隸制和私人經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混合經濟模式的提出,打破了中國學術界與國外學術界一直以來關于“奴隸制說”與“封建制說”的僵硬對立,頗有新意。
關于古巴比倫時期的經濟性質問題,傳統上一般認為王室經濟(包括神廟經濟)與私人經濟并存,但王室經濟居主要地位。作者根據新的資料和學術研究成果認為:總體說來,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上存在著三種主要的經濟成分,即王室經濟、神廟經濟和私人經濟,它們的比例在不同歷史時期可能不盡相同,但總的趨勢是神廟經濟逐漸下降,王室經濟或國有經濟和私人經濟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私人經濟的發展。作者通過分析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社會商品經濟以及農業經濟性質,發現巴比倫文明不是學術界傳統上所說的農業文明,而是屬于商業文明,與傳統的“成說”形成鮮明對比。
三
于殿利是國內第一批接觸和學習楔形文字的少數幾名學子之一,20世紀80年代曾師從著名學者林志純先生并在外國亞述學專家指導下系統學習楔形文字(阿卡德文)。作者從詞匯學習、語法學習到楔形文字原始文獻釋讀,尤其對《漢謨拉比法典》的楔形文字版本進行了逐字逐句的學習、研讀,這就使得該書的相關研究,充分建立在研讀楔形文字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在許多章節和具體問題分析上,充分借助于阿卡德語詞源學和語法學等語言文字工具,從根源上分析傳統,并從根源上樹立新說,使之言而有據,十分精彩,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亞述學的功底。
28年前,筆者曾與于殿利一起在東北師范大學古典文明試辦班學習亞述學。那時,我國對巴比倫與亞述文明的了解剛剛開始。我們看到一本名叫《古代伊拉克》的書,非常興奮,曾將書復印并相約有朝一日把此書翻譯出來,只是以后一直沒有行動。現在看來,這已不再是那么需要了,因為中國學者自己撰述的巴比倫與亞述文明史的專著已經面世。 (原標題:重識巴比倫與亞述文明——評《巴比倫與亞述文明》)